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生新闻的热潮刚刚过去,电视新闻据说已进入到“后民生”时代。这意味着,对于关注中国新闻改革的人们来说,一个新的想象空间又形成了。不过,回过头静下来想想,有些问题还有待澄清。所谓电视民生新闻,从新闻素材、聚焦范围,以及报道方式来看,明明就是社会新闻,明明就是地方性新闻。①为什么从业者却要冠之以“民生新闻”?对民生新闻,尽管有不少批评意见,但整体而言,人们不仅认可了民生新闻的提法,而且对这种新闻类型寄予厚望。李幸认为,肇始于南京地区的民生新闻是“十年来中国电视的第三次革命”。  相似文献   

2.
郭铮 《青年记者》2009,(16):29-30
以《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民生新闻,已成为当前电视新闻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与社会新闻相比,民生新闻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体现人文关怀,更带有亲民色彩。不同于传统时政新闻中的“硬新闻”,民生新闻以“软新闻”居多,它不太关注新闻事件的重大性、政治性和严肃性,即使是重大事件也往往从民生视角、民本取向等加以报道,加上平民式的主持风格,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电视新闻报道发展到今天,报道形式已发生了重大变化,简要地说体现在由过去单一的一分钟新闻发展到系列报道、连续报道、深度报道、电视新闻直播报道、组合报道……报道形式更加丰富,电视的优势较之其它传媒更加充分地得到了发挥。这其中组合报道就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更能发挥电视优势的全新报道方式。一、电视新闻组合报道概述电视新闻组合报道是:围绕一个新闻主题或新闻事件进行多角度、多层面报道的组合。它既可以是单条新闻的放大、扩展(消息+背景),又可以是多条相互关联的新闻的有机集合,从而做到对这一新闻主题或新闻事件全景…  相似文献   

4.
警惕电视民生新闻背后的立场预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鞠斐 《青年记者》2005,(4):42-43
电视民生新闻的走热,成为地方电视新闻近期引人注目的一个亮点。它在开拓电视新闻的报道形式和扩大电视新闻影响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总的来看,民生新闻对于社会与新闻自身的发展都有着积极意义。但在电视民生新闻走热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如果忽视了电视民生新闻中的问题,在实践中必然导致一些反理性思潮的泛滥,从而产生不良的社会后果。  相似文献   

5.
程兴露 《新闻窗》2010,(2):110-111
近年来,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人心,各大媒体对民生新闻的报道量日益加大,其社会影响力也成为媒体扩大知名度和增加广告收入的重要因素。有学者称,民生新闻的兴起,是“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三次革命”。  相似文献   

6.
张芳 《记者摇篮》2007,(9):20-21
近两年,民生新闻的大旗浩浩荡荡在全国各地省级媒体上挥舞开来,掀起了我国电视新闻发展的“第三次革命浪潮”,成为我国电视新闻领域的又一道亮丽风景。民生新闻之所以能挥着大刀向前冲,实际就是“社会新闻”在新时代“三贴近”语境下的一种演绎,他以平民的视角和态度记录百姓的生活实态。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则在民生新闻传播中具有独特的强大优势,主要表现在:[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藏旻斐 《新闻界》2006,(4):136-136
服务功能是民生新闻“三贴近”的一大实际应用功能,国家有关统计调查表明,按收视率排序,紧跟动态新闻和深度报道之后的正是服务性强、实用性强的新闻,拓宽服务功能不仅可以使电视媒体更有“观众缘”、而且使电视新闻更富感召力、更具权威性。那么,民生新闻的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  相似文献   

8.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风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勇 《声屏世界》2006,(3):26-27
作为一种建立在SNG(Satellite News Gathering)系统基础上的信息生成、采集、传送、接受完全同步进行和完成的报道方式,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具有“零时差”、“零损耗”、“零误差”等优势,极大地满足了受众“亲历现场”,见证、参与新闻事件全过程的心理需要,从而赢得了受众的青睐,创造了电视新闻报道的一个个收视奇迹,给竞争已趋白热化的电视媒体注入了兴奋剂,激起了电视人的狂热追捧,不但央视时不时上演新闻现场直播“大戏”,而且各地方台“运用现场直播手段也已普及”。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不再像以往那样属于“特别节目”,已日益常规化、小…  相似文献   

9.
民生新闻不同于传统新闻,它是从平民的视角出发.关注百姓日常生活的电视新闻。民生新闻把普通百姓作为报道的主体,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以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  相似文献   

10.
民生新闻的概念尽管争议颇多,但其作为一种与以传统意义上的以时政新闻为主体的综合性新闻栏目相区别的新闻样式,凭借着题材选择上的民生内容、报道立场上的平民视角、价值取向上的民本意识、报道方式上的民众话语获得了观众的认同和喜爱,它在电视界的兴起与实践不仅有效地拓展了电视新闻报道的主功能、主阵地,发展了电视新闻类节目的新领域、新样式,  相似文献   

11.
郑凌 《视听纵横》2004,(2):44-46
“策划”这个词语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计划和策略。不管你是否承认,在现代的电视新闻报道中,新闻策划已经成为报道准备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越来越多的报道依靠成功的策划获得轰动效应,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媒体本性的一种回归。  相似文献   

12.
姜兵 《青年记者》2007,(8):57-57
“民生新闻”近年来大量涌现并广受欢迎。民生新闻不是作为一种新的新闻类型而出现的,它不是时政新闻、社会新闻之外的新的新闻体裁,其报道范围并不仅仅限于社会新闻领域,已拓展至时政、经济:等多个新闻领域。民生新闻是作为一种全新的新闻观念而出现的,并已形成为一种思潮,成为一种全新的新闻实践方式,对传统的新闻观念产生了全面的冲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媒体在具体实践中应该树立“大民生”的理念,提高,民生新闻的生命力;摒弃平庸与低俗,提高民生新闻的品位;改进报道方式,拓宽报道领域,增加民生新闻的高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4.
于岸青 《青年记者》2010,(10):52-53
当民生新闻成为新闻从业者滔滔之语时,当民生新闻成为一种时兴样式时,当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乃至工作新闻越来越近时,3月26日,大众日报“大众摄影”专栏刊出该报记者孙京涛的摄影报道《俺村修路》。看后,我感觉民生新闻的纯朴样式扑面而来。  相似文献   

15.
孙茜  任民 《记者摇篮》2006,(7):50-50
对电视新闻来说,选题就是对报道题材的确立,对报道对象的确定。选题是电视新闻报道的第一个环节,决定了新闻最重要的素质—一新闻价值。可以说:谁拥有新颖、优质的新闻选题,谁就会在同等条件下首先获得观众的注意力,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因此,新闻选题创新对电视新闻创新至关重要。创新电视新闻选题,必须改变传统上按时政、文教、科技、财经、工业、农业、体育、法制、社会等内容进行选题的习惯,从“四个结合”的角度进行选题。一、喉舌性与贴近性结合电视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喉舌性是电视新闻的根本属性。电视的对象是观众,贴近…  相似文献   

16.
何瑶 《新闻前哨》2010,(2):89-90
在现代电视新闻报道中,记者出镜的频率越来越高。无论是中央电视台还是省市电视台.无论是重大新闻报道还是民生新闻。我们都可以看见不少记者从幕后走到银屏前.向受众讲述他们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新闻事件。他们的出现是介于信源(新闻事件)和信宿(受众)之间的一个第三者,为电视新闻报道增加了新的元素。  相似文献   

17.
吴闯 《新闻采编》2002,(4):28-29
对于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热点现象进行深度报道已成为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常见方式。《新闻30分》是央视各档新闻栏目中,深度报道最为集中的新闻时段。由于上午发生的重大国内新闻相对较少,并且很难及时采制完成赶上午间播出,因此,《新闻30分》一直以相对时效的“深度报  相似文献   

18.
民生新闻是近年来发端于都市类报纸、成就于电视新闻的一个重要概念。这类新闻的特点是媒体往往以大众代言人的身份,或以大众一分子的角色,介入或报道新闻,从题材到叙述风格,都绝对地走平民化道路。“百姓生活无小事”,一段时间以来,以《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一批电视新闻节目将民生新闻做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19.
王利娜 《青年记者》2012,(11):48-49
近年来,在电视新闻领域,出现最频繁的电视新闻形式当数民生新闻,全国各级电视台,几乎都有民生新闻的专栏.尤其是在地方频道,民生新闻正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民生新闻的特点 1.四个变化.从叙述方式上来看,电视民生新闻与传统电视新闻报道相比,有四个方面的重要变化:一是叙述角度的不同.传统的新闻报道都是以客观化的第三人称的角度进行叙述.  相似文献   

20.
纵观中外新闻史,“民生新闻”的提法只是我国新闻界的特色表述方式。这种提法并不是也不能从报道内容方面来界定新闻的种类,但是却带来了中国电视新闻表达方式转变上的重大突破,其结果就是创造了电视新闻的超高收视,带来了电视媒体经济效益和影响力的大幅提升。但是随着高收视率和高市场回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