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我们为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设计了一种教师可在课堂上做到“不教”的自教自学模式。这一种由值日班长负责调控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有5个基本步骤,每一个步骤又分别设有3个不同的问题。下面以语文阅读课为例(500字以内的课文,建议1课时完成;1000字以内的课文,建议2课时完成;1000字以上且内容较深的课文,建议3课时完成)。第一步为初读。建议最少用10分钟。学生要做到“明、读、圈、查、答”五个字。先由学科代表…  相似文献   

2.
我在教《老水牛爷爷》这篇课文时,注意了教好“水”、“牛”二字。上课揭示课题后,我问:“同学们,‘老水牛爷爷’这名字怪不怪?”生答:“怪!”“大家想知道这个奇怪名字的来历吗?”“想。”教室里的气氛热烈起来。  相似文献   

3.
文泽芝 《湖南教育》2003,(11):37-37
抓住“题眼”,引导学生粗读课文。教学时,抓住题目的中心词———题眼。例如课文“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个“甲”字就是“居首位的,第一”的意思。由“桂林山水甲天下”引出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让学生具体感受它们的美,最后可获得清晰的感受:桂林的山水确实天下第一。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审题的能力及良好的阅读习惯。抓住“文眼”,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文眼”是作者感情升华的表现,在文章中常常能起到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熟读“文眼”所藏的段落,由此及彼、由点到面地扩展开来,这对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能起到事半功…  相似文献   

4.
孟其银 《现代语文》2009,(11):62-63
"教课文"与"教语文"差不多,平时我们老师所说的"教语文",其实就是"教语文书",也就是"教课文",能把课文教好,其实就是一个很不错的语文老师了。但"教课文"与用课文"教语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用语文书“教课文”,其实就是传统的“教书匠”;  相似文献   

5.
王强善 《江苏教育》2023,(27):38-40
长期以来,人们从效率角度出发,更多关注小学长课文的“短教”。就学习效果而言,长课文既要关注课内“短教”,更应关注课后“长学”,让学生有更广时空去“反刍”和消化课上所学,提升学习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培育核心素养。教师要厘清二者关系,优化“短教”与“长学”的策略,实现课内外、教与学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6.
季科平 《福建教育》2009,(12):32-33
在人教版的教材中,“词语盘点”从四年级开始露面,安排在每组课文的后面,对本组课文的词语进行集中的回顾。“词语盘点”分“读读写写”与“读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中列的是本组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读读记记”中列的是由要求认识的字组成的词语以及略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  相似文献   

7.
谁都知道,语文教学需要语文味儿,语文课堂要教“语文”。然而,目前很多教师却在教“课文”。在他们的意识中,课文就是语文。其实,“课文”与“语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课文也就是教材中二十几篇而已,而语文的内涵与外延则更为丰富,从课内到课外,从课文到生活,从阅读到文化等。凡是用语言概括的,用文字书写的,简而言之,都是语文。其实,编者也试图让教材立体化、课文语文化。然而,大多一线教师却无法做到这一点。他们毕竟受知识、地域以及理念等方面的限制,只能围绕课文而教,结果自然把语文越教越窄,导致学生语文素养难以提高。对一线教师来说,要让教课文真正成为教成语文,最重要的是方向、思路。简单地说,就是三方面的拓展:拓展生活、拓展文化、拓展阅读,从而丰富课文的内涵,拓宽课文的外延,从而让课文与语文对接,实现教材语文化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8.
在近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从改进课堂教学结构入手,逐步摸索出一种以“自学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构,使课堂教学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其主要程式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细读课文,分段自学;精读课文,重点自学;熟读课文,归纳自学,以学生的自学贯穿教学始终。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读课文是让学  相似文献   

9.
九年义务教行三年制初中语文三册第八课《口技》中的“会”,课文中注为“集合”。翻开《现代汉语词典》,“会”的注释有十条,第一条为“聚合、集合”意。可见课文注释所取的是第一条。然而教师教学用书的译文中译为“正好碰上”,乃是按注释第十条“恰巧”、“正好”注,词典上明确标明”书”字,表明为书面上的文言词语。另据《辞海》有关“会”的注释有  相似文献   

10.
中学语文教材中,长篇名著节选很多,这些课文比较长而文字比较浅显,如果用串讲的方法教,费时多而效果差。我赞成长文短教,并试教《果树园》。《果树园》节选自丁玲同志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乾河上》第三十七节“果树园闹腾起来了”。写的是暖水屯翻身农民管制了十一家地主的果园之后,在地主李子俊的果园里采摘果子的一段故事。课文长达九页,用二课时讲完。一、长文短教必须确定单一的教学目的,突出重点,不面面俱到。《果树园》揭示了贫苦农民与  相似文献   

11.
所谓教材处理,就是教学中的“课文处理”,即技巧地高效地利用课文,充分地角度精致地运用课文中的教学资源.简言之,教材处理就是教学中的“教什么”“选什么教”“教什么最好”,教材处理的艺术就是科学地艺术地目标明确地组织教学内容的艺术.或者说,教材处理就是:如何利用课文,利用课文干什么,利用课文所要达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谈“入情”     
中学语文课本中不少课文是文学作品。如何上好这些课文,是很值得研究的课题。“文学是人学”,人是有感情的,教的人何能不带个“情”字?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以情感染学生是上好文学作品课的关键。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究竟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内地语文教师的认识在理论上是一致的,应该是“用课文来教语文”。课文只是载体,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只是“例子”,用课文这一载体或“例子”教学生学会语文,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客观上还是围绕“教课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教学时间主要花费在课文分段解读讨论上。  相似文献   

14.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当中,长篇课文的数量是比较多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受到课文篇幅过长的干扰,阅读、学习容易产生疲劳感和枯燥感,对于语文学习的负面影响是比较大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采用"长文短教"的教学策略,这不光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这两种能力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的两种基本能力,并且对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也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试图以《诺曼底号遇难记》长篇课文的教学为例,探究小学语文教材中"长文短教"策略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基础训练” ,是编者根据教学大纲相应年级的教学要求 ,结合各个单元的训练重点而精心设计的。它集语文基础知识 (字、词、句、段、篇 )和基本技能 (听、说、读、写、书 )的训练于一体 ,是帮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提高语文基本素质的重要内容。因此 ,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基础训练”的教学 ,努力教好每组课文后的“基础训练”。一、“基础训练”教材的基本特点1 训练目标的全面性。“基础训练”安排在每组课文之后 ,一般以“字、词、句”、“听话、说话”、“阅读”、“作文”等编排形式出现 ,包括了教学大纲所提出的汉…  相似文献   

16.
邓健 《学语文》2004,(4):47-47
在人教2003年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菜园小记》一课中,前半篇课文有四处用了“韭菜”,后半篇又有四处出现了在“韭”字上增加了草字头的“韮菜”。这不免让人生疑起来:“韭菜”是什么?“韮菜”又是什么?二者不一样?  相似文献   

17.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传统教材,但对“好自相扶将”一句的注释,我们认为不妥。“好自相扶将”一句,课文下面的注释为:“好好服侍老人家。扶将,这里是扶持意。”这种解释,我认为起码有两点值得怀疑:A、在结构上,“自”的意思没有着落,遗漏了;B、如果此句如课文所释,那么,岂不与上句“勤心养公姥”重复?其实,在这句中,“自”字是有具体意义的,指对于自己。“扶将”是扶持意,此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第四册《鱼我所欲也》一文,教学时,一开始就要碰到“亦”字。前三个“亦”一般都解作“也(是)”,而“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中的“亦”很不好讲,课文以及一般的古文选本都未注释此字。从文意上分析,  相似文献   

19.
人教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材选文编排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思想性,有利于教,也有利于学,深受广大师生欢迎.该教材精选的现代文有各种组元法,以按相同体裁组成单元的居多,每个单元的选文按训练意图分教读课文、自读课文和课外自读三类,教读课文是学生从中获取系统知识和学习方法的一类课文,自读课文是学生运用从教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和方法,独立获取知识的一类课文,从教读到自读,学生的参与程度越来越深.自读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教师教学教读课文时的示范.如何做好这个示范呢?笔者在“参与性教学”探索中的主要做法有“三精”:精讲、精读、精练.  相似文献   

20.
最近,我听了不少课,几乎都是先教给学生学这一课的“法”——从字、词、句、段、篇的角度去进行多“点”指导,然后引导学生去“学”,以便使分段、分格、分点逐一落实。 我觉得这些段、格、点再多再细,也只是一些“小法”,对学生独立读懂课文虽有帮助,但终究不如教“大法”省时高效。 现行人教社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文第八册第一篇读写例话《怎样读懂一篇课文》中介绍的“八步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