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藏书纪事诗>7卷,清叶昌炽撰. 叶昌炽(1847-1917年)字鞠裳,晚号缘裻庐主人,江苏苏州人.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举人,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并兼国史馆、会典馆两职.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出任甘肃学政,升授五品翰林院侍讲.当时发现敦煌遗书,叶氏曾建议藩台将遗书及有关文物运到省城保管,未被采纳,致使大批文物流散于国外.后叶氏倦意官场,称病归乡里,著述终老.  相似文献   

2.
1900年6月22日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之后,英籍考古学家斯坦因于1907年首次将藏经洞文物运往西方,其后法国的伯希和、日本的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俄国的鄂登堡等人接踵而至,捆载而归,最终导致了敦煌遗书的大量流散海外。在藏经洞发现之时以及劫后剩余藏品运交京师图书馆的过程中,又有以权谋私和监守自盗的官员和士绅将一些珍贵写卷据为己有,进入私家,然后又大量地流入市场。敦煌遗书流入域外的,现今分散收藏在10个国家的40余个博物馆和研究机构中;遗留于民间的,其数量和面貌则是一个不可知的谜。如同所有学科一样,…  相似文献   

3.
钱斌 《浙江档案》2007,(9):54-56
蔡元培(1868.1-1940.3),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补授翰林院庶吉士,1894年补编修。1894年中日战争后,开始有意识接触西学并受民主革命思想影响,主张教育救国。1898年戊戌变法,因同情维新志士谭嗣同,弃官南下,年底任绍郡中西学堂监督,倡导新  相似文献   

4.
温州博物馆藏有黄绍箕致父亲黄体芳的家书手迹四通,红色信笺,写于光绪年间。内容涉及维新变法等。此家书从未发表,《黄绍箕集》、《黄体芳集》亦未收录,对研究黄绍箕有重要的价值,对研究戊戌变法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黄绍箕(1854—1907),字仲弢,又字穆琴,晚号鲜庵,浙江瑞安人,黄体芳子。光绪五年己卯(1879)科顺天乡试举人,六年进士,九年授翰林院编修。十年充翰林院撰文兼会典馆纂修提调,赏加侍讲衔。二十三年任湖北乡试正考官,二十四年任会典馆提调、翰林院侍讲、左春坊左庶子、京师大学堂总办。后  相似文献   

5.
<正>陈振先(1877—1938),广东新会人,字铎士,光绪三十三年(1907)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我国第一个在国外获得大学农科毕业文凭,归国后,授农科进士。参加清廷举行的第三次游学生考试中获得第一名,成绩为87.34分[1],宣统元年授翰林院编修,并被锡良看重,上书清廷把其调东省  相似文献   

6.
严嵩,字惟中,号介溪,又号勉庵,明江西袁州府分宜县人。生于宪宗成化十六年(1480),卒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严嵩中二甲第二名,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嘉靖元年(1522)为南京翰林院侍读掌院事,四年改任国子监祭酒,  相似文献   

7.
张潮,歙县人,清学家,刻书家,做过翰林院管理图书的官,以擅长撰写小品和刊刻小品丛书名。本对其生平、作、刻书活动作了爬梳、考订,对其影响和贡献作了简略论述。  相似文献   

8.
正赵尔巽(1844—1927),字次珊,号公镶、无补,奉天(今辽宁)铁岭人,隶汉军正蓝旗,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生,同治六年(1867年)丁卯科举人。同治十三年甲戌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湖北乡试副考官、监察御史、贵州石矸府知府、安徽按察使、新疆布政使、山西布政  相似文献   

9.
《张元济全集》(十卷本)出版前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版史料》2007,(4):80-81
张元济先生(1867~1959年),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清政府刑部贵州司主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职。维新运动期间,在北京创办通艺学堂,传授新学,并受到光绪皇帝召见。变法失败,被革职,到上海任南洋公学译书院主事,主持出版严复译《原富》等一批学术名著和教学用书。在此期间,曾兼任公学代总理职。  相似文献   

10.
梁鼎芬(1859--1920年),字星海,号节庵,广东番禺人。曾任直隶州知州、武昌知府、湖北安襄郧荆道、湖北按察使、布政使等职。早年以科举入仕,授翰林院编修,中法战争期问入张之洞幕。作为张之洞幕府的得力干将,他参与了张之洞大部分政治活动,二人关系颇为密切。他们二人的关系是张之洞幕府中的一个典型代表。研究梁鼎芬与张之洞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