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郑敏 《体育博览》2014,(9):38-39
人生中有些事,真是机缘巧合。 像我这样的人,以前是不大喜欢动的,却在一位跑过多年马拉松的兄长影响下,居然也开始跑步了。 记得那还是2003年,在北京跑步的人并不多见。过后,影响我跑步的兄长回国,我在京虽然也坚持跑,但基本上是一人在跑,身边的朋友大多觉得跑步是件很难的事,即使跑个一千米也要叫苦不堪。当然,那时我也从不认为自己会去跑马拉松,只是觉得跑步出出汗也挺好的。  相似文献   

2.
马拉松不像网球场上有美女库尔尼科娃,有头饰特别的威廉姆斯黑人姐妹,马拉松42.195公里除了跑还是跑,因此很少人会特别关注它发生了什么。去年,世界女子马拉松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两位巨星载入了史册。日本高桥尚子9月30日在柏林第一个突破2小时20分大关,一个星期之后,肯尼亚恩德列巴把纪录缩短了59秒,谁才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女子马拉松运动员?历史还没有分晓。  相似文献   

3.
女子马拉松跑第一个正式世界纪录是3小时19分33秒,由新西兰运动员西姆普松在1964年7月27日创造。1967年5月8日加拿大的十三岁运动员维尔顿在多伦多以3小时15分22秒8跑完全程。同年秋天,西德举行第一届欧洲女子马拉松跑,西德的佩杰—埃尔德卡姆以3小时7分26秒创造新的世界纪录。 70年代初,女子马拉松跑蓬勃发展。1970年1月28日美国运动员乌奥克尔以3小时2分53秒刷新纪录。以后几年的纪录都为美国运动员所保持,美国人勃丽德热  相似文献   

4.
西班牙著名的马拉松跑训练专家何塞在研究了世界所有高水平马拉松选手的训练状况后,得出以下结论:高水平男子马拉松选手的每日训练量最低为20公里,最高为35公里.其中大多数人的全年训练量,每周训练课次数最低为10次,一般在开始准备参加马拉松跑比赛的训练之后,在5~6年期间逐步达到最高训练量.年龄20岁、1500米跑个人最好成绩接近4’20”、3000米成绩接近9’15”的女运动员,通过一年的专门训练,就有可能在马拉松比赛中取得成功,成绩可达2:40’之内,不断变换训练地点,对女选手能产生良好的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5.
看到阿贝拉后程跑的人都说,他不像是跑马拉松,更像是短跑运动员的冲刺,从2002年以来,他连续夺得福冈和伦敦马拉松冠军,2003年春季还夺得世界越野锦标赛长短距离两项冠军,使世界级长跑运动员辈出的埃塞俄比亚又添加一名杰出的长跑运动员。  相似文献   

6.
健康资讯     
坚持长跑防治关节炎坚持长距离跑的人可能会防治关节炎。这是美国科学家谢洛克在磁共振成像设备帮助下,观察了马拉松运动员的膝关节后得出的结论。谢洛克发现,运动员即使完成了100英里的长距离跑步后,也很少出现软骨组织异常和积液现象。反之,一些娱乐性长跑者在长跑30分钟后,膝盖却发生了这些生理变化。据推测,“较好的生物力学”和“身体通过长期训练”所具有的适应性,使马拉松运动员不仅能跑长距离,而且能保持健康强劲的膝关节。  相似文献   

7.
“奥运会田径纵横”一书中有“马拉松跑真艰难五十四年才跑完”的小标题。说的是一九一二年五月五日至七月二十二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五届奥运会马拉松赛跑中日本运动员金粟志芷的事迹。马拉松比赛的那一天,由于遇到了酷热的天气,跑在最后一名的日本人金粟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积极推进,近10年来,包括马拉松比赛(半程及小马拉松等)在内的长距离跑在我国掀起热潮.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我国举办的马拉松赛事(全程及半程)近40个.除了赛事数量增加,参赛选手的数量也在增加.如2012年上海马拉松赛参赛选手人数首次超过3万人,比上年增加约19%;苏州2013年半程马拉松赛报名选手为1.8万人,比2012年增加约50%.在长距离跑比赛中,大多数参赛者是业余选手.近年来,在国内外马拉松比赛中,时常有业余选手受伤甚至猝死的报道.  相似文献   

9.
马拉松跑当前的成绩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相形之下苏联马拉松运动员的成绩是大大落后了。不过,根据国内优秀马拉松运动员在检测训练中取得的成绩看来,他们是能跑出2小时10分的好成绩的。我们认为,赛前训练计划不周,比赛时未能实现达到专项训练水平是失败的原因之一。下面就是个最新的例子:苏联国家队员斯大里科夫和托尔斯季科夫3月30日在晓尔科沃分别以59分零5秒和59分12秒跑完20公里。看来,在维尔纽斯举行的全苏马拉松锦  相似文献   

10.
女子马拉松能超过男子吗?女子马拉松的世界纪录是挪威的克里斯蒂安森保持的2小时21分6秒;男子的世界纪录是葡萄牙的洛佩斯创造的,成绩是2小时7分11秒。男、女马拉松世界纪录之差为13分55秒。有人认为“差这么点”,也有人认为“相差这么大”。然而,“马拉松是一项向人体极限挑战的体育运动项目,对女子不适宜”的说法,并不是很久远的事情。尽管如此,由于世界上参加马拉松跑的女性增加,终于在一九八四年的洛杉基奥运会中定为正式比赛项目。这期间女子成绩的提高非常显著,又给很多人打上女性“强”的印象。甚至有人认为:女子马拉松的纪录不久将要超过男子的马拉松纪录。这是由于考虑到:在肌肉力量方面尽管女性不如男性,但在长时间连续跑的所谓耐力方面,或许能超过男性吧。  相似文献   

11.
书室     
《新体育》2012,(12):22-22
推荐 日本绘本天后高木直子爱上跑马拉松已进入了第二个年头。菜乌开始越战越勇,这回要挑战马拉松接力赛,甚至全程马拉松,这次成绩能否突破5小时?在这本书中,高木直子再一次向我们展示了马拉松运动的魅力,展示了她在跑马拉松的过程中所收获的幸福与快乐,另外,还介绍了不少关于马拉松运动装备和路跑礼仪。  相似文献   

12.
《体育博览》2013,(12):116-117
两万余人参跑杭州国际马拉松 2013年杭州国际马拉松11月3日上午在黄龙体育中心东广场鸣抢开跑,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2万余名马拉松爱好者参加了6个项目的比赛,最终来自坦桑尼亚和了6个项目的比赛,最终来自坦桑尼亚和埃塞俄比亚的选手分获男子组和女子组冠军。  相似文献   

13.
最近的研究报导,一批研究对象做长时间的运动,查出类似马拉松运动员那样的低血糖,但并未见到有损健康或影响耐久力。 这对坚持认为马拉松运动员在跑了大约20英哩  相似文献   

14.
葡萄牙38岁的洛佩斯真可谓宝刀不老、雄心勃勃.他在八四年洛杉矶奥运会勇夺马拉松跑桂冠之后,不是激流勇退,而是更上一层楼.奇迹果然出现了,八五年在鹿特丹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他一路顺风,刷新了世界男子马拉松跑纪录,一下子超原纪录五十四秒之多. 在一场马拉松跑赛中,参加角逐的对手越强,创好成绩的可能性就越大.可是八五年鹿特丹国际马拉松赛的组织工作虎头蛇  相似文献   

15.
年近四十的长跑老将,二十三届奥运会马拉松冠军K·洛佩斯,八五年四月鹿特丹国际马拉松赛上以2小的7分11秒的成绩创造了男子马拉松世界最好成绩,成为世界马拉松运动史上第一个突破2小时8分大关的选手。 K·洛佩斯1947年2月18日生于葡萄牙维尔德莫尼奥斯镇的一个普通职员家里,自幼喜爱足球和长跑运动,但训练起步较晚,18岁以前没有受过正规训练,当时他跑1500米至少要5分钟。一般人认为18岁尚未开始正规训练未免太晚了,但洛佩斯却不以为然。他说:“过早参加长距离跑,跑得越多,运动寿命结束得  相似文献   

16.
彩奔     
4月12日,东莞彩色马拉松跑在东莞体育馆开跑,吸引了来自香港、广州、深圳和东莞等国家和地区2000多人参加。  相似文献   

17.
女子马拉松跑兴起的历史不长,但是,远自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已有巾帼英雄毅然尝试了马拉松跑。早在一八九六年,希腊著名人物斯·路易斯荣获第一届奥运会男子马拉松长跑冠军后不久,一名35岁的希腊中年妇女斯塔玛西亚便尝试了一次马拉松跑,时间花了5个半小时。与今日相比,这一成绩不足为奇,但这毕竟是一次大胆的创举。她应该被称为女子马拉松长跑  相似文献   

18.
近两个奥林匹克周期以来,葡萄牙径赛运动员取得一系列重大胜利。首先,这些成就与卡洛斯·洛佩斯和费尔南多·马梅德这两个名字紧密关联。在第二十三届洛杉矶奥运会上,洛佩斯在马拉松跑比赛中获得了胜利,荣获奥运会冠军的称号。在蒙特利尔奥运会上,洛佩斯也获得10000米跑比赛的银牌。此外,他还两次取得过世界越野锦标赛的冠军称号(1976年和1984年。) 马梅德在世界越野锦标赛中仅获得第三名。但是,他在去年创造了男子10000米跑的世界新纪录,27′13″81,比原来由世界著名选手、肯尼亚运动员亨利·罗诺  相似文献   

19.
趣味马拉松     
“翻跟头”马拉松赛美国纽约州的科曼是个马拉松迷、他不仅每年都参加马拉松比赛,而且还创造了一个奇迹:用连续翻跟头的方式“跑”。科曼的这项奇迹是在1997年马萨诸塞州的一条高速公路上创造的。开始时,他的跟头翻得轻松自如,翻了3000个以后,体力渐渐不支,速度慢了下来。令人惊叹的是他坚持到底,最后翻了7400个跟头,行程长达16公里。跑马拉松贺生日乔布是一位美国旧金山的小姑娘。1998年5月,为了庆贺自己6岁的生日,她在生日前一天第一次参加了正式的马拉松赛。在  相似文献   

20.
译汇     
《新体育》2013,(5):19-19
爆炸案不能令马拉松精神受辱 作者 罗杰·罗宾逊(跑者兼学者,马拉松爱好者,曾为多家跑步杂志撰稿)媒体英国《卫报》 4月15日,波士顿马拉松终点线附近发生的爆炸案令3人死亡,数十人受伤。我感觉就像自己的家庭成员被侵犯。更糟糕的是,我这辈子都在写跑步是现代社会最激励人进步的力量之一,如今尤其伤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