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互联网为人类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网络社会,它以其虚拟性、隐匿性、开放性、自由性等特点,使得传统社会伦理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社会中的伦理问题,如黑客行为、侵犯知识产权、侵害个人隐私、网络欺诈、公布虚假信息、恶意攻击、垃圾邮件、网络色情、网络恶搞、网上洗钱等等行为,正在成为急待解决的世界性难题。互联网中出现的如此多、如此严重的伦理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人人都有不愿意告诉别人的私事,这便是隐私。个人隐私应得到尊重,法律也规定保护个人隐私不许侵犯。孩子的隐私权受侵犯是常见的事。侵犯孩子的隐私包含个人的缺陷(生理、行为等方面)。有些家长随便暴露孩子的隐私,甚至当众宣扬。这样做有什么害处呢? 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就是自信心。孩子希望有一定的独立性,希望自己的某一领域不受干预,这正是有自信心的表现。做错了事,想偷  相似文献   

3.
病历档案承载着患者诸多的个人隐私信息,在利用病历档案处理医疗纠纷,进行医学科研、学术传播时都有可能发生侵犯患者隐私权的行为,如何在有效保障患者隐私权不受侵犯的前提下,顺利开展病历档案利用工作,是医疗卫生界和档案界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网络技术的成熟使个人信息被非法获取和使用的行为更具隐蔽性.我国现有保护个人信息的法律规范存在碎片化、利益界定不清晰等不足,与侵犯个人信息最相关的侵权责任法对认定侵犯个人信息的责任适用一般侵权责任规则,难以全面规制网络环境下新出现的侵害行为,难以厘清多个行为人场合下的复杂因果关系.对侵犯个人信息的责任构成要件要依据侵犯个...  相似文献   

5.
李苹 《家长》2005,(Z1)
基本上大多数人都有不愿告诉别人的私事,个人隐私应得到尊重,法律也规定个人隐私不许侵犯,这便是隐私权。大人的隐私权暂且不说,孩子的隐私权受侵犯则是常见的事,而且侵犯者往往是孩子最信任的人,比如父母、教师等等。那么,侵犯孩子的隐私权有哪些危害呢?  相似文献   

6.
自媒体平台的迅速发展使得网络谣言、网络犯罪、侵犯个人隐私等信息伦理失范现象相伴而生,文章从自媒体时代信息伦理概念和特征入手,揭示目前主要存在的伦理失范现象,从自媒体平台本身、信息活动主体和社会管理机制方面探讨了信息伦理失范的原因,并从技术、管理、伦理、法律层面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让各种信息呈爆炸式的速度呈现在公众的面前,使得我国司法体制保护个人隐私信息的难度加大。文章主要分析我国当前司法公开对保密工作形式带来的挑战,分析个人隐私泄露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司法保护个人隐私的法律依据,分析传统安全领域里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在互联网时代的延伸,促进我国司法体制对个人隐私保护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网络侵犯行为同时具有令人难以忍受的普遍性和使人无能为力的不可控性。一方面。网络侵犯行为是一种特定情境下的非特定行为类型,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内涵具有有限有效性;另一方面,网络侵犯行为也是“可说明”的,是在网络互动过程中被建构起来的。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环境中的个人隐私保护行为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在网络活动中的隐私保护意识不强,诸多行为不利于隐私信息保护。社会、学校和大学生都应该行动起来,以增强大学生的隐私保护意识,提高大学生的隐私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10.
网络时代的开放性使得现如今个人隐私信息泄露问题的增多,利用个人隐私问题违法犯罪活动愈发猖獗,这种情况也使得人类也越来越重视个人信息权利的保护。本文从图书馆流通服务中涉及的侵犯读者隐私的实际问题出发,分析侵犯读者隐私所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提出改善此类问题的措施,旨在促进图书馆工作的有序进行和长期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功能的完善,搜集、整理、分析和传播网络个人隐私变得非常容易。本文从现有的技术层面提出了保护网络隐私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三、保护个人隐私 因特网的快速发展为信息交流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由于网络管理目前尚不完善,还是一个"无警察"的信息交通公路,有时会侵犯用户的个人隐私.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目前网络上存在的各种信息欺诈行为,通过利用WDM驱动设计一种防止个人图像信息泄露的个人电脑防护系统,并期待该类软件可以更好保护个人隐私数据。  相似文献   

14.
《刑法修正案(十一)》在侵犯著作权罪中新增了信息网络传播的行为类型,然而《著作权法》和《刑法》对该行为的违法性评价不一致,导致司法实践中出现“民刑倒挂”的异常现象。为了更好地实现网络时代著作权保护的刑民衔接,应当采取缓和的违法一元论作为违法性评价的判断立场。在此基础上具体认定信息网络传播型侵犯著作权罪:其一,在传播形式上,侵犯著作权罪仅包含交互式传播而不包含非交互式传播,深度链接行为具有可罚性;其二,在传播范围上,侵犯著作权罪仅包含直接传播行为,提供网络技术服务的间接传播行为不能构成侵犯著作权罪。  相似文献   

15.
网络著作权是一个具有确定内涵的概念,网络著作权保护必须与TRIPS协定相一致。国外发达国家网络著作权立法的经验可资借鉴。必须依法维护国内外创作者的网络著作权,数字图书馆不能侵犯他人信息网络传播权。必须依法保护作者电子邮件的著作权,保护作者电子商务的著作权,依法规范广告商的网络广告行为。对于侵犯网络著作权案件要依法审判,审理网络著作权案件必须重视电子证据。利用互联网侵犯他人名誉权要承担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6.
《中学文科》2008,(1):51-54
【考点与热点分析】 1.考点:①隐私和隐私权的含义。②保护公民隐私权的意义。③隐私权的真谛或本质。④公民对个人隐私的支配权。⑤尊重他人隐私应该具备的意识。⑥个人隐私受法律保护。⑦侵犯公民隐私权要受法律追究。⑧公民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保护自己的隐私。  相似文献   

17.
网络伦理困惑探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众多机遇和福祉的同时 ,也对社会伦理产生了冲击和挑战。处理网络空间与物理空间、信息共享与产权保护、个人隐私与社会监督、通讯自由与社会责任、全球化与民族性的关系 ,存在诸多伦理困惑和道德冲突。必须大力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研究 ,帮助人们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目前 ,应确立和强调以下伦理原则 :为人类共同利益原则、关怀人性原则、公正原则、自主原则、责任原则和自律原则  相似文献   

18.
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表现及调适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作为道德失范行为的一种新类型,在现代社会中表现日益突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可以归为四类,即漫骂与攻击行为、撒谎与欺诈行为、侵犯与破坏行为和色情与暴力行为。根据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产生的主客观原因,我们认为调适的对策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提高大学生自教自律水平是调适的根本,加强网络的规范与引导是调适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张海滨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1,13(1):96-101,126
网络讨伐作为网络行为方式的一种,其道德实践过程中产生了正、负双方面的社会效应。一方面,起到增强个体道德自主性、充分表达民意、锐化社会监督、补缺社会救助的正向社会效应;另一方面,网络讨伐也带来社会信任危机、累积暴力性倾向、好心办坏事、导致个人隐私泄露等负面效应,需要规制和管理。网络讨伐的控制,需要从法律手段、技术手段和道德手段三个方面同时进行,其法律控制及技术控制过程中亦需要解决与道德控制之间存在的相应矛盾。  相似文献   

20.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进步,"网络恶搞"作为一种具有多种外在形式的大众个人思想的表达方式,在互联网上日益流行,其行为常常与公民、法人的权利发生冲突,从而导致侵犯公民、法人的民事权利.当前,包括我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对于"网络恶搞"行为缺乏明确的法律界定和相关的法律规制,导致在"网络恶搞"行为的侵害面前,受侵害的权利往往得不到充分的救济.因此,对"网络恶搞"行为进行民法上的规帝J,成为民法理论界和实务界深入探讨的一个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