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铭同学问:《社戏》中,写“我”所看到的戏并不好看,可以说是很乏味的。但是为什么在文章的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  相似文献   

2.
许政 《现代语文》2004,(2):30-30
鲁迅《社戏》一,结尾用“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一个长句结尾,把留恋那夜的情感流露于笔端。  相似文献   

3.
<正>一、借助虚词,长文短教《社戏》末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过那夜似的好戏了!"中两个"再",充分流露出作者对"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的爱恋与怀念。教学时通过抓住虚词设计朗读,可以使这种情感充分地形象化,既能使学生未入文章先有情,又能使教学牵一发而动全身。故而我们可以抓住这两个"再"字设计问题:"两个‘再'字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喜爱与怀念‘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呢?"围绕问题,让学生从文章中去探究"豆好吃,戏好看"的原因。只要学生发现了"受到优待、看戏难得、途中景美、偷豆有趣、公公送豆"是"豆好吃,戏好看"的原因之后,文章结构就  相似文献   

4.
汪璇  肖磊 《当代学生》2015,(6):12-13
上海七年级语文教材上册收录了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社戏》,虽则是小说且又是节选,但放在"故乡情思"这一单元里却也十分相宜。《社戏》是小说集《呐喊》里的一篇,但却并非纯粹虚构的作品,从真实的地名到似无意而又有意的名字,明显地带有一种自传色彩。它散发着浓浓的绍兴水乡的韵味,寄托了鲁迅对故乡和童年的怀念。《社戏》的结尾是这样的:"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略带惆怅与遗憾,却也有着一  相似文献   

5.
[真题在线] 鲁迅先生在《社戏》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作家琦君在异乡面对自己酿就的春酒,也发出感慨: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相似文献   

6.
《《社戏》这篇小说 ,很有意思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说 :“真的 ,一直到现在 ,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可是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 ,作者在结束部分虽然用了许多文字写偷豆的过程 ,写偷豆造成的结果———六一公公的那一大段言说 ,或者说 ,作者的结束部分整个地就是围绕豆子来铺展开来了 ,但作者通篇却并没有一个字来写那好豆是什么滋味 ,也没有一个字来写吃那好豆是什么感觉。再说那“好戏”吧 ,文章对此的渲染、衬托真是足足的 ,又是写白日中未能看到戏的失落 ,又是写被允许去看戏的慌急 ,还要写一下那…  相似文献   

7.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鲁迅先生在《社戏》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作家琦君在异乡面对自己酿就的春酒,也发出感慨:究竞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相似文献   

8.
读过《社戏》的人都忘不了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而《社戏》原文开头部分是这样写的:“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前十年是绝不看,因为没有看戏的意思和机会,那两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  相似文献   

9.
【真题回放】题目:作文(60分)鲁迅先生在《社戏》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作家琦君在异乡面对自己酿就的春酒,也发出感慨: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时光的流逝,世事的变迁,让我们的生活里有太多的"再也没有"。"再也没有",也许是一份不再拥有的遗憾,也许更是一种成长中的美好。"再也没有"里,有对往事的追念,有对现实的感怀,有对未来的期盼……  相似文献   

10.
一、导入 师:经典的文学作品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心的启迪、智的哲思,值得我们一遍一遍反复诵读.今天我们将一起再读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也许,我们今天的品读能读出不一样的情味,不一样的思考. 二、重回乐土,忆乐事 师:大家还记得大致的情节脉络吗?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 (屏显.) 随母归省→乡间生活→(戏前波折)→(月夜行船)→赵庄看戏→(归航偷豆)→“六一”送豆 师:作者用一句充满感情的话概括了那夜的戏和那夜的豆.你能浏览课文找到这一句吗?  相似文献   

11.
作者写《社戏》的主要目的,是想借社戏这个载体,借助于小说来表现自己童年时代的一段经历,以及这段经历对自己人生所产生的影响。一旦我们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能明白文末"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相似文献   

12.
教学《社戏》一课,以文末一句为切入口,以"好吃"的豆和"好看"的戏为主线,从后往前,倒着解读文本。通过资料助读、原因分析、内涵挖掘,让学生明白:豆并不真的那么"好吃",戏也不真的那么"好看"(而且从来就没有看过"好看"的戏),皆因这里是"乐土",有一群"好人",有一堆"好的故事";豆的"好吃"与戏的"好看",实乃理想之寄托,表现出作者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相似文献   

13.
作者写《社戏》的主要目的,是想借社戏这个载体,借助于小说来表现自己童年时代的一段经历,以及这段经历对自己人生所产生的影响。一旦我们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能明白文末“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的《社戏》,作为初中语文课文中的优秀传统篇目学习了几十年,无论学过此文已几十年的成年人,还是正在学习的青少年,都对此文的情节念念不忘,特别是“偷”罗汉豆一节给新老读者都留下极深刻的印象。鲁迅先生在此文最后说“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此“豆”之所以那么好吃,我们一般认为是由于“豆”中充满童趣,然而,我们仔细品味起来,此“豆”中还浸润着纯朴的民风。不难理解,《社戏》反映的内容,一方面是孩子们美好的童趣,另一方面是平桥村纯朴的民风,再一方面是歌颂江南水乡美景。全文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其中…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的《社戏》,作为初中语文课文中的优秀传统篇目学习了几十年,无论学过此文已几十年的成年人,还是正在学习的青少年,都对此文的情节念念不忘,特别是“偷”罗汉豆一节给新老读者都留下极深刻的印象。鲁迅先生在此文最后说“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此“豆”之所以那么好吃,  相似文献   

16.
正《社戏》是鲁迅先生众多作品中最富人情味的一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验为依据,蕴含着浓郁的江南水乡的乡风民俗。乡风民俗是一种处于流动状态的文化形式,主要在民众的口传心授中得以传承,并影响着一方人情世故的好与差,值得在教学中关注探究。教学《社戏》时,笔者紧抓"我"看社戏的经过,引导学生真心体味了江南水乡人情的淳厚,再由江南水乡的"社戏"引申到陇原山乡的"会戏",从而让学生感  相似文献   

17.
看戏是《社戏》中的一个主要情节,它不仅占整个作品的大量篇幅,而且也写得最为传神。作为小说,题目既然叫《社戏》,把看戏当重点写,当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由于鲁迅先生的本意并不在戏,而在于"看",所以才为我们呈现出别开生面的"看"中之事、"戏"外之情。  相似文献   

18.
《社戏》是鲁迅先生前期颇具童心的小说佳作.也是中学语文课的传统教材.过去已有不少同志对它进行过分析和评论.这里我仅就目前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中节选的《社戏》一文浅谈几点看法.一、《社戏》的主题思想《社戏》原文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写“我”在北京两次看中国戏的情况.在当时中国的戏园里,“我”得出了“不适于生存”的结论.后部分是写在农村看社戏的情况,那是妙趣横生,其味无穷的.有的评论文章认为,小说的前部分应该是重点,因它体现了作者对半封建半殖民地黑暗中国的揭露与抨击.而现在中学语文课文里所节选的却是原文的第二部分.这就涉及如何归纳主题思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社戏》是教材中的传统名篇。小说写“我”十一二岁那年,随母亲在平桥村消夏时,和小伙伴们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童年往事。章篇幅长,全共40个自然段,近4000字。小说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但真正着墨于此的并不多,在看社戏的前后还写了其他许多事件,有钓虾、放牛、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途中的月夜美景、归航中的偷豆、看社戏后的余波、六一公公送豆等等。  相似文献   

20.
在学习《社戏》这篇课文时,学生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它能成为名篇是不是名人效应呢?我没有觉得《社戏》妙在何处。“有何理由呢?”笔者问。“题目既然是《社戏》,那么内容就该着眼于写社戏嘛,但课文的‘正房子’似乎搞成‘偏厦’了:一开始略写‘我’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和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这是铺垫的笔法,我们理解;接着详写看社戏前的波折,为下文写看戏蓄势,我们也理解;然后详写夜航去看戏,借以烘托看戏的急切心情,我们仍然理解;可是,正当‘我’和少年朋友们的胃口被吊起来的后,课文写社戏又着墨不多,演的戏又让人大倒胃口,这就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