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个世纪40年代,女作家张爱玲、梅娘被文学圈和读书界誉为“南玲北梅”。随着张爱玲在美国孤然谢世,在海内外华人圈再次掀起了新一轮的“张爱玲热”。而当年与她齐名的另一位女作家梅娘,却被人彻底地遗忘了,恐怕知道她的只是有数的几个研究者。本文试图从专业和大众领域对梅娘、张爱玲的认可程度、她们的生平创作及价值取向方面解构这样一对在现代文学史上缺席数十年的女作家。  相似文献   

2.
胡娟 《文教资料》2007,(34):108-111
梅娘是沦陷区代表作家,从建国后沉寂了近三十年,学术界一直没有关于她的研究,文学史上也没有她的地位。直至80年代学术界开始东北华北沦陷时期文学研究,梅娘才被关注。文章对梅娘研究状况分三方面作一述评,指出了梅娘研究的成绩、发展以及不足。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一个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奇迹和异数,一生创作了两部长篇小说,三十多部中短篇小说,百余篇散文,另有译作及文学评论等,可以说她是一个创作丰富的作家。她的名字经常与"传奇"这两个字联系在一起,显赫的身世,杰出的才情,还有她的冷艳,她的孤傲,一切都凝聚在她离去瞬间的那个背影中。让我们拿出那些没有被岁月遗忘的文字,感受一下张氏文字特有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梅娘是活跃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坛上的一位优秀女作家。其小说创作以独特的文学视角和流利的文笔,为人们真实地再现了东北沦陷区的社会状貌及各个阶层人们的生活。与当时上海文坛上的女作家张爱玲享誉齐名,是“读者最喜欢的两位年轻女作家,”素有“南玲北梅”之称。然而时隔六十多年后的今日,张爱玲又重新在海内外红火起来,而关于梅娘及其创作的研究则寥寥无几。笔者认为,我们无论是从文学史研究的角度,还是从艺术创作的审美价值方面来看,都应该重新审视梅娘的小说创作,挖掘其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给予其应有的文学地位。梅娘的…  相似文献   

5.
1944年;张爱玲的第一部小说集在上海出版,曾轰动一时,这就是名闻遐迩的《传奇》。作家命名这部小说集为“传奇”,大概有“后来传奇”中的“传奇”Z意吧环过;作家本人的身世和经历,倒确实富于一种传奇色彩。其祖父张佩纶为请末名臣;据说《孽海花》中的庄仑樵就是以他为模特儿的;其祖母则是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李鸿章的女儿。尽管张爱玲成名较早但只是近年来才渐为人知,这之前的中国新文学史则对她不著一字。自美国夏志清在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上辟专章评述张爱玲;而且对她赞誉有加之后,张爱玲在中国这才声誉日隆,一时间,他的…  相似文献   

6.
“传奇”,是中国重要传统叙事类型。作为一种叙事类型,“传奇”的特点是叙述“奇事”,描述“奇人”“奇景”,而在结构上则体现出鲜明的曲折离奇的情节。“传奇”体现了传统社会中人对于外界的好奇心情,也体现了传统社会的民众对于世界万物无法把握的心态。这种叙事类型,在现代文学史上逐渐淡出,其重要原因是传奇叙述传奇“人”、“事”“景”,主要是外在于现代人的社会事件,而不是人的心灵。而人的心灵,内在的精神状态,则被看做是现代文学的标记。在现代性叙事逻辑里,“传奇”就被看成是古代文学的叙事传统,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淡出,则是必然的。另外,现代文学理念重视的是日常生活。传奇没落就显得必然。张爱玲那段有名的创作谈,似乎也印证了传奇的没落与日常叙事兴盛的现实。张爱玲推崇人生中稳定的一面,而人生中飞扬的一面则在她看来是不真实的,即使要写,也得以人性的安稳为底子。即使是她的那些标记为“传奇”的作品,其实注重的不是情节的曲折和人物命运的跌宕,而是人物命运的急转而已。“传奇”在张爱玲那里只不过是一个幌子而已。倒是一些叙述外在社会生活的小说中,仍然保留着“传奇”的影子,例如,蒋光慈、艾芜等作家的左翼小说。以《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为代表的新英雄传奇小说,延续了传奇的叙事传统。  相似文献   

7.
董广智 《唐山学院学报》2005,18(4):73-76,115
指出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位独特的作家,其独特之处在于她作品的“苍凉”风格,并论述了张爱玲“苍凉”风格的内涵、渊源、贡献与不足。  相似文献   

8.
李俊 《文学教育(上)》2008,(19):127-129
1943年,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应该让中国文学史记住的一年。因为就是在这一年,中国文学史上横空出世了一颗璀璨的明星——“孤岛”时期的上海女作家张爱玲。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其上世纪40年代的作品不仅在时为孤岛的上海迅速窜红风靡,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又于华语文坛再度成为阅读与研究的热点,影响并造就了一批与她有着相似创作风格的现当代作家,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不可不谓之深远。更为有意义的是,张爱玲以她的作品建构了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家常现代性”。  相似文献   

9.
陈学昭是20世纪最早从事职业写作,走自立自强之路并最终走向革命的知识女性之一,也是20世纪中国文坛中唯一的一位集“五四”作家、留法作家、解放区作家于一身的杰出女性。她虽然用笔在中国文坛耕耘、奋斗了一生,但在中国现代文坛群星闪烁的璀璨舞台上,却难逃被众星淹没、被现代文学史忽略的命运。作为浙江省2007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单元、万国庆教授合著的《突围与陷落——陈学昭传论》(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以文本解读为基础,以独特的学理观照,对这位被现代文学史遗忘的女作家生平、思想及其创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分析,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传奇”,其人其文相映成趣,构成了现代女性文学史上一道艳丽的风景,无论世人褒贬如何,她都是现代文学史上不可逾越的一座高峰,不可忽视的一种文学现象。首先,她的小说艺术性超越了以往所有女性作家,将传统与现代巧妙结合,以怪诞艳异苍凉为审美基调,开辟了女性写作的新天地;其次,她以女性自身特有的敏锐与感悟,脱离了种种主流意识形态加于女性书写的限制,顽强独立地用女性视角剖析女性精神世界,挖掘出女性心灵阴暗造成的女性悲剧,从而拓展了女性批判新视野。张爱玲的出现,一方面是对五四以来现代女性书写的一次全面突破与完美终结,同时又开启了女性写作新世纪的大门,成为后世女性书写的又一典范.  相似文献   

11.
罗黑芷论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罗黑芷是一位默默耕耘的拓荒者,长期以来,几乎被人遗忘。他的小说和散文,以“新创的体裁和别致的人生怀抱”引起文坛的瞩目,代表作被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和散文二集。他是文学研究会中极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也是江西著名的现代作家。  相似文献   

12.
已逾86岁高龄的梅娘,无疑是现代文坛仍有影响的极少数健在作家之一。 《新京报》年终专栏“2005-百人阅读”之59,便是梅娘的《梅娘:张爱玲的作品不鼓舞人》(2006年1月6日),梅娘的照片和记者访谈同时刊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位女作家,她的小说擅长用“反高潮”的叙事手法,能够在“高潮的跌宕”中揭示或讽刺人性,带给读者人生启示,使小说更具“传奇”色彩和艺术魅力,这种叙事手法用于影视作品也取得较好的艺术效果,“反高潮”是张爱玲对中国文学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张锦莉 《现代语文》2006,(10):45-46
提起梅娘这个名字,恐怕很少人知道她是谁,更不会知道她就是20世纪40年代被人们称为“南玲北梅”中的梅。虽然她实际的创作水平并不能与张爱玲比肩,但是她的独特的创作风格使当时沦陷区的学大放光彩,也受到了读的无限欢迎,即使是现在读她的作品,也仍然能够引起读的共鸣。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学的研究者长期以来忽视了对“革命文学作家”以外的作家的研究。现在“重写”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话语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为此,我们重新发掘并研究在历史中被遗忘的作家和作品。其中徐卓呆在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中付出的心血和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笔者认为徐卓呆是成就最高的中国早期剧作家。本文评估了徐卓呆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罗淑诞辰九十周年和逝世五十五周年。当我们在缅怀这位“中国的一个优秀的女儿”,“一个被崇敬的新作家”之时,心底不免升起缕缕不安。1983年,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研究》编辑部曾以“编者按”的形式呼吁:“罗淑(1903-1938)是三十年代一位有影响的四川女青年作家。由于逝世过早,至今很少为人所知;在解放后出版的各种现代文学史中,对她的作品亦较少论及。为了纪念其逝世四十五周年,本刊特选择以下三篇文章发表于此,以期引起大家对这位几乎被人们遗忘的作家及其作品重新进行研究并给予应有的评价”。此后的十年来,诸多新版的现代文学史和现代小说史不再对罗淑置若罔闻,一些有关的专论文章也时有发表。但平心而论,罗淑只是得到了“被遗忘”境遇的改善,至于“重新进行研究并给应有的评价”,怕是相去尚远。  相似文献   

17.
<正>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作家,世界公认的中国新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作为一位作家,他那被郭沫若同志誉为“现代文化上的金字塔”似的作品,值得后人研究和探寻的东西很多。这里仅就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谈谈它的典型意义及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文艺观。  相似文献   

18.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作家,世界公认的中国新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他那被郭沫若誉为“现代文化上的金字塔”似的作品,值得后人研究和探寻的东西很多。这里仅就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谈谈它的典型意义及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文艺观。  相似文献   

19.
梅娘,抗战时期沦陷区众多杰出作家之一。但在中外文学史上并未引起广泛的关注,梅娘的研究还是有着极大空间的。梅娘留学日本的经历,对其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梅娘小说中体现了日本文化中的“私小说”、无常观与虚幻美、委婉的叙述与朦胧的氛围。  相似文献   

20.
被抹上了“荒凉”底色、背后时刻感受着“惘惘的威胁”的那样一种月光的意象,构成了张爱玲作品“恐怖的月光”的“传奇”,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这不仅源于她童年情绪中不幸的情感体验,也是她在港战中对人生的悲凉体验,其后有许多作家受到她的影响,月光的传奇仍在不断上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