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U-2事件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上的著名事件,对20世纪60年代美苏关系走向,乃至整个冷战局势影响深远.本文对此次飞行获得批准的原因进行尝试性分析,认为"五一"飞行以获取高价值前苏联军事情报为目标,在参考历次成功飞行经验的基础上,总统得到中央情报局的明确保证,在天气状况允许的情况下,批准了此次飞行.U-2事件揭示了缓和面纱下脆弱的美苏关系仍以冷战思维为主流.  相似文献   

2.
第三次中东战争是冷战时期美苏两国没有直接参与但却影响巨大的局部战争。美国的暗中支持使以色列胜券在握,敢于先发制人。战争过程中美苏两国首脑间的"热线"沟通使战争迅速结束,美苏对话反映了美苏关系朝着缓和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现称为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OrganizationforSecurityandCooperationinEurope——OSCE),在创建和发展阶段是作为冷战时期缓和的工具存在的,以军事安全建设为核心,其缘起和作用不仅与欧洲本身有关,也受到美苏关系的发展乃至整个世界格局的制约。欧安会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它反映了20世纪后半叶欧洲安全的性质与国际关系尤其是美苏关系的变化,同时作为欧洲安全框架中一个具有创造力的组织,体现出了自身的政治意义和安全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亚洲冷战体制下,出现了中美苏三角关系的互动。当中苏结盟,中国与美国对抗时希望苏联的支持,与美国缓和时需要美国的诚意;当美苏缓和、中美、中苏关系紧张时,中国的外交就必然面临困境;当中美和解,中苏对抗时,美国则渔翁得利;而当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时,不再成为美苏冷战的筹码,中国终于摆脱冷战,导致了美苏冷战的终结。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和则三利,斗则俱伤。  相似文献   

5.
战后在以美苏为主导的冷战格局下。日本要想调整依附于美国的对外政策,实现日苏复交,最大的障碍就是来自美国因素的干扰。从分析日苏复交过程中日本的对美政策、美国对日苏谈判态度的转变、美苏关系的特点及苏联要求同日本复交的根本原因,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美日关系、美苏关系、日苏关系发展变化对谈判的影响,从而揭示出由于各方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日苏复交后日苏关系仍然无法达到彻底改观。  相似文献   

6.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兴起和它们之间的冷战是现代世界历史的必然。美苏冷战来自19世纪期间开始、并且愈益加速的国际权势分布的极化趋势,并且在相当大程度上孕育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争的美苏关系史。意识形态对立与基本地缘政治环境中的超级大国利益竞争等因素结合在一起,决定性地促成了美苏冷战。冷战史需要阐释的基本问题在于:冷战的起源、冷战的地缘政治特征和强烈意识形态性质、美苏军备竞赛、冷战的自我控制机制、冷战的全球化、冷战紧张程度的起伏变化、冷战终结和苏联瓦解的基本原因以及冷战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一门新兴学科,冷战国际史研究目前主要聚焦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美苏关系.在对这一关系研究的过程中,如何从欧亚冷战的同步性来考察美苏冷战战略的出台,是目前研究需要拓展的,它将进一步深化人们对冷战起源的认识.二是集团对抗.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各自阵营中的盟国关系如何影响冷战进程,如何加强两大阵营的对比研究,是同盟研究的发展所在.三是第三世界.摆脱殖民主义的不发达国家很多都诞生于冷战格局之中,这些国家挣脱大国控制的方式决定了冷战格局由两极向多极的过渡,对冷战中第三世界的关注有助于理解冷战的终结.  相似文献   

8.
美苏关系的缓和,西方阵营改变了他们的东方政策,这削弱了德国在冷战中的作用,德国甚至成为美苏双方达成交易的对象。国际形势的变化需要德国调整其外交政策,打破外交孤立的局面。于是,在团结西方阵营前提下,德国努力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力争在一个统一的欧洲中摆脱外交被孤立局面。在海牙会议上,德国重构欧洲一体化蓝图,使停滞的一体化车轮重新运转起来。因为,一个统一的欧洲既可以使德国摆脱对美国的过分依赖,又可以增强与东方阵营谈判的筹码,更重要的是打破了德国外交被孤立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在冷战期间,美苏两大阵营对峙的大背景下,学者们认为还存在着于70年代产生的中美苏战略大三角.本文运用西方战略三角理论对70年代中美苏关系分四个阶段进行浅析,最后指出三角理论的局限.  相似文献   

10.
冷战的起源和发生,特别是苏联在其中的作用,这是学界一直在讨论的问题。如果我们从经济这个新视角,特别是苏联的经济观念、经济政策以及美苏之间的经济关系来研究,就会发现不同的逻辑链条,产生不同的历史叙事,从而对战后美苏关系变化、冷战格局形成和展开提供一种新的解释框架。历史研究的责任在于说明冷战研究究竟是怎样发生的,美苏双方的动机是什么,为什么会造成如此的结果。事实上,通往冷战的每一步都有回转的机会和可能,但美苏走到最后一步还是掉入了冷战的深渊。  相似文献   

11.
冷战的起源     
今年五、六月间,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历史系教授托玛斯·佩特森(ThomasPaterson)先生应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的邀请,作了题为“冷战的起源”的专题演讲。内容涉及有关冷战问题诸学派观点的介绍,以及他本人的看法。冷战(Cold War)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美苏关系中除军事进攻(热战)外的一种全面对峙状态,它对战后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冷战的起源问题是美国外交史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各国学者的观点也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本文许多内容不乏新意。当然,有些观点不一定完全贴切,但通篇演讲无疑对我们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予发表,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朝鲜半岛的分裂是冷战的产物,维系朝鲜半岛半个世纪“冷和平”的《停战协定》,已难以适应冷战后朝鲜半岛局势发展的需要。自2000年南北首脑举行了历史性的会晤后,朝鲜半岛民族和解、和平和统一的进程已经开启,这为朝鲜半岛建立和平保障机制创造了积极的条件。而在半岛局势朝着缓和、和解的方向变化时,制度化的和平保障机制能够有效地促进半岛局势进一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1970年,苏联在古巴修建战略核潜艇基地,试图从战略上对美国进行更直接的威慑,再次在古巴引发了一场危机。基辛格为了减少危机公开可能引起的轰动效应,秘密与苏联进行交涉。最终,危机以美苏的相互妥协而结束。该文比较详细地描述了这次危机的经过,论述了危机的影响和冷战期间美苏关系对抗性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美国和泰国在亚洲冷战形成的过程中逐步结为安全同盟,导致中泰关系处于隔绝状态。国际形势自1953年起趋向缓和,中、泰两国希望改善双方关系。亚非会议为中、泰进行直接接触和了解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并在亚洲营造出缓和的氛围。中泰关系在会后出现缓和,致使美泰关系出现摩擦。中泰缓和结束后,美泰关系重新得到巩固。  相似文献   

15.
冷战期间,美苏两极对抗与缓和决定着世界格局的演变方向。但是在两大阵营对峙的大背景下,学者们认为还存在着美苏中三角关系-世界上最重要的大三角关系,因而它成成为国内外学者冷战的重要课题之一。研究三角关系为研究冷战时期的美苏中大国关系提供了一个历史视角。  相似文献   

16.
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后,面临着自珍珠港事件以来历届总统都未曾遇到的最为糟糕的国际形势和国内麻烦,迫使他不得不对美国的内外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1969年出台的尼克松主义就是这种调整的直接产物。在美国战略调整方针的指导下,越南战争得以结束,美苏关系得以缓和,中美关系得以正常化,同时美国还调整了与西欧、日本等盟国关系。  相似文献   

17.
出口管制政策是冷战开始以来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遏制战略的重要手段。肯尼迪政府根据世界形势的变化开始对苏联推行缓和战略,对苏东国家出口管制政策的调整就是其中一个重要表现。但由于其与社会主义国家交往的内在政治性诉求和冷战的继续不可避免地阻碍这种调整的实质性发展,使得此时美国的出口管制政策的调整还很局限,从而进一步证明此时肯尼迪能做到的只是"有限缓和"。  相似文献   

18.
出口管制政策是冷战开始以来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遏制战略的重要手段。肯尼迪政府根据世界形势的变化开始对苏联推行缓和战略,对苏东国家出口管制政策的调整就是其中一个重要表现。但由于其与社会主义国家交往的内在政治性诉求和冷战的继续不可避免地阻碍这种调整的实质性发展,使得此时美国的出口管制政策的调整还很局限,从而进一步证明此时肯尼迪能做到的只是“有限缓和”。  相似文献   

19.
【阶段特征】 政治:二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北约和华约建立.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国际局势趋向缓和,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相似文献   

20.
新殖民主义寿终正寝了吗?──评冷战后殖民主义的新特征宇杰东西方两极对立的冷战格局结束以后,国际政治关系出现了许多重大变化,表现出许”’斯的特点。总的来说,国际局势趋于缓和,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尤其是近一}时期以来,新殖民主义向后殖民主义的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