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字校园软环境是指利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将学校的主要信息资源数字化,并实现数字化的信息管理方式和沟通传播方式。数字校园的软环境建设将渗透到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公共服务以及学校生活等各个方面,核心工作围绕着人才培养环境和科研环境的构建而展开,其深层意义在于使数字校园产生教育生产力。  相似文献   

2.
邱泽国 《林区教学》2012,(12):65-66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载体的数字技术对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都有了越来越多的数字化特征,我们的生活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就是运用网络、计算机、多媒体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校园管理、教学的全面数字化,通过构建一个虚拟的网络空间实现管理上的高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数字校园就是利用数字技术,把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各方面综合成数字服务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各部门的能力,促进学校快速发展,提升学校竞争力。美国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相当重视,他们通过"政府引导,积极投入资金,购置数字化设备;学校巧妙进行资源重组,追求效益的最大化;主管部门加强服务意识,开发适合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软件"等多方位于一体的方式,建设数字化校园。  相似文献   

4.
数字化校园就是以数字化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系统为依托,支持学校教学和管理信息流,实现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实现数字化不仅可降低信息的制作成本和存储费用,还有助于保存稀有珍贵的文献。更重要的是,一旦将书籍、期刊转变为数字形式,将加快信息的传播速度及范围,并最终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另外,数字化载体存贮量大、体积小、节约空间。通过网络的传递、师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数量、图书馆界限的限制,随时随地存取、检索、查询、利用网络上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5.
数字化校园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必然,它把学校中的教学和管理带入一个全新的网络信息化时代,是一种全新的生活、学习和管理模式。数字化校园建设就是要实现校园的各项资源数字化,并形成一个有序的自动管理的数字空间,使得现实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开来。本文探讨了数字化校园的内涵和功能,分析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以及数字化校园在教学和管理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策略与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数字化校园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将学校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实现数字化的信息传播和管理,形成高度信息化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环境。正确认识数字化校园的意义与功能,是制订规划科学、先进适用、效率优化建设方案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各种科技前沿技术不断涌现,使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互联网全球化的今天,为了营造良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学校开始着手打造数字化校园。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8.
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数字化校园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必然,它把学校中的教学和管理带入一个全新的网络信息化时代,是一种全新的生活、学习和管理模式。数字化校园建设就是要实现校园的各项资源数字化,并形成一个有序的自动管理的数字空间,使得现实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开来。本文探讨了数字化校园的内涵和功能,分析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以及数字化校园在教学和管理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数字化校园是一种虚拟教育环境,它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依靠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教学、科研、管理等校园信息进行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  相似文献   

10.
以物联网为核心的智慧化校园,可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手段将教学、校园生活加以融合。整合优化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不但能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而且能充分发挥数字化资源库系统平台的作用,并有助于逐步建成一个适合教育教学的大型数字资源库。  相似文献   

11.
在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田村中心小学获得了数字化专项的支持,为学校全面建设数字化校园软件平台、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数字化校园的本质是校园信息化环境,数字校园具有数字化资源丰富、多种应用系统集成、相关业务高度整合等特征。[1]从中可以看出,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在  相似文献   

12.
曹建刚 《教师》2013,(26):36-36
数字化校园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涉及的因素比较多,通过构建一个数字空间将学校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但是由于数字化校园信息建设并不十分完善,校园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本文主要是对数字化校园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实现数字化校园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数字化校园。数字化校园是建设一个以办公自动化、计算机辅助教学、现代计算机校园文化为核心,以现代网络技术为依托、技术先进、扩展性强、能覆盖全校主要楼字的智能化校园网络。通过校园主干网络,将学校的各种微机、工作站、终端设备和局域网连接起来并与国家教育科研网、运营商宽带网相连,在网上对外宣传学校的形象,获取Internet网上的教育资源,形成结构合理、内外沟通的校园网络系统。在此基础上以消息化教育和管理模式为目的建立教学、管理工作需要的软硬件环境,开发各类信息库和应用系统,建设数字校园,为学校各类人员提供充分的网络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4.
孙中侠 《课外阅读》2010,(12):108-109
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实现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把学校建设成面向校园内,也面向社会的一个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虚拟大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大部分学校已基本建成了以千兆为主干高速、高效的校园网络基础平台。近几年来,学校网络建设的重心也从网络基础建设转向以网络应用为目的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但学校数字化建设几乎没有形成规模.建设的进度低于其他行业。实现学校教育及管理数字化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我们有理由推测,到基本实现校园数字化时.现有的网络设备又需要全面更新。  相似文献   

16.
数字化校园为学校师生提供了信息的快速传递与资源共享,丰富了师生各方面的知识,提高了校园管理水平。在分析理解数字化校园的内涵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数字化校园的解决方案,介绍了学校的数字化校园网络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数字校园是指一种依托现实校园而存在的以网络为基础的教育平台,通过数字化环境的支撑,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辅助完成校园活动的全部过程。数字校园并不只是把传统学校活动数字化后简单地照搬到网络上,而是在这一过程中重新整理和设计学校活动,优化并提高学校整体管理工作质量,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从实践来看,数字校园经历了四代:第一代是基本校园网络环境建设,第二代是数字资源和业务整合建设,第三代是丰富数字资源和高度整合建设,第四代是面向服务,构建业务流畅、资源共享、智能灵活的教育教学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8.
中小学数字校园是指一种依托现实校园而存在的以网络为基础的教育平台,通过数字化环境的支撑,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辅助完成校园活动的全部过程。数字校园并不只是把传统学校活动数字化后简单地照搬到网络上,而是在这一过程中重新整理和设计学校活动,优化并提高学校整体管理工作质量,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从实践来看,数字校园经历了四代:第一代是基本校园网络环境建设,第二代是数字资源和业务整合建设,第三代是丰富数字资源和高度整合建设,第四代是面向服务,构建业务流畅、资源共享、智能灵活的教育教学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9.
数字化校园     
数字化校园指实现信息化建设的高校校园,即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教材、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办公等)的信息数字化。  相似文献   

20.
数字化校园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等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管理,并科学规范地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资源管理和权限控制;通过组织和业务流程再造,推动学校进行制度创新、管理规范,最终实现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要建设数字化校园,就要把握知识经济时代与信息时代的特征,凭借网络技术,充分运用其他现代化数字技术,构建数字化管理、教学、学习和生活环境,实现学校由传统教育向基于数字平台教育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