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1 毫秒
1.
课程意识形态是关于课程的观念和信仰,是课程理念转化成课程行为的决定性因素,是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接合点。课程意识形态的存在论解读对学校课程实践活动具有建设性意义。课程意识形态具有实践精神、批判精神和乌耗邦精神。但这里的课程意识形态不是像阿普尔所述的政治性质意识形态对课程实践的影响和控制问题,而是其作为话语实践的存在问题和在课程实践之中的功能问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知识性质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转变,选择进入课程的课程知识也具有了文化性、境遇性和价值性的社会属性,并且课程知识的选择也是社会意识形态冲突和斗争的过程,体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特性,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在其中有着不同的需求.对课程知识选择进行社会学分析,对我们的课程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意识形态是20世纪西方思想史上最具争议性的概念之一,也是课程改革政治学研究的核心内容。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形形色色的新社会运动的发展以及各种课程意识形态观的形成,使得以往课程研究的线性、程序主义以及结构功能范式受到强烈的冲击。教育活动深藏着文化与政治意涵,课程是意识形态承载、表达与传递的方式。学校课程标准的制订、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结构以及课程评价等都充满了价值判断与意识形态,课程从来都是统治阶级权利意志、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体现。关注课程政治学研究、课程的全球势力、国际意识形态对课程的影响以及课程变革过程中的权力关系将是未来课程改革政治学研究与意识形态分析的前沿议题和基本趋向。  相似文献   

4.
思政教育的本质在于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加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有利于高校进一步把牢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权、领导权和话语权。然而,部分高校在课程思政视角下加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存在忽视意识形态育人、对意识形态的教育不够系统、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不够灵活、课程思政建设协同不畅等问题。为此,高校要进一步用好课程教学主渠道,革新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意识形态教育协同。  相似文献   

5.
课程意识形态对课程实践具有重要的影响.美国中小学的课程意识形态复杂多样,重要的课程意识形态包括正统的宗教观念、理性人文主义、进步主义、批判理论、概念重构主义,以及认知多元主义等六种.这些课程意识形态的核心观点差异很大,而且前两种课程意识形态对课程实践产生了很大影响,而后四种课程意识形态基本上局限于理论层面.  相似文献   

6.
课程知识不能简单地作为一个客观的“事实”领域加以对待,它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特征。无论是课程的选择、组织还是课程的实施、评价都是意识形态的集中反映。构建一种科学的意识形态课程观是课程研究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高校课程变革中,课程社会学的两个主要解释框架是主流意识形态与课程设计的共谋作为社会控制的途径和关注行动者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在课程变革实践中的价值和意义.由于这两个基于不同理论基础的解释框架具有行动与结构之间断裂的矛盾,文章借鉴布迪厄在其关系论哲学基础上提出实践关系理论的两个核心概念:"场域"与"惯习",从学校文化的视野出发,试图提出课程社会学的一种研究路向,尝试对课程变革实践中学校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特征课程的实践场域和行动者视野的惯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英语报刊阅读课程教学只是重视文章的表面意义,没有深层次地探讨报刊文章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意义。本文利用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旨在通过分析几种比较典型的语言现象,如被动化、名物化、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的区别,分析语言是如何利用这些工具来传播意识形态,揭示这些语言现象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进而提高学生在阅读英文报刊过程中的批判思考的意识。  相似文献   

9.
知识是课程的基础性源流。课程知识观包含课程知识主体观、课程知识本质观、课程知识评价观,它们分属课程知识的意识形态、选择与组织以及评价问题。基于课程知识观三方面的相互关系,依据课程知识主体类型可将西方课程知识观划为社会意识形态课程知识观、个人意识形态课程知识观和个人—社会意识形态课程知识观三种类型。在逐一梳理与批判三类知识观的基础上,借助中国文化的历史性向度,重建一种新的课程知识观,即个人—社会辩证伦理主体的课程知识主体观、辩证唯物主义课程知识本质观与辩证唯物主义课程知识评价观。  相似文献   

10.
《自然辩证法》是我国对理工科研究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它承担着对研究生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等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正确把握这门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并进一步概括它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无论对于学生学习这门课程还是教师以这门课程进行教学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跑道”与“通道”是两种不同课程的隐喻,跑道课程与通道课程分别隐喻了现代意义上的课程和后现代意义上的课程。本文对此进行了闻发,表达了对两种课程的理解,就通道课程的实施,提出了通道课程对跑道课程应“转变”而不是“消灭”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assumptions people make about culture and curriculum and asks what prevents the idea of culture-based curriculum from making radical changes in Native American schooling. She attributes the segregation of "culture" from "academic" curriculum to an internalization of colonial structures. In this scenario, "culture-based" (Native American)curriculum is superimposed on a curriculum that is already based in culture (Western European.) She discusses some of the ways a static notion of culture is played out at one tribal school and what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hegemonic practices are. Further, she discusses some classroom practices that refuse an essentialist definition of "Ojibwe" culture as a basis for curriculum and instead act to engage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making meaning in their classroom. It is suggested that by thinking of culture as creating relationships and meaning, we shall be able to move beyond the destructive dichotomy that associates intellectual rigor with Whiteness.  相似文献   

13.
“教学"的语言分析——兼述教学论和课程论之争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文“教学”术语的语义,从古至今有过曲折的转变。古代教学的语义明显的指二字的组合,因此是指教及学两个动作或两件事,目前我们却把教学的语义限定在教而已。因此教学语义根本的问题,是中文教学有两种完全不同但又重叠的语义:1.指一特定语词,而且我们用来只对应到英文的teaching,即教学就只是教的意思。2.指一特定语词或二字连用,此时教学就是教与学的意思。今日我们经常在这两种语义间徘徊,这也造成人们下笔行文及思考时,出现明显的不精确现象。教学语义的古今转变,反映出它的语义和语用与历史事件的密切关联,同时也说明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教育见解之变化。教育理论方面,我们也发现中国大陆随着教学语义的转变,出现了教学论和课程论之争议,若不能清楚界定教学与课程的语义与概念,教学论和课程论之争议仍会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14.
课程:从"圈养"到"游牧"再到"传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在课程中所遭受的不同境遇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想的变迁.自西方近代以来,"圈养"式课程与"游牧"式课程企图用不同的方式关照人的命运,都难以真正与人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传记"式课程为我们理解课程及其与人的生活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启迪:课程即人生传记过程,课程就在生活中.课程只有回归生活本身,才能促成"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详实的资料 ,对综合理科课程的涵义、产生和发展、课程类型、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特征以及与分科理科课程和理科综合考试的关系进行了全面论证 ,从而澄清了当前对于综合理科认识的几个误区  相似文献   

16.
倡导"理解"与"生成"的现代课程知识观转型,要求课程改革更多地关照知识与人的生存意义之间的联系,提升人的精神生命。据此,面对"知识灌输"与"人文化成"之间的矛盾,高校德育课程目标设定应由实体思维转向过程思维,促进大学生的意义世界生成;课程内容设计应以问题意识为中心,回归生活;课程实施应以理解为基础,变知识灌输为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17.
"课程"一词源于拉丁语,原意指"跑道"。后现代课程理论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视角,从课程的本质、课程目标与内容的选择到课程实施中的师生关系以及课程评价诸方面,都需要我们重新追问课程的内涵,对当前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有着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高师公共教育学的意义重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公共教育学在学生观、发展观和知识观等方面与新课程理念有冲突,思维框架的差异是导致二者冲突的根本原因。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公共教育学课程必须首先实现从科学主义认识框架向生成性思维的转换,进而实现从“科学认识”意义观向“人的整体生成”意义观的重建。“人的整体生成”意义观只是重建公共教育学的一个理论起点,理论意义要变为现实,还需要公共教育学课程启动从教材、教学过程到评价制度的全面重建工程。  相似文献   

19.
针对德育课程的“知识化”困境,21世纪的德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基本理念。虽然这一理念并未彻底否定知识学习的作用,但亟须基于此理念重新定位知识学习。在德育课程中,知识学习最终要为儿童的生活服务,应以“生活逻辑”组织不同类型的知识,知识学习的关键在于对接生活、通达意义。基于这些定位,具体的教学策略包括:在现实生活的需求中学习生活的智慧,从感性认识通达一定普遍性的“体认之知”,在体验、讨论和探究中通达“体认之知”,发掘不同类型知识的不同生活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为了使课程学习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以有意义学习分类法为理论依据构建课程目标。首先介绍有意义学习分类法的内涵、特点与优势;然后以工程图学课程为例,详细阐述有意义学习分类框架下课程目标的构建方法与步骤。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基于有意义学习分类法的课程目标能有效地延伸、拓展学习的影响力,促进学生对生活价值与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