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阜昌钱探源     
现在出版的古钱谱中,古钱币的排列都是按朝代先后的顺序介绍。稍有一点中国历史常识的人,收藏古钱即可分门别类按图索骥。但是在我见过所有的古钱谱中,阜昌钱都排列在金朝钱币后面。我认识的许多古钱爱好者,也都笼统地认为阜昌钱是金人铸币。对阜昌钱如何认识,我认为要对阜昌钱的铸行政权,介于南宋与金之间的小国——伪齐作一个大致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大多收藏古钱币的泉家都知道,凡是"应"字打头的古钱无一不珍。如应运、应感、应天、应圣、应历等,"应圣元宝"就是中国古钱币中最负盛名的珍钱之一,  相似文献   

3.
在繁多的中国古钱币中,“驺虞峙钱”是一种奇特的珍稀古钱币,其名称就很独特,其用途在诸多钱币学书中说法也不一样,这就更显得珍贵。钱币的正面是圆润婉转、古朴凝重的“驺虞峙钱”四个篆书体字。背面为素,无任何文字和图饰。“驺虞”一词,在不  相似文献   

4.
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铸行“圣宋元宝”、“圣宋通宝”钱。通宝分为小平光背和小平型背“当伍”两种,居中国古钱珍品之列。笔者珍藏着一枚“圣宋通宝”钱,径24毫米,穿5.5毫米,厚1.5毫米,重4.2克。小平光背“圣宋通宝”在查阅过的钱谱里只发现三种版式。笔者所藏这枚钱,同《历代古钱图说》第95页1033号“圣宋通宝”拓片文字两相比较,字体、风格、气韵颇为相似。后者字迹清晰,毫  相似文献   

5.
汉文直读“大安通宝”,存世极少。不但在古代关于钱币方面图谱中不见记载,近代的《古钱大辞典》和《历代古钱图说》也没有刊录。近代有些私人收藏名家也没有留下关于此钱的文字。直读“大安通宝”第一次闪亮登场是在1981年。当时在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有个三道营子的地方,一位叫李斌的农民,在自家院子内打井时,发现了一处窖藏古钱。这批古钱重达1500余斤,数量  相似文献   

6.
西夏《贞观宝钱》传世很少,古钱爱好者很难看到真品,只能在有关古钱的书刊上看到其拓片,故属珍罕品。笔者早年收藏到一枚西夏小平《贞观宝钱》,今刊出供古钱币爱好者观赏。该钱外缘直径为25毫米,穿为每边长7毫米的正方形,厚0.8毫米,重4.7克  相似文献   

7.
王吉祥 《收藏》2009,(10):133-133
我的藏品中虽然没有价值连城的孤品,但就是这些貌不惊人甚至是满布斑驳锈迹的古钱,促使着我不断地搜集和寻觅。2009年3月,我喜获1枚战国“蔺”字在左圜钱,因早年曾集得l枚“蔺”字在右圜钱,现终于左右“蔺”字圜钱集齐,可谓缘分,真乃人生一大快事。  相似文献   

8.
日前,笔者在广州钱币市场发现了一枚秦代铅质大型厚重“半两”钱。此钱颇具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强制推行“度、量、衡”的雄风,应是不可多得的古钱。西安董大勇先生曾在《收藏界》2003年第8期上发表过一篇文章,介绍了甘肃张掖一老者请求鉴定古钱“第九重四两”、秦“半两”的故事,并认为大的秦“半两”真钱不多见。  相似文献   

9.
王建国 《收藏界》2010,(3):75-76
珍罕的“大齐通宝”在古钱币收藏界中赫赫有名,如雷贯耳。但对于一般占钱币爱好者甚至是资深的古钱币收藏家与学者来说,也只能是面对古钱谱上的黑白拓片望梅止渴,  相似文献   

10.
魏咏柏 《收藏界》2013,(12):92-92
几年前,我在古钱市场淘到一枚“唐国通宝”,此钱直径约2.5厘米,重约4.5克,钱面篆书“唐国通宝”四字,体正势圆,字迹工整,笔法秀丽。  相似文献   

11.
金宝山 《收藏》2009,(11):110-112
加拿大华人杜维善先生收藏与研究中国古币40多年,收集数万枚古钱,仅半两钱就达2万多枚。他先后4次向上海博物馆捐赠“丝绸之路”古钱币近300枚,向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也捐献了一些古钱。撰写出版了钱币研究专著6部,可谓著作等身、名副其实的古钱币收藏研究专家。  相似文献   

12.
魏咏柏 《收藏界》2013,(3):87-87
几年前,我到湘西龙山县里耶镇参观。晚上在古街闲逛时,看到路边一家刺绣店还没打烊,打算进去欣赏—下苗家刺绣。后来无意中在柜台上一个纸盒里看到了十多枚古钱,大多是乾隆、光绪年间的常见古钱,不过还是有一枚引起了我的注意。此钱“直百五铢”篆书顺读,“五铢”二字略为瘦长而与汉“五铢”字样近似,“直百”二字宽矮,面、背有内外廓,背“为”。  相似文献   

13.
闫於庆 《收藏界》2015,(4):72-73
上世纪80年代末,我曾经有幸买到过一批古钱窖藏品。这批窖藏古钱品相很好,锈色精美而锈蚀不重,几位泉友看过后都认为是罐装出土货。其年代跨度上至明代天启,下至清代雍正,其中仅脍炙人口的"跑马崇祯"就有40余枚。这批窖藏成为我古钱收藏生涯中最重要的部分。那个时期古钱收藏远远不如现今这么兴盛,其交易仅在庞大的集邮市场边缘占一个小小的角落。喜好古钱的泉友也不多,互相见过几次也就脸熟了,聚在一起多数是探讨有关古钱币的知识和展示各自收藏的古币。那时货币也不是古  相似文献   

14.
陈瑞海 《收藏界》2010,(1):78-78
在华光普先生编著的《中国古钱图录》一书中,细心的泉友会发现,在“保宁通宝”与“统和元宝”之间有一个空当,即公元979~982年这四年间没有辽钱图录。在同书五代十国部分的“乾亨重宝、通宝”一节,则有一个较长的备注:“‘乾亨通宝’铜质浑厚,制尚精好,文字风格也类系辽钱,一说系辽乾亨四年,圣宗耶律隆绪即位之初所铸,可备一说。”  相似文献   

15.
清代古钱的钱文书写形式,在咸丰朝之前变化不大,多数呆滞刻板,以宋体字书写,看得多了让人感到索然无味。到咸丰朝之后,制钱钱文书写形式逐渐丰富多彩,钱文趋于精美,风格呈现了多样化,一些名家墨客、达官政要的手笔渐入钱文,为清钱钱文增色不少。宝泉局有一种小平钱的钱文即为当时的著名学者、书画名家戴熙所书,也称“戴书咸丰”钱,其  相似文献   

16.
董大勇 《收藏界》2011,(8):73-73
本期发表的"驺虞峙钱"颇带点神秘感和传奇色彩。清代以前的古钱谱中,此钱有拓片,但无实物文字描述与背景资料,此后百余年,这枚神秘的古钱再未现过身,直到上世纪40年代,老一辈藏家丁福保先生出专著《历代古钱图说》《古钱大辞典》时,  相似文献   

17.
成日至 《收藏界》2011,(7):88-88
在明代各种版式的"天启通宝"方孔钱中,背文为"奉旨"的小平钱较为突出,主要原因为:一是这种古钱不仅是奉旨铸造的,而且还在背文上铸了"奉旨"二字,应为"天启通宝"的开炉钱;二是许多古钱虽然同样是奉旨铸造的,却都没有铸上"奉旨"二字的背文。所以,背文为"奉旨"的明代"天启通宝"  相似文献   

18.
此钱为“政和通宝”隶书小平银质钱。直径23.1毫米,厚度1.9毫米,重量4克。方孔银钱自古为宫廷之物,民间较少见。著名古钱币专家方药雨在《言钱初录》中说:“银钱自李竹明(李左贤)银政和之说,同方有银大定及和银大定,名称至今。同好师承遂牢不可破。矣夫此类钱并非罕见,何止政和、大定,大多铜锡熔和,锡多所致”,鲍子年对于李氏银政和谓:余亦有此种,  相似文献   

19.
谱录刊载“小泉直一”钱的品类较为单一,除丁氏的《历代古钱图说》刊有鎏金“小泉直一”钱,《古钱新典》刊有传形钱外,各谱录未见刊载更多品种,这可能跟人们对其重视程度有关。实际“小泉直一”钱与其他钱币一样有多种版式,以下从收藏角度介绍数种版别钱。  相似文献   

20.
元末至正期间铸行的“至正之宝”权钞钱,是古钱币中的一朵奇葩。该币不但铸造精良,钱文优美,而且价值特殊,钱币的内涵反其意而用之,这在世界货币史上是比较独特的。所谓“权钞”钱?也就是用金属货币代表银钞(纸币)流通的一种钱币,与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