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伽达默尔对海德格尔的艺术真理学说进行解释学的重构,通过审美意识批判提出理解的真理,并以之作为艺术理论的立足点。伽达默尔指出:康德的审美趣味、席勒的审美王国、哈曼的审美感知、尧斯的审美经验将纯粹的审美意识作为艺术理论的立足点,否弃艺术的作为理解的认识的真理功能,显示了美学对于艺术理论的局限性。伽达默尔的这一批判对我国当代学理论建设和发展极具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阿诺德·伯林特认为美学必须回到一个坚实的并且可以作为人类审美共同根据的基础——审美经验,并由此形成了"审美经验—审美事实—审美理论"的美学建构之路;伯林特把包括艺术对象、艺术活动和艺术经验的总体情境称为审美之域,他不仅对审美之域中的艺术对象、感知者、艺术家和表演者进行了现象学描述,而且认为审美之域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和非认知性的特点;伯林特认为应该走向一种经验论的美学,而传统审美理论由于没有把自身建立在严格的经验分析基础上而被他称为片面的"替代理论"。  相似文献   

3.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美学以“审美无区分”去对立于主体美学的“审美区分”,旨在使全部精神科学的真理性得到本体论上的证明.“审美区分”将作品与现实世界割裂开来,容易陷入“诠释学虚无主义”的理论困境,“审美无区分”则确立了艺术以“表现”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悲剧、绘画、文学等艺术门类的作品都是与其世界不可分的,并以“非审美”为背景展开的审美体验,这种关系即“偶缘性”.  相似文献   

4.
牛军 《阅读与鉴赏》2007,(12):31-32
伽达默尔从对艺术经验的考察出发,建立起本体论的解释学,即他研究的是一切理解得以可能的前提.而不是理解的方法和技巧问题。这样就保证了审美理解与其他理解活动有着相同的规律。解释学对“理解”问题的研究成果,也适用于艺术真理的理解,或者说,伽达默尔对艺术真理问题的研究是哲学性的,它本身就是解释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促成了美学研究重点从审美客体和美的本体向审美主体和审美意识的转变,并把审美经验作为美学研究的出发点,创造性地提出“内在感官”说和“审美趣味”论,深化了对审美活动特点和规律的认识。它使美学由形而上的思辨研究开始主要转向具体经验的研究,形成了以经验归纳和心理分析为特色的新范式,为美学注入了“观念联想”、“审美同情”等新观念。它结合时代特点,对美、崇高等传统美学范畴给予新的阐释,注入新的内涵,以诸多原创性理论丰富了西方美学,并影响着近、现代美学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美学视域中,从心理学的视角来分析和阐释审美经验问题是其中一个重要美学研究向度。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主要对审美经验的"心理学性格"进行全面、细致考察;在近代,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则主要从审美主体的内在心理和经验感受来阐释审美经验的丰富内涵;在西方现当代美学中,以桑塔亚为代表美学研究者则侧重于从知觉心理学的视角来研究审美经验问题。  相似文献   

7.
万巨红 《文教资料》2009,(36):19-20
自黑格尔以来.艺术终结的论调始终不绝于耳。然而,舒斯特曼比较乐观地认为,如今“艺术的终结”的美学现状只不过显示了一种旧有的哲学框架的衰落.一种身体和精神两分、艺术和生活两分模式的崩渍和不合时宜。正像其著作《生活即审美》副题“艺术终结后的审美选择”所提示的那样,舒斯特曼认为,对于今天的审美选择来说,审美复兴最有前途的选择应该是发现并扩大艺术的领域,使得审美经验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并最终朝向艺术和生活的整合。身体美学正是这样的一个领域。一方面,艺术、审美经验与身体的特殊关系需要得到正视.另一方面,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当代文化中的身体转向也催生了这一美学理论。而正是在身体关切这一点上,舒斯特曼所提出的身体美学与中国古典关学对于身体的理解共生出许多相似之处,如对身体的整体式理解、对身体实践和情感的注重等。  相似文献   

8.
《柳州师专学报》2016,(3):21-24
审美经验是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西方美学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审美经验承载着不同的文化意蕴和审美内涵。就审美经验的"形而上"研究发展流变而言,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将审美经验视为审美客体"形式"显现的"和谐",柏拉图将审美经验视为审美主体对"理式"世界的"迷狂"观照,而康德将审美经验视为主体审美判断的"非功利性"传达,黑格尔则将审美经验看作是理念世界的感性显现。通过对西方美学视域中审美经验的"形而上"研究的历程与流变进行评述,以期明晰西方审美经验研究的发展脉络,从而推进现代审美经验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重审美经验是西方近现代美学研究的一大趋势 ,作为现象学美学奠基者的莫里茨·盖格尔更是强化了这一点。不过 ,与各种事实论美学尤其是心理学美学把审美经验看作心理的事实不同的是 ,盖格尔视审美对象为审美经验的来源。为此 ,盖格尔对艺术的深层效果和表层效果、快乐和享受、内在的专注和外在的专注、审美判断和令人愉快的东西的判断作出了根本的区别。但最具特色的是 ,盖格尔把审美对象看作是一个现象学的对象而不是本体论的对象  相似文献   

10.
杜威美学的重要贡献首先在于颠覆了西方美学传统,确立了审美经验在美学中的重要地位,重建了艺术与生活经验在美学上的深刻联系。他对日常生活经验中的审美特质的细致观察以及基于经验与自然的连续性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重新界定,对当代美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世界美学的当代转向可以追溯到杜威在1934年撰写的《艺术即经验》(亦译《作为经验的艺术》)一书。虽然杜威的审美经验理论有不少缺陷,但它在很多情况下能更有效地解释当今的艺术实践,甚至能为文物保护、城市建筑设计和自然景观保护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1.
This research was designed to examine the quality of children's aesthetic understanding of photographs, observe social interactions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in this aesthetic domain, and study whether qualitatively different dyadic interactions were associated with children's own aesthetic understanding. Parents and children (7-13 years; 40 dyads) individually completed measures of aesthetic understanding and jointly selected photographs for a souvenir scrapbook. Parents' artistic experience varied widely and was associated with their own performance on aesthetic understanding measures. Children's performance on the individual aesthetic tasks was related to age, but not to parents' art experience nor to the qualities of parent-child discussions of aesthetic concepts. Among both parents and children, artistic experience was associated with aesthetic preferences for photographs.  相似文献   

12.
诗歌艺术表现论在中国古典诗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诗艺表现论亦为王夫之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夫之诗学表现论的要义乃是追求艺术的有机与浑成 ,包括艺术意象的浑成、艺术结构的完整和艺术章法的完好等。王夫之的这种艺术浑成论的诗学观念虽然不以独创性取胜 ,但深刻地体现了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创作经验的全面反思 ,又是对中国古代诗学艺术表现论的系统总结 ,达到了中国传统诗学对诗艺表现的审美特征和审美规律认识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3.
Transfer research examines how artistic activities can have an impact outside of the realm of art itself.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this research can be carried out in a meaningful way, only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a comprehensive theory of aesthetic education. This theory would encompass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of artistic activity, as well as biographical reports about artistic experiences. The elucidation of the concepts or themes relevant to the theory would include the notion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immediate, aesthetic experiences, the analysis of artistic processes, and the outcomes of scientifically evaluated applications of aesthetic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4.
中小学教师的艺术修养直接影响多媒体教学的质量。中小学教师多媒体艺术修养内涵由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呈现能力组成。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以美育教学理念为前提,以学生审美认知需要为中心;艺术呈现能力的提高以教师艺术知识技能为基础,以教学艺术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为手段。中小学教师只有通过"知"、"孕"、"化"的艺术体验过程,其多媒体艺术修养才能在实践中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5.
“黑白“在我国美术世界中的重要地位有其历史的渊源。黑白木版画之所以具备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乃是缘于“黑白“的社会学与美学特性,同时也基于现代艺术心理学之科学依据。现代黑白木版画的创作是主体思维过程特征的一种反映,因此,必须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抽象思维的重要作用,使作品兼备观赏性的黑白形式美感和艺术性的黑白内美的特征,以利于我国现代黑白木版画语言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人体是真实存在的客观事物,人们对人体的看法和理解各不相同,艺术与人体的关系更是值得我们进行探讨。艺术人体对我们的生活、艺术带来了一系列的思考,在艺术人体的审美观中体现了无可比拟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当代哲学美学存在将艺术作为一个客观的与审美主体人分裂的对象来看待的误区,王朝闻认为作为审美对象的艺术不是一个被动的对象,而是蕴涵着人的审美意识的对象,而艺术的主体性的最显著的表现,就是艺术风格与人的审美意识的内在联系。王朝闻详细分析了艺术风格与艺术家以及欣赏者的主体性的内在联系,并强调了艺术风格的主体性的现实生活基础,王朝闻对艺术风格的主体性的理解是和他的审美关系论相互联系的,他对艺术风格的主体性的多纬分析还确立了一种新的艺术本体论,对中国当代美学的形而上学误区有颠覆和重构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陈迁 《幼儿教育》2012,(15):12-15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游戏与艺术有着天然的联系,两者相互包含对方的因素。游戏与艺术的天然联系使得通过游戏化的艺术教育活动来促进幼儿艺术能力发展成为幼儿艺术教育的应然追求。游戏化的幼儿艺术教育活动是指教师通过设置或营造特定的氛围与情境。使幼儿能自愿依照一定的规则,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体验与表现艺术,从而形成一定艺术能力的艺术教育活动。依据幼儿的审美心理发展特点,在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运用联觉、体验、情境和形式转换等游戏化的艺术教育活动策略。  相似文献   

19.
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它的社会性无法割裂。因此,文学批评具有审美功能和社会政治功能二重性。文学批评的审美功能一方面表现为批评文本自身具有美感吸引力,另一方面表现为通过对作品思想和艺术的分析,深化读者的审美体验,增加读者的审美愉悦。文学批评在分析文学艺术性的同时,必然要涉及文学作品和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关系,并对它们作出衡量和评价。文学批评的社会批评性质,不仅使批评在透视作品的社会性时发现其独特价值和局限,而且通过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评价,使文学批评超越审美和艺术的层面,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也获得自身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20.
在版式设计的创作中,空间秩序与视觉流程上存在着诸多的有机联系,不同视觉要素的编排与组合,根本就是要在“帷幄”中创造性地“运筹”出符合当下审美与规律的艺术性表现形式来。在版式设计这一特定的艺术展现空间里存在对艺术修养、美学乃至人机工程等知识的运用与把握,存在对版式设计艺术表现手法进行抽象应用,涵盖表现性与空间秩序运筹的的合理性。版式设计体现了设计师对构成原则的推解,还反映其对空间结构上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