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正>2015年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出席2015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相似文献   

2.
正瑞典当地时间2015年12月10日下午4点30,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研究员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接过诺奖奖章和证书,获颁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46年的坚守,让这位85岁的老人为中国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她的研究成果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  相似文献   

3.
国内速递     
正屠呦呦领取诺贝尔奖2015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于去年12月10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在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当天,包括屠呦呦在内的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及经济学奖得  相似文献   

4.
正2015年中国科技届头一件大事,毫无疑问是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并且是一位女科学家。我们在屠呦呦获奖后短短几周时间就推出了《呦呦有蒿一一屠呦呦与青蒿素》一书,从"523任务、青蒿素的前世今生;科研大协作以及诺奖等几个方而为读者详细解读这一中国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其实我们早在2000年起就开始关注青蒿素研究的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10月5日下午5点30分,从瑞典传来的屠呦呦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消息,让在国庆长假中的中国人沸腾起来。生理或医学奖颁给了三个人,屠呦呦因为"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即青蒿素抗疟法获得一半奖金;爱尔兰科学家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因为"有关蛔虫寄生虫感染新疗法的发现"分享另外一半奖金。一时间手机微信、互联网、电视等媒体纷纷刷屏点赞,因为这是中国本土科学家在本土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陈春英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新型纳米材料的构建及其在纳米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成果突出。在国际一流SCI刊物如Nature Method等发表论文146篇,论文被引3419次,H·Index为34.主编中英文专著3部。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2),201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入选2014年全球高引用科学家(中国仅142人),是中国大陆入选的5名女科学家之一。  相似文献   

7.
PubMed中麻醉学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麻醉学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以确定其文献增长规律和发展趋势,为研究麻醉学相关课题提供依据。方法:登录www.ncbi.nlm.nih.gov/Pubmed(PubMed数据库)后用"anaesthesia(麻醉学)"检索"从1866/01/01到2009/12/31"文献量(每5年),例如:Search(″1866/01/01″[Publication Date]:″2009/12/31″[Publication Date])AND(anaesthesia),数据库中文献的语言分布和神经神经科学主要杂志刊载的文献量,并在此基础上分别检索各时间段,即:≤1900/12/31,1901/01/01-1905/12/31,1906/01/01-1910/21/31,……2001/01/01-2005/12/31,2006/01/01-2009/12/31各时段文献量,以及1956年以来中文麻醉学每5年文献量。根据科学文献增长规律的理论,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截止2009年底累计收录麻醉学文献281 326篇。根据PubMed数据库文献类型,包括Review(21 710篇),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22 528篇),Practice Guideline(339篇),Meta-Analysis(439篇),Letter(21 635篇),Editorial(3 429篇),ClinicalTrial(31 581篇),Others(180 665篇)。PubMed中收录麻醉学文献分为PubMed Central(10 170篇),MEDLINE(269 162篇)和其他(1 994篇);根据Journal Groups分为Nursingjournals 4 258篇,Dental journals 10 974篇,Core clinical journals 63 371篇,其他202 723篇;与Humans相关文献191 900篇,Animals相关文献63 371篇,其他202 723篇。1966-2005年40年中文献量增多近似直线(y=5180.5x+3685.8,R2=0.9458)。PubMed收录中文麻醉学文献从1956年开始,1986年后明显上升,但其方程接近幂指数(y=4.0874e0.4279x,R2=0.7497)。麻醉学文献以英语为主(221 727/281 326,78.81%),中文发表的文献量排在第9位(2 309/281 327,0.82%)。PubMed中24种麻醉学相关期刊(SCI收录期刊)收录文献95 155篇(32.66%)。结论:PubMed中麻醉学研究文献以英文为主,文献量逐年缓慢递增,1966年以来文献量增加近似直线(y=5180.5x+3685.8),说明麻醉学研究在最近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处于较为热门阶段。  相似文献   

8.
<正>屠呦呦和爱尔兰的威廉·坎贝尔、日本的大村智三人由于在寄生虫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成就而共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尽管屠呦呦明确表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大家一起研究了几十年,能够获奖不意外",但是,还是有人感到不平和不解。最大的不解是,既然青蒿素的发现是一个集体合作的项目,为何只有屠呦呦一人获奖,其他也有重大贡献的人却没有获奖,因  相似文献   

9.
<正>瑞典卡罗琳医学院10月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共800万瑞典  相似文献   

10.
对2003年~2010年美国心律学会年会收录的中国大陆论文摘要及其后续发表情况进行分析。此间,共收录中国大陆地区论文摘要55篇,其中会议发言6篇。近二年,增长趋势明显,占会议总收录摘要比重亦有所增加,2010年达1.22%。收录的中国大陆论文摘要数量居前三名的分别是北京(22篇),辽宁(8篇),广东、湖北和山东(各4篇)。检索截至2010年7月31日,共16篇(29.1%)论文摘要最终获正式发表,其中英文7篇(12.7%)均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中文9篇(16.4%)均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追踪会议论文及其后续发表状况有助于了解我国特定领域的科研实力,是一种较为新颖的研究手段。科技期刊的编辑应当注意追踪这一情况,甚至主动向论文摘要的作者约稿,缩短科技期刊的发表时滞,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文献管理软件在期刊论文中的使用情况,分析文献管理软件处理后的输出结果。【方法】 选取英文期刊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以及中文期刊《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和《实用医学杂志》论文,查看是否使用文献管理软件,并分析使用何种软件。对使用EndNote和NoteExpress的论文逐篇按照《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的文献著录格式,人工核对软件输出结果,提取注意事项。【结果】 从上述三种杂志中共收集244篇包含参考文献的已发表论文,其中使用文献管理软件的比例分别为50.0%,35.4%和14.7%。74篇论文使用了文献管理软件,占样本总数的比例为30.3%,其中43篇使用EndNote软件,25篇使用NoteExpress软件。使用两种软件的论文中,英文文献均远多于中文文献,使用EndNote处理的英文文献与中文文献的比例约为10…1,而使用NoteExpress处理的英文文献与中文文献的比例为5…1。未发现国内外作者使用文献管理软件的比例有明显不同。所有论文中的英文文献和中文文献经过软件处理后的输出结果基本符合文献的著录要求,尤其是EndNote输出英文文献的结果。但是,所有论文中的英文文献和中文文献经过软件处理后,输出结果仍然存在格式问题甚至内容错误。【结论】 国内医学学术期刊论文中使用文献管理软件的比例偏低,使用文献管理软件的论文的英文文献比例较高。建议国内期刊在稿约时或在网站上增加相关说明条目,建议作者使用参考文献管理软件。虽然软件输出结果较为满意,但是编辑仍然需要再次全面核对把关。  相似文献   

12.
<正>1972年,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为表彰她在治疗疟疾方面所做的杰出贡献,她被授予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眼科学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以确定其文献增长规律和发展趋势。方法:登录 www.ncbi.nlm.nih.gov/PubMed 后用"ophthalmology(眼科学)"检索从"1857/01/01到2010/12/31"的文献量,同时检索数据库中的年文献量(每5年为一时间段)、语言分布、中文收录情况、文献类型分布、期刊分布、相关研究内容情况等。根据文献增长规律的理论,对检索出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857-2010年PubMed数据库收录眼科学文献111 993篇,逐年累计文献量均呈递增趋势,其方程近似直线(Y=3318.7X-7312,R2=0.8791)。1857-2010年眼科学文献以英语为主,其次是Japanese,Chinese,German,中文发表的文献排在第三位(2.10%),PubMed数据库收录中文眼科学文献从1971年开始,1991年后明显上升。根据PubMed数据库文献类型,包括Clinical Trial 6 259篇,Editorial 1 279篇,Letter 2 552篇,Meta-Analysis 133篇,Practice Guideline 67篇,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3 644篇,Review 8 202篇。根据Journal Groups分为Core Clinical journals 10 912篇,Dental journals 142篇,Nursing journals 572篇。与Humans相关文献84 732篇,Animals相关文献20 449篇。PubMed中23种眼科学核心期刊收录文献54 155篇。结论:眼科学文献均呈上升趋势,表明眼科学的研究仍是一个热点,影响眼科学文献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学科发展所处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4.
喜讯     
<正>热烈祝贺科学中国人(2011)年度人物屠呦呦女士荣获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屠呦呦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她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多年,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  相似文献   

15.
新型冠状病毒(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的暴发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和期刊界的广泛关注,截至2020年6月15日,国内外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相关文献已超过4万条。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英文网站数据库“Web of Science”和中文网站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华医学期刊网”,通过文献检索的方式,检索2020年1月1日至6月15日COVID-19相关科研成果在国内外科技期刊报道的情况,比较国内外科技期刊在重大科研成果报道中的差异,并对热点文章进行重点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外科技期刊发表的文献总数量接近,均超过2万条;国际顶尖英文期刊《柳叶刀》上发表的论文影响力(单篇总被引频次最高达1553次)远高于中文期刊(单.篇总被引频次最高达185次)和国内较好的英文期刊(单篇总被引频次最高达241次)。中国英文科技期刊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国内科研人员国际交流的需要,中国需要创办和培植更多更好的英文科技期刊,同时应该加快英文期刊数据库的建设。研究结果可为中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供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正>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5点30分,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三位科学家的成就和个人情况屠呦呦获奖的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屠呦呦研发和提取了青蒿素,使之成为抗御疟疾的特效药,拯救了全球数以百万人的  相似文献   

17.
正屠呦呦2015年,因为青蒿素的发现,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在获得这一巨大的荣誉之后,85岁的屠呦呦并没有停下科研的脚步,而是针对近年来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的"抗药性"难题,带领团队继续攻坚克难。2019年6月,屠呦呦团队对外公布,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终获新突破,提出新的治疗应对方案:一是适  相似文献   

18.
编者按 2007年1月4日英国Nature杂志发表的德国科学家小组的论文指出,由湖泊沉积物分析发现季风变化和长期干旱导致中国唐朝灭亡.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张德二研究员先后接受媒体采访,表示不同意此说而引起很大反响,据记者统计至1月9日网上相关信息即达94500条.11月15日Nature杂志发表张德二等人的反驳文章,依据中国历史气候记载和研究成果对德国学者的观点提出多项质疑,并指出其中有关中国历史知识的明显错误.为使更多的中文读者了解问题的实质,本刊特邀请张德二研究员另行撰文,从五个方面对德国研究小组的结论进行质疑.另有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张家诚研究员的一篇评论,也一并发表在下面.  相似文献   

19.
<正>事件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成功研制出新型抗疟疾药物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次获奖彻底打破了"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无缘"的魔咒,增强了国人的信心。在获奖的喜悦之后,我们不禁会想,下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会是什么样的人,会来自哪个科学领域呢?今后,中国的诺贝尔奖会"蜂拥而至"吗?  相似文献   

20.
正一、关于"屠呦呦之问"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令中国举国上下为之振奋。在众人的关注中,有人注意到获奖者属于"三无科学家",其申请院士的过程也成了批评院士制度的重要证据之一。无独有偶,在今年1月8日公布的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名单中,屠呦呦再次榜上无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