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主社会中,公共决策离不开广大民众的参与,虽然体制内配置了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途径,但若没有大众传媒的参与,公共决策的科学性、合法性也很难成立。基于此,我们从大众传媒与公共决策中公民参与的实体性权利和程序性权利的实现两个方面,分析得出大众媒介提供了政策系统中各种利益吁求的表达和聚合的公共平台,而这个公共平台落实了公民的表达自由;若没有大众传媒对相关信息的报道与披露,知情权的实现只能说是残缺的、不彻底的。另外,公民有权接近和利用大众传媒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而大众传媒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公民信息传递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大众传媒何以参与公共决策?考察该问题首先要立足于两个结构性因素:决策转型以及新闻改革,这两个结构性因素在实质上都指向同一个问题:大众传媒对于公共决策的参与必须在政治正当性框架内行使其主观能动性。因此,大众传媒之能进入公共决策过程取决于以下四个条件:政治性质、政策问题、媒体作为以及政府回应,政治性质是媒体参与公共决策的基本前提;政策问题是媒体参与决策过程的基础条件,媒体作为为大众传媒参与公共决策提供可能;政府回应能力是实现大众传媒参与决策过程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传统社会的存在形式发生变化,中国公民社会的构建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制度条件。大众传媒在政府自上而下和公民社会自下而上的互动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均衡影响大众传媒的多方力量,回归大众传媒公共话语平台的本质,确立大众传媒发展方向,对于中国公民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公民参与始终是国家政治系统运行和政治民主发展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公民对政治系统的这种参与和影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仅限于通过一定形式的选举活动来实现,学者大多都将关注点定位在自由选举制度这一代议制民主中最关键的制度安排上,而选举之后公民影响公共政策的参与行为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实际上,无论就民主价值的实现和公民权利的行使而言,还是从政策及政策过程本身的性质和特点上说,公民政策参与都是必要的和意义深远的.与此同时,公共政策过程和公民参与行为都是在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和作用下运行,纷繁复杂.其中近几年公民通过媒体影响我国公众政策的制定,已经成为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一个亮点,其意义不仅体现了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民主化进程的推进,而且彰显了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对言论权利的享有.  相似文献   

5.
民主政治是政治文明的高度体现,民主政治的核心是政治参与,缺乏政治参与,民主便无法体现人民主权、自由和平等的价值.公民政治参与的前提是政治信息的沟通和知晓,大众传媒(包括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是社会信息传播系统,其在政治生活中构筑的公共领域平台,对于公民广泛的政治参与可以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在政治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以三鹿奶粉事件为例,分析大众传媒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大众传媒作为一个沟通公民世界和公共权力的桥梁,能够拉近公民和国家的距离,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精神,消除公民对政治的冷漠感。大众传媒作为培养公民精神的制度平台,有助于培育公民自由、平等、宽容的民主精神,有助于公民形成积极参与的习惯和民主作风,有助于公民形成超越个体利益的公共关怀意识,并最终形成民主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7.
大众传媒作为一个沟通公民世界和公共权力的桥梁,能够拉近公民和国家的距离,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精神,消除公民对政治的冷漠感。大众传媒作为培养公民精神的制度平台,有助于培育公民自由、平等、宽容的民主精神,有助于公民形成积极参与的习惯和民主作风,有助于公民形成超越个体利益的公共关怀意识,并最终形成民主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8.
大众传媒参与公共政策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大众传媒的积极、充分、有效参与,不仅能够保证各种利益群体利益需求的有效表达,实现利益需求在政策中的体现,也能够监督决策过程、杜绝决策权的异化,以实现公平、公正的公共利益价值取向,还能够帮助人们实现对政策内容的认识、沟通和理解,确立政策的权威性、合法性,最终达到公共政策在社会中被顺利、高效执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论知情权与表达权——兼论中国新一轮新闻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共十七大提出,要保障公民"四权"的实现.其中,知情权与表达权和大众传媒密切相关.本文认为,"四权"的提出拉开了中国新一轮新闻改革的序幕,也基本上为中国新闻改革奠定了基调.新一轮新闻改革就要从维护公民的"四权"入手,从体制上建立一系列保障,确保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公民能够通过公开的渠道获得他们需要的信息,能够通过公开的渠道,公正地表达他们的意见,虽然在此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10.
通过梳理中国不同时期的政策传播模式,分析传播要素及其关系的变迁发现,在社会环境变迁与媒介格局变革的背景下,政策主体与公众在政策传播中的角色及关系均发生变化,中国的政策主体面临着对政策传播的效果控制弱化的问题.为此,政策主体不断调整和改进政策传播模式,在收缩与调适的双重状态下,逐渐建立起科层制内部传递模式、大众传媒宣传引导模式、新闻发言人信息发布模式以及新媒体双向沟通模式的传播矩阵.当前,为了避免政策“传播失灵”,除了调整政策传播结构和话语策略,在根源上需要动员和支持公众参与政策过程,满足公众对公共产品和善治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的今天,大众传媒在发挥作为政府喉舌的作用之外,越来越成为公民维护自身民主政治权利的重要工具。笔者拟从历史角度研究大众传媒在公民意识构建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当今社会媒体该如何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俞平 《新闻战线》2013,(9):37-39
随着社会的进步,慈善公益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并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浙中新报积极参与微公益,使之不断扩大影响、丰富内容、拓展渠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大众传媒参与微公益的多重角色就微公益来说,大众传媒不应仅仅是报道者,还应是参与者、组织者,在参与微公益事业中发挥更大、更综合的效应,营造微公益的良好舆论氛围,推进公民微公益意识  相似文献   

1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新闻媒介的参与。在现代化语境中,大众传媒的角色已经发生重大转变,从传统的意识形态角色向产业消费角色的转向,为当代中国媒介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媒介如何坚持全面发展,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为现代化服务带来新的问题。大众传媒必须把坚持先进化的前进方向和自我经济效益的实现结合起来,培育公民的现代意识,才能真正实现媒介的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  相似文献   

14.
媒介素养是信息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公民的媒介素养水平直接影响公民的生存状态以至生命质量.提升公民媒介素养水平是在大众传媒商业化市场化运作的环境下,公民应对铺天盖地的信息冲击,适应媒介接受者、传播者、制造者的多重角色定位的必然要求.要明确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含义原理,发挥大众传媒、学校在媒介素养培育方面的资源优势,利用社区、家庭等渠道,努力提升公民的媒介素养水平,以改善公民的生活状态和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众传媒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电视、网络、报刊、广播等大众传媒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大众传媒时时处处都在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大众传媒作为公民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和途径,无论对社会进步,还是公民个人社会化都起着积极促进作用:当然,大众传媒的不当引导也易于消解其传递主流道德文化资讯,对公民道德教育起着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进入到21世纪,中国社会的革命带来了阶层上的变化,即中国中产阶级的"产生",在此阶级的形成过程中大众传媒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而新兴的中产阶级在消费认同上也离不开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本文探讨的正是基于大众传媒的话境下中国中产阶级消费认同的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7.
进入到21世纪,中国社会的革命带来了阶层上的变化,即中国中产阶级的"产生",在此阶级的形成过程中大众传媒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而新兴的中产阶级在消费认同上也离不开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本文探讨的正是基于大众传媒的话境下中国中产阶级消费认同的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公民参与政治的途径渐趋多元,进步明显。但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机会仍有待拓宽,层级也有待提高"中国民众的‘政策参与’认知水平远高于实际参与水平,低水平的实际参与对政策参与客观状况总分起了重要的‘拉低’作用。"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与数据信息中心合作发布的政治参与蓝皮书暨2012年《中国政治参与报告》如此评价当前民众"政策参与"的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媒产业的政策解读与未来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大众传媒产业和消费有力促动着中国大众传媒体制变革,传媒政策在民营资本和国外资本的开放领域屡有突破,但是迄今为止,中国大众传媒体制的变动总体上看来仍以原有体制内变革为主。文章通过对政府传媒产业政策的解读,试图找出传媒产业发展需要的政策条件,并对政府传媒政策的调整方向作出建议和预测。  相似文献   

20.
穆黎 《东南传播》2010,(3):71-73
公共事件来源于公民的公共需求,来源于具有公共责任感与公共良知的大众传媒的发现。在现代民主国家政治体系中,揭示公民公共需求而产生的公共事件,使这些公共事件引起政府与公众的公共关注,是大众传媒的首要公共责任。现代民主国家公共事件的发生,主要依赖于大众传媒的大众传播形式,它能克服传统社会人际传播形式的弊端,在发现和传播公共事件,使公共事件获得政府与社会公众公共关注的过程中,具有传统社会人际传播无可比拟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