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地面文物是指各个历史时期遗存在地面上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荆门地处湖北腹地,历史悠久,遗存至今的古塔、古桥、古楼、石刻、古民居、古遗迹等珍贵的  相似文献   

2.
古清流关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古"遗址,自南唐以来至今历经千年,作为滁州古文化遗址的象征,它在历史、文化、旅游开发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由于在现当代历史上经历了三次大的破坏,急待保护与修复。提高公众对这一遗址的认知度,唤起群众的自觉保护意识,地方政府筹措资金,进一步发展旅游产业,才能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古清流关古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摩崖石刻是远古时代文字记事、石刻、造像的一种方式,也是体现当时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的一种艺术行为。摩崖石刻的种类包括山崖石壁上所刻的图案、造像、书法或者岩画,在中国北朝时期开始盛行,以后一直延续到隋、唐以及宋、元、明、清及近代,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考古价值。摩崖石刻许多是依据描摹不同时期文化名人所题的书法艺术所刻,或体现天然之意趣,或体量巨大、气势恢弘,字体包括篆、隶、楷、行、草等;其他的摩崖石刻形式还包括石刻造像、石刻浮雕造像、岩画等,是对当时社会各个方面的文字、图形的一种记录形式,或者是一种具有原始图腾崇拜的礼仪,也成为现代社会研究当时社会历史、文化、艺术考古的一个重要参考资料。对辽宁摩崖石刻的分布状况进行研究,是对辽宁地区摩崖石刻古遗址的一种艺术考察和考古研究,也是对辽宁地区摩崖石刻古遗址文化、艺术、考古研究内容的丰富。  相似文献   

4.
辽宁新石器时代文化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辽宁广阔的大地上,新石器时代文化遗迹相当丰富。多数遗址都分布在河流两岸的台地、山坡上,或是靠近河流的岩洞里。旅大地区的海边和岛子上还分布有众多的贝丘遗址。现按地区和不同文化类型简叙如下。 1.沈阳新乐下层文化类型近几年来,有关文物考古调查,发现了以沈阳北陵新乐遗址为中心的相叠压的两个  相似文献   

5.
商丘地区地处河南省东部,坐落在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的环抱之中,北邻山东省西南部,东面和南面与安徽省接壤,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地下文物极为丰富。多年来,由于考古工作者的努力,文物考古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不少考古发现非常重要,这对于反映商丘历史发展概况是很有价值的。一、早期考古学文化的重要发现商丘位于黄河流域冲积平原,泥沙淤积较厚,古文化遗址埋藏较深,给这一地区的考古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揭示该地区的早期考古学文化面貌,考古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考古调查的基础上,曾对永城造律台、黑孤堆、曹桥、王油坊、…  相似文献   

6.
洞庭湖区星罗棋布的古文化遗址(最早距今9000年以上),是我国考古研究的瑰宝,亦是祖先生产、生活的历史见证。然而,由于洞庭湖的沧桑巨变,有的被滔滔湖水所淹没。要发掘湖区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必要研究洞庭湖的形成与变迁,特别是探究其地质变迁的内涵。这不仅对认识人类活动和文化遗存有着重要关联,而且对了解湖区古文化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讨论包括吴越文化在内的许多地方古文化的过程中,往往在这些地方古国的姓氏、族属与考古文化的关系问题上出现不少争论,一些同志偏重于考古资料,强调考古文化的序列,主张这些地方的古文化自成系统、土生土长,该地区的古国族源出自地方土著。另一些同志则执著于古文献,喜欢就文献记载的地方古国的姓氏,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传说来讨论这些古国的族属问题。其  相似文献   

8.
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在晋西南地区分布很广,且非常密集,过去虽然做过一些集中性的考古发掘工作,但要全面认识这两种文化面貌似乎还有一定距离.各地的同期文化除有机联系的相同处外,还某种程度上表现出地区性的差异.该地的考古学文化面貌既受到豫西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与河南龙山文化的影响,又同时受到陕西同类文化的影响,调查主要针对闻喜县上郭村南与韩家庄接壤的丘陵地区,调查对象集中于三代及三代以前的古文化遗址及遗存,这次调查为认识晋西南地区的古文化面貌以及与河南、陕西二省的文化关系,并且为探索夏文化的渊源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9.
在抗战内迁和学术转型的双重因素影响下,20世纪30-40年代巴蜀文化迎来了研究热潮,其总体目标是重建科学可信的古代巴蜀文化。依据这一时期的民族田野调查和考古发掘工作中的新发现,学界已形成或以巴蜀古史史料的辨伪与重建、或以秦汉以降巴蜀史料证说巴蜀古史、或以考古新发现材料去重建古代巴蜀文化的多元研究新理路。在此基础之上,郑德坤以“亚欧大陆文化交流网络”为线索,从广域的世界史视野出发,将域内外古文化和本土有限的历史记载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了巴蜀文化的演进脉络;卫聚贤则以“古蜀人文化之异”为视角,将巴蜀地区考古发现中有特色的古器物与民族学、民俗学和历史学材料密切结合,并与中原文化、南方文化作对比研究,从而较为全面地构建起古代巴蜀文化诸内涵体系。经过郑、卫二氏的共同努力,确立了古代巴蜀文化研究的全新历史脉络与内涵,最终促成了巴蜀文化研究的新学转型。  相似文献   

10.
从考古资料看,辽宁地区的历史是从古人阶段开始的。由于地理环境、气候因素等的不同,辽宁地区的古文化遗存有其地方特征。它既有华夏因素,又有地方特点  相似文献   

11.
濮阳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城址、古代建筑、石刻、近代史迹以及丰富的故事传说等,为濮阳市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濮阳市应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载体,按照大遗址保护利用理念,打造一批重点历史文化园区;以省级、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载体,建设一批考古遗址公园和遗址博物馆;以古今黄河河道为纽带,打造生态观光走廊。遵循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原则,充分展示和有效利用濮阳的历史文化资源,实现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青岛所辖郊区、县(市)的人文资源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对研究青岛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发展旅游事业,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全文包括:庙宇建筑、摩崖石刻、文化遗址、古城遗址、古墓葬地、石窟遗址、纪念场地、宗教活动、民间故事和馆藏文物等十部分,共一万三千多字。本报限于篇幅,经征得作者同意,兹摘录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龟兹石窟绘画的艺术特点、壁画艺术的残损和对它进行保护的措施等一系列现状问题,介绍了龟兹石窟绘画艺术诞生与鼎盛时期对中原石窟艺术产生的影响和后来中原石窟艺术又丰富了龟兹石窟艺术的历史过程,指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龟兹佛教绘画艺术中心对古代丝绸之路产生的影响,古印度、中亚、中国和西方多种文化在这里交汇,互相影响,龟兹石窟是西域文化最重要的基本组成部分,同时又十分注意中原文化的影响,论述了龟兹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南佐遗址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是我国重要的史前考古遗址,具有突出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随着城镇化进程的高速发展以及水土流失的严重威胁,遗址的保护迫在眉睫。通过对南佐遗址的保护现状及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等进行详尽的调査和研究,从规划技术路线、规划目标与原则、规划内容上均进行了探索,制定了符合遗址自身特征的保护规划对策,进而保护遗址本体的安全性及其周边历史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  相似文献   

15.
在运用大量考古材料,结合文献传载史料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勾勒了旧石器至新石器时代江苏地区(包括今上海)的古部族及其文化发展的基本脉落,重点考察了新石器各阶段江苏古文化的发展及与周边文化的关系.作者认为,当时江苏地区的原始部族和文化比较进步,曾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做出过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6.
哈休遗址,距今5500年至5000年,是分布于长江上游地区的一种新石器时代地方文化类型。其文化因素包括本土土著文化、仰韶晚期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其中土著文化因素所占的比例较高。哈休遗址考古试掘中出土的文物说明,这里与营枣山、三星堆、金沙遗址的古蜀文化之间有着起承转合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前沿     
巴米扬油画经东京文化财产研究所等调查,阿富汗巴米扬遗址石窟内7世纪至10世纪的佛教壁画是世界上最专老的油画。据考古专家介绍,此前确认的最古老油画是12世纪瑞典的耶稣爱难像,新发现将改写美术史。据共同社报道,参加调查的筑波大学助教谷口阳子介绍称,通过对遗址中50个石窟的  相似文献   

18.
<正>2015年10月11—18日,由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共同主办,敦煌研究院承办的"2015两岸敦煌佛教艺术文化研习营"在敦煌莫高窟开营。此次研习营主要以实地考察和专家授课的方式进行,即上午考察石窟,由敦煌学专家实地讲解典型洞窟;下午专家授课,由石窟考古与艺术领域的专家讲授石窟考古、图像艺术及佛教史等方面的内容;晚上学员分组讨论。专家们的授课内容以敦煌石窟为主轴,连贯印度与中亚石窟,使学员们从更宏观的视  相似文献   

19.
考古工作者在固原地区先后调查发现不同时代类型的文化遗址、墓葬、长城及城址等文化遗存300多处。发掘清理古文化遗址六处,墓葬100余座,出土及征集文物30000余件。填补了固原地区考古学文化上的许多空白。并为研究固原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20.
鲁班窑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州山南麓,与云冈石窟隔河相望,据文献记载为北魏时期尼寺的附属石窟.2014至2018年,云冈石窟研究院对鲁班窑石窟进行维修、保护的同时,进行了考古调查.该石窟现存三座洞窟,窟内雕刻风化严重,但雕刻内容仍可辨析.根据该石窟的现存遗迹以及出土遗物可判断其为统一规划、设计的皇家石窟寺.鲁班窑石窟对于研究北魏平城地区石窟寺的布局、兴衰,北魏佛教艺术的特征以及"云冈模式"对我国石窟寺的影响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