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升学率"的重压之下,语文教师陷入了重教不重学的怪圈。为应付考试,不得不把学生变成"教参的翻版",变成"长脚的书橱"。然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应较少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看来教师的作用已不仅仅只是"传递、授业、解惑"而更应加强学法的指导。语文教学是基础教学,强调"学法"指导,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必将给令人窒息的现状带来很大的改观。下面本人仅就阅读方面列举几种较为可行的阅读方法。  相似文献   

2.
<正>费赖登塔尔说过:"数学知识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研究出来的."教学即研究,而不是现成知识技能的传递,哪怕所传递的知识是很好的,教学的核心就是催生学生新观念的产生,学生不是装知识技能的"容器",教师也不是"填装人",更新了教育观念,教师才会从"指挥者"走向"引导者",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  相似文献   

3.
数学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告诉或传递给学生静态的数学知识,而应尽可能地使学生获得怎样探求新知识的智力、智慧价值.义务教育第三学段中方程(组)的教学价值常常被解读为解题程序化训练的"表象价值",而隐藏在"表象价值"背后的"智慧价值"常常被忽视.数学教师应把握好方程(组)教学的价值取向,让方程(组)的教学过程变成增长学生智慧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主要定位于知识的传递和讲授上,教师就像"搬运工"把知识从自己头脑中搬到学生的头脑中,好的可能是照样原搬,坏的可能是在搬运过程中遗失了精华,保留甚至增加了糟粕,这样一来,教师的职业活动变成了一种单调乏味、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沦为只是按照固有程序机械运行,缺乏创新意识的"教书匠",学生没有得到获得知识,提升自我修养,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标准的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六中贺慧梅教师回答: 一是地理课堂缺失了"人".这里所说的"人"是指学生也包括教师,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所拥有的主体地位基本上被剥夺殆尽,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基本上被完全扼杀.于是就会常常看到这样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在课堂里,所谓"知识"完全变成了主宰一切的绝对力量,教师成了课堂教学的唯一强势权威,学生则相应地沦落为弱势被动接受体.在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只不过仅仅做知识的简单传递工具与机械接受容器而已.从这个角度来讲,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同样都是非常可怜的.即他们的工具是"物",不是真正具有"生命"意义的自然和人文知识.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知识的传授方法上往往实施"满堂灌",忽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而在新课程理念下,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造成课堂教学的"虚假繁荣".教师一问,学生一答,有的问题很简单,思维含量  相似文献   

7.
韩立福 《中国教师》2014,(18):12-16
<正>一、传统教师角色与职能分析传统课堂是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中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向年青一代传递知识和文化,也称知识传递型课堂。这种知识传递型课堂教学,强调教师单向"灌输",将人类社会积累的知识和文化经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传递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久而久之,教师成为知识权威传递的代言人,成为权威的象征,  相似文献   

8.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阅读应该成为每个人的一种生活习惯,对于教师来说,尤为重要.教师本身就是知识的代言人,文化的传递者,在这个知识开放的时代,教师要能够"为师",就需要源源不断地汲取丰富的知识文化,而书籍就是我们进步的阶梯.将热爱阅读的教师组织集合成一个"群",更有助于教师的阅读时间的保证和阅读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姚胜文 《新疆教育》2012,(22):55-55
在“升学率”的重压之下,语文教师陷入了重教不重学的怪圈。为应付考试,不得不把学生变成“教参的翻版”,变成“长脚的书橱”。教育应较少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看来教师的作用已不仅仅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更应加强学法的指导。语文教学是基础教学,强调“学法”指导,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必将给令人窒息的现状带来很大的改观。  相似文献   

10.
课程人人会教,但未必每一个人都能教好,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双边活动。它需要教师通过形象而缜密的语言,借助多种多样的教学设备和不同的教学方法,把课本知识生动地"再现"出来,在和学生的交流中传递给学生。 所谓知识的"再现",我认为,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拘泥于课本"原版"传递知识信息,而是教师在吃透  相似文献   

11.
安林 《海外英语》2013,(7X):72-73
语言是表达文化的符号,而大学英语教材中采用的文学作品、散文、应用文等则是传递文化的载体,这就是"文以载道",也是教学过程中应凸显的文化元素。该文探讨了如何将这些材料中的有关人文素养的元素加以深化,除了引导学生阅读理解之外,还应将其提纯,变成学生理解和吸收知识的助推剂,使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卷首语     
<正>我千真万确地深信: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常常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好像就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只是没有加以运用(首先是用来获取新的知识)。在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实践中,在许多教师看来,"知识"这个概念就意味着会回答提出的问题。其结果就是:知识好像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了他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对学生来说变成了一件讨厌的、令人苦恼的事,最好能尽快地摆脱它。  相似文献   

13.
从"预成"走向"生成"--从建构主义理论看教学观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预成"的教学观过于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一定程度上使教学陷入了僵化.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不是传递"客观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我们在把握建构主义理论基本精神的基础上,变革传统教学观念,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情境等诸多环节中,突破传统,从"预成"逐步走向"生成",实现教学和生命的不断生成.  相似文献   

14.
史峰 《班主任》2006,(9):43-43
一些教师总有种错误倾向,总在期望"把小草变成灌木,把灌木变成乔木,把乔木变成钢铁树,再把钢铁变成金子",于是教师天天为"改变"学生而忙碌着.  相似文献   

15.
尹国东 《中国教师》2014,(24):61-63
<正>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课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由观众、听众变成了参与者,"一言堂"变成了"多言堂",信息传递由单向传递变成了双向交流。但教学效果有时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问"不得法。例如,一位教师讲授《最后一课》,板书标题后,问:"同学们,这篇文章是谁写的呀?"学生齐答:"都德!"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是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有问的必要吗?教师随心所欲地问,学生漫不经心地  相似文献   

16.
现代高中物理教育的课堂教学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坚持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智力,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教师不再成为课堂上唯一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课堂要克服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信息传递,做到师生、生生之间的多渠道、多方面的互动.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课堂学习中的积极  相似文献   

17.
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把以往的教师"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把灌输式教学变成自主式探究,把学会知识变成会学知识。根据新课改精神,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打造适合自己的高效课堂,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8.
部分教师课堂教学观念有待转变,"重教(讲)轻管"、"管教(讲)不管学",过度重视知识的传授,教师认为只要讲过了学生就应该学会,把课堂变成"讲"堂而不是"学"堂,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被动学习。  相似文献   

19.
"准职业人"培养课堂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大刀阔斧的创新、改革。传统的"填鸭式"的灌输模式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我学习能力。在"准职业人"培养课堂中,教师要从"讲和教"变成"启和导",学生要由过去在教师的讲中学变为在教师导学案的引导下,像教师一样去备课、去准备在课堂上讲课,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在自学知识、探索知识和相互研讨知识中达到课堂的教学目标,获取课堂中应获取的知识。  相似文献   

20.
赵万文 《辽宁教育》2012,(15):54-56
当今,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们愈发谈"讲"色变,该讲的也不讲了。深入探究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弊端,可以发现,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讲",而是在于"讲什么"和"如何讲"。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讲应该"靓"起来,当讲则讲,不要畏畏缩缩,瞻前顾后。如果教师能够在讲的过程中做到信息质量与传递手段有效性的统一,就能够获得调动学习主体能动性的效果,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生成更多的学力。教师的"讲"应是真情的传递,是人文的关怀,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情感的唤醒,是传递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手段之一。阅读教学离不开"讲",阅读教学呼唤智慧的、有效的"讲"。但应该把握适时、适度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