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璐菁 《新闻世界》2011,(11):195-196
新闻专业主义一词来源于西方新闻界。一直以来,西方新闻界声称以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指导实践,但近来发生的英国老牌报纸《世界新闻报》因窃听丑闻而被迫停刊的事实,让我们不得不对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提出质疑。本文在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剖析窃听丑闻中新闻媒体和从业者的失职行为,进而揭示出经济利益是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变质的根源,同时呼吁西方新闻界应该重新审视新闻专业主义。  相似文献   

2.
《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反映出当下英国社会中,新闻业、政治权力、财团、司法权力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导致媒体在新闻获取时突破运营底线。因此,要在反思英国窃听丑闻本质的基础上,反观当下我国的新闻的运作并引以为戒。要通过加强新闻职业道德教育及从业者社会责任教育,加强对媒体运营活动的监管,以合法途径获取新闻。  相似文献   

3.
7月10日,有着168年历史、280余万份发行量的英国《世界新闻报》因陷入窃听丑闻而被迫关门。英国媒体披露,《世界新闻报》不仅窃听电话,而且截收电子邮件,窃听对象约4000人,包括英国伦敦地铁爆炸案遇难者家属、伊拉克战争阵亡士兵家属,以及英国各界名流及王室成员。窃听丑闻不仅葬送了这家拥有百多年历史的老牌小报,也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对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4.
白旭 《中国记者》2012,(4):101-102
英国当地媒体3月初表示,新闻投诉委员会将解散,以挽回因窃听丑闻受损的社会形象。此举被认为是英国新闻界向彻底整改自律机构迈出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5.
孟威 《传媒》2011,(9):61
"窃听门事件"所暴露的道德底线问题以及监管漏洞,不仅给新闻集团以沉痛一击,也在世界传媒中引起震撼。"窃听门"已导致新闻集团陷入深度危机,即便默多克谙熟于应变之道,仍未能使集团摆脱尴尬处境。美英业界预测,如果拿不出"给力"理由,默多克江山将辉煌难再。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社会性媒体的使用,传统的传媒自律遇到了新问题。英国新闻投诉委员会(The Press Complain Commission,又译作报业投诉委员会,简称PCC)成立于1991年,其前身可追溯至1945年,是一个全国性新闻仲裁机构、新闻界的自律组织,它制定了"欧洲最严格的传媒业务准则"[1],被视为世界传媒自律机构的代表。PCC接受公众对新闻业的投诉,并对违反业务准则的行为加以惩  相似文献   

7.
肖伟 《新闻记者》2006,(2):79-81
英国报业投诉委员会(The Press Complaints Commission.另译为英国报刊投诉委员会,以下简称PCC)成立于1991年。是英国报业的全国性新闻仲裁机构.也是国际上最具代表性的新闻自律组织之一。  相似文献   

8.
世界传媒大亨默多克麾下的英国老牌报纸《世界新闻报》,因窃听丑闻被迫停刊。随后,引发对其他传媒同类问题的追究,默多克本人面临"滑铁卢"。然而,对此事件的报道和评论中,我国一些媒体或避开关键问题,大谈邓文迪保护老公那一巴掌多么精彩,或采用诸如"窃听门暴露西方国家新闻观的虚伪本质"、"西方新闻自由严重扭曲事实”等传统批判话语说事。  相似文献   

9.
方明  夏亮 《东南传播》2012,(5):91-93
英国著名小报《世界新闻报》电话窃听事件暴露了某些西方新闻媒体为了获取商业利润而滥用新闻自由;呈现了西方垄断媒介集团无视社会责任,追逐利润的本性;也揭示了西方媒体与政府的复杂关系。这些值得处于改革时期的中国新闻界警醒与反思。  相似文献   

10.
因窃听门事件导致英国默多克传媒帝国《世界新闻报》黯然关门,这无疑在全球传媒界投下了一枚前所未有的重磅炸弹。默多克帝国的这场大地震是不可多得的反面教材,国内外媒体应吸取教训,加强监管和自律,紧守道德底线。  相似文献   

11.
海外视野     
《视听界》2013,(1):8-9
英国激辩该不该监管媒体2012年11月29日,负责调查英国媒体窃听丑闻的独立法官莱维森发布长达2000页的报告.并建议创建一个有立法支持的新闻监督机构,迎来了民众的欢呼。英国《新政治家》杂志的民调显示.超过70%的英国民众希望政府能建立一个有法律实权的独立媒体监督机构。然而,《卫报》、《独立报》等英国主要媒体都刊出自由言论组织发起的”向政府规范新闻说不”的广告。  相似文献   

12.
“窃听风暴”愈演愈烈,新闻集团面临拆分。发端于《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已然演变成一场关于新闻自由、道德约束和政府监管的世界性激辩  相似文献   

13.
英国在公共部门信息再利用方面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可与美国的公共部门信息再利用相提并论。英国的公共部门信息再利用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构建了独有的英国公共部门信息再利用模式。该模式特点是:有力的监管环境、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该模式存在的问题是:规则中的某些术语不明确、监管机构没有真正的制裁权、地方政府缺乏对公共部门信息政策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英国公共部门信息再利用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在公共部门信息再利用方面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可与美国的公共部门信息再利用相提并论。英国的公共部门信息再利用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构建了独有的英国公共部门信息再利用模式。该模式特点是:有力的监管环境、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该模式存在的问题是:规则中的某些术语不明确、监管机构没有真正的制裁权、地方政府缺乏对公共部门信息政策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2013年10月30日,《新闻自律皇家特许状》获英国枢密院通过,2014年11月3日,新闻认证委员会依照《特许状》宣布成立,这一切似乎意味着英国新闻监管新时代的到来。但事实远非如此,由于新的新闻自我监管机构前景不明,《特许状》的命运也变得扑朔迷离。文章在此背景下分析英国现存自我监管机构的不同模式,以期客观反映英国目前处于十字路口的新闻监管及其困境。  相似文献   

16.
兰俊 《今传媒》2015,(3):35-37
自20世纪20年代英国初建公共广播体制后,在以领先于世界广播电视的目标引领下,英国先后推出《1990年广播电视法》《1996年广播电视法》以及《2003年通信法》,通过一系列广电法,平稳、渐进地放松传媒管制。同时,作为欧洲表现最佳、最具前瞻性的管制机构,英国电信监管机构Ofcom也给中国独立监管机构建立的可能性提供了一个思考角度。中国广电媒介政府管制应该将放松管制作为未来改革的基点;分清广电媒介商业与公共的独立性质;同时循序渐进地建立独立于行政部门的媒介监管机构。  相似文献   

17.
窃听丑闻为何会闹得如此大?《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因英国《卫报》记者尼克·戴维斯的调查而曝光.这一事件之所以引起公众普遍批评,缘于《世界新闻报》不仅仅窃听王室、名人、权势人物,而且将窃听的魔爪伸向普通民众、弱势人群.在英国,媒体往往揭示公众人物的许多爆炸新闻,这些做法虽然难见阳光,信息获取渠道和手法也非正当,但较为公众容忍,因为民众多认为权势人物作为强势一方,应该得到适当监督,从而规范甚至制约其行为.比如当年英国公众对媒体对戴安娜王妃等王室成员的"狗仔队"式采访报道并未表现出很大愤怒,而这次却让默多克多少有了点英国"全民公敌"的压力.  相似文献   

18.
动态     
《青年记者》2012,(4):82
英国:新闻集团同意赔偿"窃听门"受害者国际报业出版商默多克的新闻集团英国分支国际新闻公司1月19日与包括英国影星裘德.洛、英国球星阿什利.科尔和英国前副首相约翰.普雷斯科特等名人在内的一些"窃听门"受害者达成和解,同意给予赔偿。据此间媒体报道,洛将获得13万英镑(约合20万美元)的赔偿,他的前妻萨迪.弗罗斯特获得5万英镑(约合7.7  相似文献   

19.
李岚 《新闻爱好者》2012,(24):58-60
2011年由墨多克的新闻集团在英国的分支(世界新闻集团)引发的窃听门事件激起了英国民众的极大愤慨。这次事件揭示出的英国政府与媒体之间的关系,更成为人们抨击的对象。人们普遍认为,正是政府官员与有权势的媒体之间的关系暧昧才导致了媒体的不合规行为愈演愈烈,最终造成了恶果。窃听门事件始末新闻集团在英国的竞  相似文献   

20.
以散播丑闻起家,又因深陷丑闻而猝死,《世界新闻报》用一场窃听风暴,了断了自己168岁的性命。但是说完那一句谢谢,再见之后,却依旧没有让窃听丑闻走到终点。8月18日,英国警方以涉嫌密谋窃听的罪名逮捕了原《世界新闻报》驻美国好莱坞记者詹姆斯·德斯伯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