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项目概况在白光LED器件制造过程中,封装材料的性能对其发光效率、亮度以及使用寿命产生显著影响。传统的环氧树脂封装材料容易产生热老化与紫外老化,使LED器件寿命显著降低。高透明、具有优良耐老化性能的高性能LED封装材料是半导体照明技术的关键技术之一。国内现有高端LED封装材料市场包括有机硅封装材料,有机硅环氧树脂与耐紫外环氧树脂几乎被国外生产厂商所垄断。  相似文献   

2.
LED封装材料     
正项目概况在白光LED器件制造过程中,封装材料的性能对其发光效率、亮度以及使用寿命产生显著影响。传统的环氧树脂封装材料容易产生热老化与紫外老化,使LED器件寿命显著降低。高透明、具有优良耐老化性能的高性能LED封装材料是半导体照明技术的关键技术之一。国内现有高端LED封装材料市场包括有机硅封装材料,有机硅环氧树脂与耐紫外环氧树脂几乎被国外生产厂商所垄断。  相似文献   

3.
LED封装材料     
正项目概况在白光LED器件制造过程中,封装材料的性能对其发光效率、亮度以及使用寿命产生显著影响。传统的环氧树脂封装材料容易产生热老化与紫外老化,使LED器件寿命显著降低。高透明、具有优良耐老化性能的高性能LED封装材料是半导体照明技术的关键技术之一。国内现有高端LED封装材料市场包括有机硅封装材料,有机硅环氧树脂与耐紫外环氧树脂几乎被国外生产厂商所垄断。  相似文献   

4.
随着LED(Light Emitting Diode)即发光性二极管使用的日益普及,相应的LED封装材料也成为研究的热点。然而,现有技术中性能优异的有机硅类LED封装材料技术多由国外道康宁等企业掌握。本文将从高折光率有机硅封装材料技术主题角度,对高折光率有机硅封装材料全球专利进行总体分析,探寻高折光率有机硅封装材料产业化应用的发展方向,为我国高折光率有机硅封装材料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科技风》2015,(18)
随着半导体封装技术和半导体技术的快速的发展,环氧塑封技术也在不断的改善,而器件封装又是产品生产完成后的一道重要的程序,对产品的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在封装过程中,容易导致封装体各个部位产生相应的失效模式与机制等缺陷。本文根据环氧塑封材料的可靠性、流动性和内应力等性能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对环氧塑封料性能与器件封装过程中的失效性进行了讨论,通过相关的试验对其缺陷进行分析,从而为成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6.
用高性能复合材料来制备环氧树脂胶粘剂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有效的提升环氧树脂胶粘剂的性能,使其更适用与金属材料的粘接,其中最普遍使用的复合材料就有机硅液体橡胶,这种复合材料也有很多的优势,比如重量轻、抗腐蚀,最为关键的是加工起来特别方便。本文主要以一个实验为例,通过实验探讨了高性能复合材料环氧树脂胶粘剂的制备和性能,仅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在大功率LED封装材料热分析中的应用,同时对1WLED的封装结构进行了热模拟分析,比较了3种不同的粘结材料和3种不同的热沉材料对LED封装结构的温度场分布,并对所模拟出的温度分布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提高封装的粘结材料和热沉材料的导热率能够有效地降低芯片温度,从而提高LED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8.
《科技风》2016,(11)
LED封装技术主要涉及到封装设计、封装材料、封装设备、封装过程、封装工艺五大方面。其中,封装材料的选择会影响LED封装产品的合格率、可靠性、热学特性及光学特性等。因此,如何提高光效、降低成本是目前LED封装市场遇到的技术瓶颈之一,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在于键合线的选取。文章中对封装市场中所用键合线的主要种类进行调研,详细分析了焊线过程中影响键合的主要原因,对比生产焊线过程中各类键合线的利弊,总结出键合线的应用范围,并对焊接线选取的发展趋势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9.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对微电子封装要求越来越高,其封装质量严重影响微电路的性能和可靠性,其成本约占器件的1/3,因此,封装的性能和成本对电子产品和竞争力影响很大。MCM封装是多芯片组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着重介绍了构成MCM封装技术的材料选择、结构类型以及MCM封装的密封技术和冷却技术及微电子封装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LED成品红墨水渗透试验的分析,针对常规生产的LED成品气密性不是的情况对材料特殊添加硅烷耦联材料,可提高LED产品环氧与支架的粘结强度从而提高产品的气密性,LED的封装技术,从而大幅度提高LED产品的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11.
半导体照明已成为光电转换效率最高的人工光源,节能效益显著.氮化物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是半导体照明的"核芯",实现超高能效发光器件是国内外半导体照明研发和产业界追求的目标,对掌握半导体照明科技制高点和产业主导权意义重大.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重点专项"超高能效半导体光源核心材料及器件技术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7YFB0403100)的支持下,由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牵头的项目团队依据半导体照明光源全技术链展开,系统突破材料、芯片、封装与光谱技术,在掌握载流子复合规律基础上建立高效器件模型,通过高质量外延材料提升内量子效率,通过芯片和封装设计提升光提取效率,通过光谱匹配实现高效白光器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2.
从封装工艺与结构的角度分析全球、中国、广东省及其重点企业LED封装产业专利现状,归纳广东省LED封装产业的研究热点及重点技术,提出关于广东省LED产业封装领域专利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第三代半导体的崛起和发展,半导体功率器件集成度和功率密度明显提高,电子封装系统的散热问题已成为影响其性能和寿命的关键。陶瓷基片因兼具高耐热性、高热导率、高可靠性、低的热失配率、好的绝缘性能和高频特性,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封装材料,近年来得以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科技风》2017,(6)
LED发光二极管作为新时期的照明光源,在市场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以及生命活力。LED封装属于LED生产的中间环节,涉及到了光学、热学、电学、力学、机械学等多个学科。当前,LED封装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工艺质量问题。为了探求最为可靠的封装工艺技术,在本文中着重研究LED封装工艺优化,实现对其质量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本文概述了三种不同的固晶方法,对银胶固晶及共晶的芯片进行热阻测量及大电流老化试验,明确了LED共晶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器件热阻,从而提高封装器件的可靠性。另外,对两种不同共晶方式的成本和工艺问题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16.
正LED封装是LED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在"中国制造2025"和"两化融合"的大背景下,推动了LED智能化封装制造产业的发展。本文采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物理网络系统(CPS)和物联网(IoT),将LED封装生产车间与MES、ERP、PDM及BI系统进行深度融合,研究并开发了精密化LED封装智能生产车间系统。通过设备物联网络系统,可实现生产设备互联、实时监管、业务系统贯通、资源分享的协同生产组织新模式,以节省人力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开展柔性化生产。  相似文献   

17.
实验选择中原地区砖石结构的古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华阳宫为研究对象,在华阳宫周围选取破碎掉落的建筑残存石块加入特制加固剂,研究恶劣气候条件下砖石结构古建筑加固材料的选择,实验结果表明:在建筑残存样品+15%的粘合剂Y抗压程度下降,古建筑样品中加入粘合剂Y能提高样品块的抗压稳定性。古建筑残存样品+30%粘合剂Y与丙烯酸-有机硅-环氧树脂样品块的抗压能力均有明显增加,说明加固后样品块的抗水分侵蚀性、抗温度变化性、抗湿度变化性、抗冻融循环性良好。样品的耐风蚀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古建筑残存样品+15%粘合剂Y对古建筑样品的耐风蚀性有所影响,古建筑残存样品+30%粘合剂Y与古建筑残存样品+30%粘合剂Y+10%丙烯酸-有机硅-环氧树脂的加固比例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古建筑残存样品的耐风蚀性能,且加固后墙体质地均匀。  相似文献   

18.
《科技风》2016,(13)
近年来,半导体照明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LED在照明应用中作为一种新型照明光源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LED白光主要是依靠450~460nm波段的蓝光激发荧光粉而形成,使得LED蓝光危害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介绍一种采用特定波段蓝光芯片和YAG、氮化物荧光粉,结合蓝光芯片激发荧光粉产生多基色混合光的原理,合成出类白炽灯光谱,其光谱与白炽灯光谱拟合度大于90%。采用低热阻和光学性能良好的专用支架封装成高效率、高可靠性的LED白光照明光源,相较于普通LED光源,样品光谱中蓝光波段辐射能量大幅降低,单位光通量下,LED光源的蓝光危害降低了45.67%,从而达到护眼效果,推动LED在高端室内照明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发明与革新》2014,(3):43-43
成果简介:本项目致力于开发应用于小型化LED闪光灯模块的LEDSiP设计及封装平台技术。包括通过微机电系统及与晶圆级工艺的整合,实现小型化LED系统封装的应用,例如相机手机LED词·光灯模块。  相似文献   

20.
通过结合对芳纶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分子链结构与聚合态结构的分析,阐述了芳纶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在湿热、热氧、光氧条件下有可能的老化机理,最后提出了芳纶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老化研究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