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自1985年1月起试行了校长负责制,至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的传达后,即着手进行领导体制转换的准备工作。于1991年5月开始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作为一所试行了6年之久校长负责制,并拥有一万多名教职员工的医科大学,如何做好领导体制的转换,这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都是必须认真研究和深入探讨的。  相似文献   

2.
1985年10月我校在总结一年多试行校长负责制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了《北京十二中校长负责制条例》,《条例》中规定:“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在上级机关领导下,主持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其它行政工作,并对上述工作承担责任;党总支领导学校教职工的思想政  相似文献   

3.
我国高等学校现行的领导体制,即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的。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曾提出高等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但是在经过部分高校几年的试点以后,1989年7月,中共中央又决定高等学校仍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同时指出,已试行校长负责制效果较好的高校还可以继续试行。这就是说,还在继续探索之中。对这两种领导体制究竟孰好孰不好,人们在认识上更是很不一致。实际上有一部分同志仍然认为,还是实行校长负责制好。党的14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4.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我国大多数高校实行的一种领导体制。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几经变化。建国初期.实行的是校长负责制。1956年、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1961年,实行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曾实行革命委员会和党的一元化领导制。1978年,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1980年,把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的“分工”二字去掉,统称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84年,当时教育部的负责同志曾提出进行校长负责制的试点。少数学校开始试行。上述几种体制是在…  相似文献   

5.
实行校长负责制,是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重大改革,也是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我校试行校长负责制已经一年了。尽管某些环节尚待进一步调整,使之日臻完善,但是,校长负责制这一领导体制的优越性,已初步显示出来。校长和行政系统的作用,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以及教职员工对学校的民主管理等各个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改善和加强。  相似文献   

6.
我校于1984年试行校长负责制,学校领导管理体制由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转变为党支部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校长负责制。在这项改革前后我都担任学校的党支部书记,对在改革中如何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核心作用,我有一些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7.
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七个阶段:①单一校长负责制;②在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③在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④党的一元化领导制;⑤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⑥试行校长负责制;⑦党委领导中心的现行负责制。新形势下,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与发展趋势,主要有党委和校长的关系更加明晰、依法治校与教授治校相结合、党委成员结构的调整等。  相似文献   

8.
我校于一九八四年六月由抚顺市委及市教育局党委确定为校长负责制的试点单位。在实践中我们有几点体会: 一、试行校长负责制势在必行。试行校长负责制,开始我们在认识上不够理解,怕出现削弱党的领导,出现独断专行的现象。通过认真学习赵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央、省、市委有关文件精神,逐步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教育领导体制的改革越来越摆上议事日程。学校内部的领导体制,是领导和管理学校的根本制度,只有领导体制改革搞好了,才能使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成效,实现培  相似文献   

9.
在前一段的教育改革中,试行了校长负责制,从而为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是,与校长负责制的试行所相伴而生的种种弊端,也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甚至危害着学校的教育改革。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同志最近指出:“现在有少数学校在试行校长负责制,效果好的可以继续探索,总结经验。效果不好的就应下决心改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89.7.15.在全国高等学校工作会议的讲话)。下面,笔者根据这一讲话精神,就校长负责制的试行所产生的一些利、弊,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0.
我校是西城区的一所普通中学,1985年试行校长负责制,1986年正式实行校长负责制,这是学校领导体制上的一项重大改革。 三年多的改革实践,显示了校长负责制的优越性,使校长感到高兴。同时也暴露了三个问题,使校长感到困惑。 1、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依然存在。实行校长负责制后,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局面虽然有所触动,但仍未得到根本  相似文献   

11.
我校是从一九八四年七月经省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开始试行校长负责制的。两年来,在省、市委的领导下,在省委宣传部和高教局的关怀和指导下,我们在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加深了对高等学校实行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的认识,取得了一些成效。逐步理顺了各方面的关系,先后制订了试行校长负责制的实施办法,党委工作暂行条例,校长工作暂行条例,校务委员会工作暂行条例。下面向领导和同志们汇报我们的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12.
简论加强党对高校领导的原则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是办好社会主义高等院校的关键所在,而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又必须遵循正确的原则,采用科学的方法。本文结合自己多年从事高校党务工作的感受,就加强党对高校领导的原则与方法问题作如下初步的探索。 一、必须认真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85年5月27日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曾规定:“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我们曾在一段时间里,把实行校长负责制作为高校领导体制的改革方向。福建师范大学也在1988年试行校长负责制。1989年春夏之交政治风波过后,党中央在总结高校领导体制改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新形势下党对高校领导工作的需要,于1990年7月17日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宜宾教育学院附中,从1988年9月起实行校长负责制,并同时试行了年级主任负责制。实践证明,实行年级主任负责制有利于强化学校内部管理,特别是层次管理,有利于校长逐步实现民主管理、科学管理和目标管理。问题的提出在试行年级负责制之前,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要在“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这是高校管理中一种新的领导体制和管理制度,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辽宁省高校实行校长负责制试点的情况看,时间长者有一年半的历程,短者也有半年的实践。尤其从试点时间较长学校的情况看,它们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并积累了不少有益经验,证明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和管理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优越性。但是,在试行中也反映出某些认识与实际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本文拟就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几个理论认识问题做些初步探讨,以便提高认识,为全面推行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鸣锣开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论证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建国以来多种高校管理体制精华的浓缩和优化,适合我国国情。同时又认为我国解放初期高校普遍实行的校长负责制和改革开放后在某些高校试行的校长负责制也有其可取的一面。文章指出不管哪种体制均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论证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建国以来多种高校管理体制精华的浓缩和优化,适合我国国情。同时又认为我国解放初期高校普遍实行的校长负责制和改革开放后在某些高校试行的校长负责制也有其可取的一面。文章指出不管哪种体制均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后,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几经变革。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对40年来高校领导体制变化的科学总结,也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决择。 由倡导试行校长负责制到确认推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转变,既是对端正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的认识上的转变,也是高等学校的领导核心的位移和变化。然而,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影响,曾一度片面强调党政“分家”,盲目推行高校党的工作“业余为主”、“兼职为主”的“经验”,不仅削弱了党对高校的领导地位,而且给人  相似文献   

18.
校长负责制的形成、演变和发展,体现了学校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的进步。在近三十年来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发展历程回顾的基础上,以及在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国家财政体制、人事制度改革以及推崇教育家管理教育理念的背景之下,发现校长负责制运行的问题,在现代学校制度要求下重构校长负责制。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自建国后经历了七次变更,从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到1989年以后主要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而最终在1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了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相似文献   

20.
我校是一所基础比较薄弱的普通高完中,从1984年起,进行了领导体制的改革,开始在学校试行校长负责制,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1.改革机构和劳动人事制度,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实行校长负责制,就必须实行职、责、权三者的统一,为了使校长尽职尽责,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校长应该有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和财权,这是校长负责制的基本条件。我校设正副校长各1人,下设办公室、救务处、政教处和总务处。校长任命主任或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