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伴随着互联网与人们社会生活的深层互动日益频繁,网络所构筑的虚拟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随着受众选择自主性的增强,电视时代的"涵化理论"无法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信息传播模式和内容结构的变化使得普通受众开始参与媒介拟态环境建设过程,改变了大众传播时代的线性传播模式,"涵化理论"的内涵在网络时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网络交往中的负面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日益发展的国际互联网已经在全球形成了一个与地球空 间相对应的网络空间。人们借助于互联网进行的交往活动越 来越多。一种新型的交往方式--网络交往模式由此产生。这 种交往模式,麦克卢汉曾预测,将继20世纪的文字交往模式 和电子交往模式之后成为21世纪人们交往的主导模式。更有 人大胆地预测:未来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将超越传统在真实生 活空间(物理世界)形成人类所赖以建构的新的社会网络,人 们所有的活动都将在网络中进行。这些预测也许为言尚早, 但现实生活中以几何速度增长的网民和计算机数,足以说明 网络交往模式会越来越渗入人们生活,为人们所运用。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21,(12):95-104
以智能可穿戴设备为代表的媒介技术正在全面"侵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种现象在乐于接受新技术并沉浸其中的都市青年身上尤为凸显。本研究基于技术现象学的理论视角,以智能可穿戴设备在都市青年生活场景的应用为切入点,提出媒介技术在当代日常生活中的"双重中介"作用:既中介自我与身体,也中介主体与社会。在自我-身体层面,媒介借助物的形态框定人的动作和轨迹,并介入知觉系统中介人的主观感知,使身体成为媒介系统的生物终端;在主体-社会层面,媒介是连通主体与虚拟网络的数字接口,其搭建的"关系平台"促使人以"化身"的形式参与交往。媒介既规定了生活场景的断裂与融合,也改变着生存在媒介之间的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观念。在强调媒介的"自主性"及其作为"自然环境"的现状之余,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于媒介的"主体性"所在。理解"人/技联合体"的存在方式是维持人与媒介技术之间动态平衡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数字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新型的电子化传播媒介不断问世,如高清晰数字电视、宽带网络、无线网络、3G手机、电子广告屏、触摸式电子信息屏等,都已经出现在了我们的生活里,成了人们快捷获取各类信息的便利途径.从电子传媒的普及速度和应用范围来看,其发展的迅猛势头和普及范围之广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资讯模式还是生活形态的变化,都必须对应广告主商业逻辑的调整和改变,而变局之中,跨屏营销成为广告主的必然选项。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资讯模式、生活形态的多元化,多屏已然成为主流趋势,而跨屏营销也由几年前部分强势品牌的大胆尝试而演变为探讨最为频繁的话题之一。  相似文献   

6.
《声屏世界》2013,(7):49
曾经打开了无数人幻想空间的互联网多屏生活,已经实实在在地发生并改变着的亿万网民的生活形态。多屏的蓬勃发展改变了商业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事实上对于现在仍然"坚守"看电视的人群,他们也在领受来自多屏的冲击。2013年伊始,一种代号为"Screensplay"的技术采用了国内首个多屏合一的响应式布局及栅格系统。它革命性的出现,填补了目前基于PC、Phone、PAD、TV大屏等多个屏幕终端进行视频跨屏一致体验的空白。  相似文献   

7.
"跨屏营销"是伴随技术、媒体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社会化媒体营销传播模式。在档案编研成果宣传发行工作中借鉴"跨屏营销"模式,有利于创新宣传发行形式,促进档案编研成果传播,有利于档案编研成果在信息化、网络化社会中获得更强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多屏互动概述多屏互动指的是基于DLNA、WIDI或闪联等协议,通过WIFI网络连接,将智能平台、智能应用、智能操控等全面整合,在不同媒体终端如手机、电视、电脑等上进行多媒体(音频、视频、图片、数据等)内容的展示、控制、解析、传输、共享等(见下表),从而丰富多媒体生活的一种行为。从"读文时代"、"读图时代"到"读屏时代",人们在技术的驱动下改变了信息的接收和传递方式,信息传播渠道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已经突破了"线"的限制,受众也随之而变。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考察互联网即时通讯技术的使用情况,阐释了"不愿意和陌生人聊天"的网络交往方式可能受到的具体的现实社会文化状况的影响.研究发现,交往的媒介并没有决定交往的性质,技术使用并不仅仪由技术本身决定,技术使用方式常常受到现实社会文化的制约.  相似文献   

10.
刘铁梁 《文化遗产》2013,(4):99-107,158
城市化过程要求民俗学改变以往一味寻找和保护传统民俗的习惯,根据现实生活的变化提出新的研究课题。城市化的结果并不只是城市的扩张和村庄的减少,而是城乡关系的重新建构,这使得城市和乡村中人们的日常劳作模式、休闲模式、交往模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生的社会群体和边缘生活文化现象;同时也促成了可以称作"村庄记忆"和"城市记忆"的全民性文化实践。所有这些情况都意味着民俗学研究将大有可为,而且可以在参与文化发展实践中发挥特殊作用。在有关这些文化变化的调查、研究和参与过程中,民俗学正在反思和重树自身的学术理念、问题与方法。民俗学将进一步把田野作业作为文化对话的过程,把民俗志作为交流生活感受的文化媒介;还将强化身体文化的视角,以应对高科技发展对于人的行为模式和交往方式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2021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元宇宙"迅速成为人们对数字技术讨论的热点。当虚拟交往抢夺和占据了现实交往的时间与空间,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边界消弥,使得人际交往的面对面在场无法实现,自我与他人日渐疏离。基于"元宇宙"概念,重新思考人际交往"在场"的意义和价值。虚拟交往和现实交往最大的差异就是人们与自我以及他人的疏离,如何摆脱自我认同的危机,跨越人际交往的困境,仍是"元宇宙"虚拟交往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成怡 《新闻通讯》2013,(3):10-12
虚拟技术日益走进现代人的生活,并开始改变人们交往和表达的方式。初音未来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全息投影技术举办演唱会的虚拟偶像。娱乐方式被全新改变的同时也带来了虚拟技术与现实社会的伦理碰撞。我们不禁思考:人类在技术产品面前是"控"还是"被控",以及青少年热捧背后的文化空缺、技术霸权在现今科技时代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周捷  王炎龙 《出版广角》2013,(Z1):48-51
网络环境下,阅读行为不断向数字化靠拢,经历着"媒介技术裂变—传播载体裂变—阅读方式裂变—阅读文化裂变"的路径演化。在传播技术革命进程中,媒介样态涌现与融合,新旧媒介交替或取代,作为信息接受者的公众经常无所适从,人们创造新技术,同时又不断被技术所驾驭。重读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俯身审视这个信息社会,会发现这位预测家提出的"比特时代""人性化界面""数字化生活"已经成为现实,而且还在往前推进。无怪乎他说:"当我们日益向数字化迈进时,会有一群人的  相似文献   

14.
赵雪 《视听》2022,(2):120-122
数字时代,社交媒体技术的革新影响了人际交往的模式与关系,也塑造着社会的形态与结构.社交媒体平台创造出一个共享的信息空间和交往空间,重塑了人们的认知、交往和行动框架,显示出变革社会的强大力量——在个体层面连接时空、在平台层面连接内容、在组织层面连接关系.然而,社交媒体无限连接也带来了诸如信息过载、社交倦怠、隐私泄露等一系...  相似文献   

15.
麦克卢汉"传媒即讯息"的论断,以独特的方式提醒人们,媒介本身对社会的影响不可忽略。作为近年来方兴未艾的新兴媒体——微博,更以其迥异于传统媒体的网络技术特征,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交往模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治理结构。中国当前正处于"危机凸显"与"战略发展"并存的关键时期,各阶层利益分化,博弈加剧,在社会结构全面转型的宏大背景下,深入分析微博工具所引发的网络政治效应,认  相似文献   

16.
王泽帅 《东南传播》2016,(7):129-130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的革新带来的是日常生活智能化的发展,电视、PC端、平板、手机伴随三网融合之势,互动性日益加强,多屏时代随之而来。而视频媒体作为屏幕时代占据人们生活时间的主力军之一,无论是传统的电视台,还是新兴视频网站要想在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更大程度上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在这种多屏模式下必然需要转型以取得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的一方面是追求技术、进步、繁荣。互联网这一新媒体技术构建的"社会场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交往方式,但另一方面,吉登斯提出的现代性的三种动力机制也同样说明新媒体技术存在的自反性——自我认同的危机及亲密关系的崩离。通过对"社会场景"的分析可以得出,新媒体提供了重构自我认同与亲密关系的路径,即"积极对话"和"及时反馈"。  相似文献   

18.
徐辰烨  彭兰 《新闻界》2023,(4):34-46
赛博格的产生、发展与技术物有着密切的关联。随着越来越多与人形成紧密关系的技术物的出现,“赛博格”得以从军事、医疗和文艺创作领域进入日常生活中,促使交往主体从“人”向“赛博格”转变。笔者立足于耳机这一具体的技术物,试图揭示出技术物作为交往主体转变的重要因素,如何对人们的日常交往行为产生影响。研究发现,当技术物作为交互对象时,能够对空间进行改造,并让人们获得一种全新的存在方式——“半在场”或“半缺席”;在人际交流中,技术物能够增加交往中的边界,以自身的媒介技术逻辑影响交往行为;而当其作为“赛博格”身体的一部分时,技术物则能够起到展示姿态和反映关系的作用,赛博格的身体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的用户越来越多,使竖屏模式更能满足手机用户的习惯及碎片化阅读和传播的需求,同时,竖屏模式的广告转化率也更高。随着竖屏在国内外视频网站的应用越来越火爆,以信息和内容为主的短视频开始向竖屏剧迭代,虽然竖屏不会完全取代横屏,但竖屏剧必将成为移动传播时代的新潮流。  相似文献   

20.
蔡小华 《新闻窗》2011,(6):112-113
互联网的出现在很多方面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交往方式:语言的出现,让人与人面对面进行交流;文字的出现帮助人们异地传播;电子传媒则使人类异地实时传递信息;网络媒体让人类异地实时能享受到面对面交流的效果。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微博借助方便快捷的手机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更加容易,它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新型的交往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