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湖泊沉积物是湖泊营养盐的重要蓄积库,沉积物中的营养盐可能成为湖泊富营养化的主导因子,通过分析克钦湖沉积物中全氮(TN)、有机质(TOC)、总磷(TP)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到克钦湖营养化的演变历史,对于研究克钦湖富营养化程度.探明克钦湖沉积物中营养盐的含量及其赋存状态、变化特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它也可以为沉积物中营养盐的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闽江河口最大的鳝鱼滩湿地为研究对象,选择秋茄(Kandelia candel)红树林下沉积物剖面分层样品,分析沉积物(0-60cm)中TOC、DOC、TN和TP等含量和储量的垂直分布特征及沉积物物理特征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秋茄红树林沉积物TOC、TN和TP含量由表层向下逐渐减小;TOC、TN和TP(0-60cm)的平均储量分别为1533.3、113.1、55.8t·km-2;沉积物TOC、TN和TP的含量与沉积物粒径呈显著相关,TN与pH呈显著相关,TOC、DOC、TN、TP与盐度、含水量、容重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更尕海轮藻碳酸盐结壳、软体动物壳体等碳氧同位素的季节变化,结合湖水溶解无机碳(DIC)碳同位素(δ13CDIC)和湖水氧同位素(δ18OLake),探讨其与现代湖泊水体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5~8月,轮藻植物生长速率约为5~6 cm/月;期间,沉水植物强烈的光合作用和碳酸盐的析出导致湖水pH升高,同时湖水DIC和Ca2+含量显著下降.结合流域水体氧同位素、气温和降水量等观测资料,指出更尕海湖泊水位季节变化是区域降水量与蒸发作用平衡的结果;湖水氧同位素组成主要受入湖水氧同位素组成、湖泊内蒸发过程和降水量等的影响.软体动物壳体氧、碳同位素组成可分别代表δ18OLake与δ13CDIC的年际变化.然而,轮藻结壳氧同位素与δ18OLake之间非平衡分馏效应显著,有待于进一步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4.
富春江(富阳段)表层沉积物中生源物质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富春江(富阳段)水污染现状,对富春江(富阳段)的洋浦、永济浦和大源溪三个主要排污口附近的沉积物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受污染沉积物的有机质含量为41.6~294.2g/kg,平均为145.3g/kg;凯氏氮含量为1.2~5.2g/kg,平均为2.6g/kg;总磷含量为817-1415μg/g,平均为1050μg/g。沉积物有机质、总氮、总磷水平对研究区底栖生物群落和生态环境构成了较大威胁。沉积物的有机质和凯氏氮含量受排污口影响明显;但沉积物总磷含量受排污口影响不明显。生源物质之间以及生源物质与沉积物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沉积物碳、氮以及粉砂粒存在同源性,沉积物磷与碳、氮以及粉砂粒不具有同源性,关于该区域磷素污染源还需进一步调研确认。  相似文献   

5.
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是水污染处理中最复杂的问题,一是由于污染源的复杂性,既有天然源.又有人为源既有外源性,又有内源性。二是由于营养物质的去除的高难度,至今还没有单一的生物、化学或物理方法能彻底去除废水中的氮磷营养物。从技术上说.消除湖泊富营养化的关键还在于削减湖泊水体的氮、磷以及底泥有机碳和氮,磷的负荷.消除水体中藻类疯长的基础.达到降低水体中藻类生物量、提高水体透明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应用有机碳、有机碳同位素、饱和烃GC-MS等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测试资料,重点对中三叠统克拉玛依组和上三叠统黄山街组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综合分析了其有机质的母质来源、沉积环境、有机质演化程度等方面信息。结果显示,烃源岩有机碳含量较高,属于较好质量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是Ⅱ_2和Ⅲ型,中上三叠统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具有较高的Pr/Ph值(0.43~4.76),伽马蜡烷指数相对较低,三环萜烷丰度明显低于藿烷,这些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反应为淡水-微咸水沉积环境;正构烷烃的分布和较高含量的C_(29)甾烷显示沉积有机质母质以陆源高等植物输入为主,并有部分低等水生生物输入;C_(29)20S/(20S+20R)、C_(29)ββ/(αα+ββ)、Ts/(Ts+Tm)和C_(30)βα-莫烷/C_(30)αβ-藿烷等参数表明烃源岩处于低成熟演化阶段,并未开始大量生烃。  相似文献   

7.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及其水环境安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发生在无锡的太湖蓝藻危机是我国湖泊生态环境恶化的一个标志。我国虽然有很多湖泊,但是绝大多数淡水湖泊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和东部沿海地区。这些湖泊富营养化问题非常突出。调查显示,近几年全国水环境总体水质在下降。使得许多以湖泊(水库)为城市集中式供水水源地的水质安全保障问题越来越突出。导致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原因,既有人为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由于像太湖等湖泊是发育在长江中下游洪泛平原上的,营养背景较高,加之这些湖泊水浅,沉积物常常因为悬浮而释放,即使外源污染控制止了,由于内源污染的存在,湖泊富营养化问题将依然存在。这会大大加大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难度。湖泊富营养化的治理与控制应该遵循控源、湖泊生态修复和流域管理的原则。由于各个湖泊类型不同,因此,各种治理的技术应该结合具体的情况来实施,即应该先诊断、后治理。  相似文献   

8.
为了对浙江象山石浦灰岩做进一步深入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当下对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数据有效性判别认可度较高的三种方法,即野外及镜下鉴定法、碳氧同位素判别法和微量元素判别法,对其碳氧同位素数据有效性做评价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石浦灰岩中δ~(18)O值(PDB)在-28.7‰~17.6‰之间,均值-24.5‰,均远小于-11‰的临界值,且δ~(18)O值和δ13C值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定正相关性变化。虽然Mn/Sr值等辅助性指标指示其碳氧同位素可能保留较好的原始信息,但结合石浦灰岩野外及镜下矿物组合特征,石浦灰岩受成岩过程及其后期热液蚀变等外界因素影响明显,δ~(18)O值明显负偏,其数据基本失效;δ13C值受影响程度较小,大致上可定性反映其形成环境。因此,在对石浦灰岩做碳氧同位素研究前,有必要对其数据有效性做判别及评价。  相似文献   

9.
对蚌埠市不同行业工业企业安装的在线装置中TOC(总有机碳)及COD(化学需氧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研究表明,各种废水中TOC及COD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个湖泊众多的国家,现有湖泊中超过77%的已经富营养化。湖泊富营养化问题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影响,富营养化导致的藻类(以蓝藻为主)水华,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水华最严重、水华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泛的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11.
李琳  章玲丽  瞿琳  梁伟 《科技通报》2019,35(5):44-47
目的:考察总有机碳(TOC)在硫酸依替米星氯化钠注射液清洁验证中的适用性。方法:通过对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可操作性等方面的比较,筛选不同的检测方法,最终选择TOC法进行硫酸依替米星氯化钠注射液清洁验证残留物的检测。对方法检测限、线性、精密度、准确度进行验证,并进行三批产品清洁验证样品检测。结果:总有机碳分析方法验证的检测限、线性、精密度、准确度均符合要求,在实际应用中方便快捷。三批清洁验证样品的检测结果低于规定的允许残留值。结论:总有机碳(TOC)检测适用于硫酸依替米星氯化钠注射液的清洁验证检测。  相似文献   

12.
页岩气近年来已经成为北美最为重要天然气来源。尽管一些勘探资源的比较经济的方法取得进展,但是地层评价仍存在很多原则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总储量。由于页岩中有机质不仅生烃,还可以保存,要想解答总储量,精确估算总孔隙度(有机孔隙度和无机孔隙度)是关键。其中一个最大的未知量,干酪根或者有机质密度在估算过程产生较大的误差。结合低比重的颗粒密度(LPP)和总有机碳的测量实验日工测量有机质密度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确定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TOC)是页岩油气资源评价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利用测井资料计算岩石中有机碳含量是烃源岩评价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北美二叠盆地Wolfberry页岩油区地化资料有限但测井资料丰富,为了获取油区页岩的有机碳含量,本次研究应用Δlog R技术,从取心井入手,建立了油区基于声波时差和电阻率曲线的有机碳含量计算模型,获得了单井连续的TOC曲线和有效烃源岩累计厚度,并"以点到面"从烃源岩的质和量两方面评价油区页岩纵向和横向的分布特征,为Wolfberry页岩油区的甜点预测及资源评价提供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14.
对西溪湿地生态系统内菰(Zizania latifolia)群落、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和人工植物再力花(Thalia dealbata)群落中的土壤营养元素的空间分布、土壤营养元素储量以及三种优势植物营养元素的积累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栽培的再力花群落土壤TOC、TN和铵态氮含量较少,这主要是与土壤含水率有关;三者土壤营养元素垂直分布较为相似;三者植物叶以及穗和地下部分中N、P含量均较高;湿地植物群落(菰群落和芦苇群落)土壤TOC和TN储量比较高,而再力花群落土壤TP储量较高;芦苇积累TOC、TN、TP的含量远远高于其它两种植物;人工栽培的再力花群落水体内各元素含量均高于其它两种湿地植物群落的水体.  相似文献   

15.
将6种不同材料的家用净水器滤芯组合成10类净水器进行性能比较研究。其中3种前处理滤芯来自于某国产品牌:微滤(microfiltration membrane,MF)膜、活性炭(activated carbon,CTO)滤芯、超滤(ultrafiltration membrane,UF)膜;另外三种是不同国家设计生产的反渗透膜。对进水和出水中的4个水质指标(硬度、浊度、总有机碳(TOC)、三卤甲烷(THMs))进行分析来考察每种滤芯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由超滤(UF)膜组成的净水器只能去除水中的浊度;由活性炭(CTO)和微滤(MF)膜组成的净水器并不能有效的去除水体中的硬度、浊度、总有机碳(TOC)以及三卤甲烷(THMs);由反渗透(RO)膜组成的净水器可以有效的去除管网水体中的硬度、浊度、总有机碳(TOC)以及三卤甲烷(THMs)。因此,消费者在选择净水器时应该慎重选择滤芯的材料。  相似文献   

16.
藏北牧区畜粪燃烧与养分流失的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藏北牧区是典型的高寒缺能、生态脆弱地区,长期以来以畜粪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满足能源消费的同时,畜粪燃烧使得其中的有机质、养分排空,致使室内空气污染和草地物质循环受阻。本研究基于田野调查、实验分析、结合统计数据,分析了1988-2010年藏北牧区那曲、班戈和尼玛3县的牦牛排粪、牛粪燃用的时空过程,评估了牛粪燃用引起的有机质、养分直接排空流失效应。研究表明区域尺度的牛粪排放量主要取决于牦牛存栏数,那曲县、班戈县和尼玛县年均牦牛排粪量分别为15.1、6.5和4.8万t干物质(d M)。牛粪燃用量主要与乡村人口有关,那曲、班戈和尼玛年均牦牛粪燃用量分别为9.0、4.7和3.6万t d M。藏北牧区的牛粪燃用强度(牛粪燃用量与牛粪排放量之比)为70%,其中那曲县61%、班戈县72.2%、尼玛县76.8%。牛粪燃用后95%以上的有机碳、氮都直接释放到大气中了。那曲、班戈和尼玛年均释放的氮为0.19、0.10、0.08万t。与牛粪还田相比,牦牛粪大量燃烧引起土壤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降低,草地初级生产力降低。未来,应该大力发展替代能源、降低牛粪燃用强度,加大牛粪、粪灰还田力度以优化牛粪利用方式,协调牛粪的燃料和肥料功能。  相似文献   

17.
水体污染中有机物的污染不容忽视,这些有机物成分复杂,来源各异,难以--测定其成分.目前,表示水体有机物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有CODcr、CODMn、BOD5、TOO等,其中CODcr、CODMn、BOD5等指标只表示水体中有机物的相对含量,TOC指标是以碳的含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总量的综合指标,比CODcr、CODMn、BOD5更直接地表示有机物的总量,因此,利用TOC指标表示水中有机污染物是十分重要的.TOC表示水体有机物污染程度较为直观、准确,并且容易实现在线监测,我国由于监测仪器方面的原因目前未将TOC列为常规监测项目.本文通过对深圳市饮用水源16个监测点位中CODMn和TOC测定结果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水库内10个监测点位及监测区域的CODMn与TOC相关性良好,水库外只有一个监测点位相关性较好,其余5个监测点位及监测区域的CODMn与TOC相关性不显著,而整个监测区域的CODMn与总有机碳相关性令人满意.因此,提出了TOC值可直接作为饮用水源在线监测有机污染物的综合评价指标,同时也实现了湿式氧化法测定TOC在地表水监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非生物成因天然气主要指源于地球深处的原始烃类气体(以甲烷为主)或在地球深处经无机反应合成的烃类气体。通常认为石油和天然气是沉积物中的生命有机质被埋藏在地下,经过长期的热演化过程转化而成。这些有机质中的碳主要来源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吸收二氧化  相似文献   

19.
古骨中的O同位素分析可以揭示先民和动物的饮用水来源,复原其所处的古环境,可为探索先民的来源地和迁徙状况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选取中国商代都邑级别的郑州小双桥遗址出土的17例动物和先民骨骼,在C、N稳定同位素分析食物结构的基础上,利用O稳定同位素分析,对动物物种间δ18O值的差异状况与饮用水来源、代谢方式和饮食结构的关系,以及先民δ18O值的差异原因和身份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不同种属动物骨胶原的δ18O值存在较大差异,并且这些差异与个体饮食中C3和C4食物比重的关系不大,更多地是受饮用水中δ18O值与新陈代谢方式(反刍和非反刍)的影响,反刍类动物明显高于非反刍类动物.此外,遗址中先民的δ18O值也有较大差别,表明这些先民生前可能至少来自2个区域,Ⅴ区丛葬坑H66中埋葬的先民相比Ⅸ区地层中的部分先民,来自于更接近海洋的地区.结合古文献和考古资料,推测Ⅴ区丛葬坑H66中埋葬的先民极有可能是东夷族人.  相似文献   

20.
我国大部分湖泊水体存在富营养化问题,引发水体发生富营养化情况的主要原因为氮磷元素超标。由于河口湿地具备强净化能力,文中以抚仙湖局部湖湾水体富营养化为背景条件,提出对不同湿地植物优化选择并合理配置以削减湖水富营养化程度。先选择4种湿地植物,分别为芦苇、子午莲、黄菖蒲和麦冬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氮、磷控制实验研究并分析以上4种湿地植物的吸收氮、磷能力和去除土壤中氮、磷元素的能力。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湿地植物其植株生物量存在较大差别,变化值范围为11.95~120.43g·m~(-2),其中黄菖蒲植株生物量最高,麦冬植株生物量最低;不同植物对氮、磷吸收比例和去除土壤氮、磷元素的效果也存在较大差异。基于上述实验数据结果可获知,根据不同植物净化功能的优劣对不同湿地植物进行合理优化配置,以最大化地削减入湖水的氮、磷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