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意于佳”是书法创作的基本方式,“无意于佳”是书法创作的一种特殊方式,所以,在书法创作上两种方式缺一不可,两者无法分开,没有“有意于佳”,书法创作无规律可循,没有“无意于佳”无法涵盖另书法这门特殊艺术的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2.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王铎是明末清初著名的书法家,其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王铎在书法上主张入古,曾言:“书不宗晋,终入野道。”意思是练习书法不学习晋人书法,就不能修成正果。他自定书课,一日临帖,一日创作,以此相间,终生不易。他学古而不泥古,自创一格,勇于出新,终成一代大师。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的由来及其独立的性格以及“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之于书法的意义三个方面,深入论述了“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的最主要的开创者——陈振濂先生为构建“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所做的艰苦探制.多角度、多侧面地论述了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的独特优势,是迄今为止关于学院派书法创作研究较早的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4.
朱以撤先生是一位书法家,他以书法成名,在书法艺术、书法理论上都有很高的造诣。近年来,他更以书法入散文,化用了书法的结构、格调、意境和性灵,把自己对书法的体悟融入到散文的创作之中,完成了一系列散文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  相似文献   

5.
李定广先生回护旧说,认为《〈辨骚篇〉“博徒”“四异”正诠》释“博徒”、“四异”为“褒美之词”,“观点虽新却失真”,“属断章取义的曲解”,并认为刘勰在《楚辞》的评价上“存在深刻的矛盾”。但只要精细解读,参酌时贤,“博徒”、“四异”仍是“褒词”。刘勰将“博徒”与“英杰”对喻《楚辞》,正好体现了《楚辞》“四同”、“四异”思想与艺术的审美特征。此乃刘勰所理想的创作原则与境界。故刘勰力荐《楚辞》为后世诗赋创作之典范。《辨骚篇》“博徒”、“四异”终究是“褒词”。  相似文献   

6.
晋代书法与唐代书法作为我国书法发展史上的两上高峰,在创作及审美追求上都各具特色。晋人书法呈现出平和自然、含蓄蕴藉的美的境界;强调情理统一,崇尚刚柔相济、骨肉相称、骨势与韵味和谐统一的“中和”之美,以“尚韵”著称。唐代则推崇雄强肥硕、豪放飞动的阳刚之美,以“尚法”见长。而这种创作及审美的差异性,则主要是由社会文化心理、时代风尚以及创作主体的情感好恶等主、客观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黄宾虹是中国古典山水画艺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代宗师。黄宾虹一生的绘画与金石美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金石美学又使他对书法和绘画的认识进入刚柔相济的境界。在此基础上他于山水画创作中总结出“画之道在书法中”,“以书法之法入画”的系统理论,从而形成“雄浑古朴”的金石风格。  相似文献   

8.
中国历代书法大家都有一些勇于探索者,在“创新”与“狂怪”圈中进行艰辛的演变和追求。从历代书法创作主体、客体以及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来分析书家创作观念和性情、书法创作环境及社会意识对书法艺术创新和发展的影响会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书法艺术“创新”与“狂怪”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王学仲先生既是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得主,又是“黾学学派”的创始人与“黾学”的践行者。他诗、文、书、画四绝,著作等身。他还提出了“碑、帖、经”三派论,这是对中国书法史进行系统梳理之后所作出的理论概括。这一理论的提出,影响着当代中国书法的创作与审美走向。王学仲先生对中国画尤其是文人画领域的独特阐释与创作实践,与其书法创作形成了“异体同源”的并立之势,引领一代风尚。为此,笔者采访了王学仲先生。  相似文献   

10.
作为明代复古文坛“后七子”的盟主,王世贞声名卓著,交游甚广。本文研究他与俞允文的交游紧紧围绕他们的“诗文书法”展开,阐明他们的书法交游以诗文交游为基础以及诗文对书法的重要性,深入揭示书法交游对书法理论和创作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书法创作的心理要求以“目空一切”为前提,通过“得意”构思,再而“忘形”挥写,完成创作。  相似文献   

12.
书法创作以书法抒情为始终,因此说书法创作的过程乃是书法抒情的过程,而书法抒情离不开想象、意象、文字。本文意从想象、意象、文字出发,探讨书法抒情的有关问题,可说明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始终离不开“形式”、“象”,但这“形式”或“象”又不是无序的堆砌,而是有序的组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3.
康成元是当代书坛很有影响的著名将军书法家。他对秦汉、魏晋、六朝碑版以及宋元明清均有涉猎,取精用宏。他所陈述的书法美的语言似以去甜俗、去滑利、去妩媚为理想,致力于实现和造就大巧若拙式的质朴、恬淡,以体现深邃的古典主义创作思想和自励沉实的探索精神。他视表面上的俊美为浅俗,重视书法创作的内在涵容,深层蕴藉,强调艺术穿透力作用下的对书法本质意义的理想把握。如果把他积数十年孜孜于书法创作实践的审美理想及其艺术追求放到整个时下的书坛加以观照,不难发现,这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对书法本源的探索意识和为此而付出的辛勤…  相似文献   

14.
虞世南作为初唐书法“四大家”之一,他不仅以其圆润秀美的书法而流芳后世,在书法理论上也成就斐然,其理论代表作《笔髓论》充分反映了虞世南对书法艺术的独特见解。本文从《笔髓论》着手,分四个方面论述虞世南的书法创作观:心与手的关系,心与意的关系,各体书的创作特质,关于创作的心态。  相似文献   

15.
“绝虑凝神,心正气和”是书法创作的一种心态和境界,是一种心灵的虚静、静照和离俗,是相对客观、冷静的抒发。探索这种书法创作心态,可以使书法家透过色彩斑澜的客观物象,表现自己的心灵,达到创作上的极大升华。  相似文献   

16.
丁曰宏 《学语文》2014,(5):62-63
一、“吾”与“我” 看《廉颇蔺相如列传》,细心的人会发现有两处同时使用“吾”“我”的情况:一处是“王日:‘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另一处是“廉颇日:‘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相似文献   

17.
岳杨光辉 《时代教育》2006,(12):179-179
书法,是我国特有的一门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先后传人日本、朝鲜等国。它是依附着中国汉字,既要依循它造型的特点去书写,又可通过其艺术构思,调动其艺术手法去创作。作为书法作品,当以神采为主,形质次之。正如《文字论》日:“深识书者,惟又见神采,不见其形”。这就是书法最大的特点,书法也可把它抽象,以点、线的交融去发挥,去表达,融人自己情感,  相似文献   

18.
今年志翘从益州顺江东下,来金陵执教,下车伊始,即将此书付我,令我作序。原因之一,他与我的君子之交已二十多年,我又曾是他的博士论的评阅人之一,料我推辞不得。之二,他把我引为同道,知道我有一丁点儿考证癖,对词汇史也曾有所涉猎——二十多年前,我在《“隶书”辨》中曾考证过“隶”、“徒”、“徒隶”、“陪隶”、“隶书”、“今”、“施”诸词;  相似文献   

19.
书法艺术的创作,欣赏离不开直觉,在评品作品时常以“气韵”、“气势”、“笔势”等词进行表述。“势”是书法艺术对自然抽象模写的一种特殊形式.书法作为中国独具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以势为先”的思想也广为大家接受,可以从书法中形势的关系,势的取法自然两方面解读书法理论。  相似文献   

20.
墨染三池水,笔下能生花, 一勤敌万难,苦练出英华。 这是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在《寄语初学书法的青年》中的一首小诗。它既是对初学书法青年的教诲,亦是占祥常年临池笔耕,勤奋研习书法的真实写照。 占祥少年时代就喜爱书法艺术,青年时期,他在业余时间进行诗歌、散文等创作的同时,对书法也有过涉猎。但是真正把书法作为一门艺术,进行深入系统地学习研究,那还是十年内乱结束以后。当时,他已过“不惑”之年,还担负着重要的领导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