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武举制度体系的发展较唐时期相对完善,但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崇文抑武的异化特征。该文通过资料法,对我国宋代武举体系进行了探究。分析表明这种异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宋代武举考试内容表现出以文为主;宋代封建皇权重文治不重视武举选拔;武将人才的补充和晋升渠道不以武举选拔为主;宋代理学思潮崇文抑武的特征对其武举科考的消极影响;以及宋代政治腐败都加剧了宋代武举崇文抑武的这一异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邢台学院学报》2014,(2):97-99
武举是我国封建社会设科考核,选拔将官的一种考试制度。在选拔军事人才的同时,也推动了我国古代武术的创新与发展,武术的社会地位也因"武举"制度的发展而得以提升,使我国武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传统武术正常发展轨迹,却也促进了"武术"下移民间的步伐。也正是基于武举制的确立,促进了我国中华武术文化传统武学文化的不断传承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唐代武举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在唐长安二年(702年),唐朝设置了武举,改变了以往选拔武官的方式.它的出现,是对科举制度的重要发展,使我国古代军官的选拔开始步入经常化和规范化的阶段,堪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史和军事制度史上的重要一页.虽然不论广义、狭义的科举都是由中央主持的考试,并以成绩作为取舍的主要依据,但是针对武举而言,武贡举与武制举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唐代武贡举的创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制度价值.  相似文献   

4.
我国科举制度到唐代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前是单一的文科,到长安二年(702)正月武则天宣布科举制度增开武科,行九十年,在武科中得“郭子仪等人,于唐室有再造之功”。宋朝武举制度时兴时废,但能将武举制度和武学结合起来,在武科中得“狄青、令孤挺,卒能料元昊之背叛,破智高之猖獗”。元代武举中废。明代武举制度前期尚无进士科,到嘉靖二年(1523)才开科会试,制度渐趋完善,清代继明代制度,其内容和方法有所调整和充实,成为科举制度最完备的时期。  相似文献   

5.
文章全面细致地梳理了宋代武举武学的研究现状,其特点是成果数量少,且多以制度史为研究角度,方法逐渐多元化,引用材料范围亦渐扩大,侧重武举忽略武学;主张将来的研究宜以武贡举为核心,从时间维度为宋代武举寻找历史坐标,文史结合为主,建议多采用别集、总集、方志、《登科录》、乡、会试录、地方志甚至笔记小说以及出土文物为材料,重视诗史互证,改变武举研究不足的现状。  相似文献   

6.
唐代的武举     
<正> 唐代创设的武举,属于科举制中专门选拔武艺人才的常科科目。它的出现,是对科举制度的重要发展,使我国古代军官的选拔开始步入经常化和规范化的阶段,堪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史和军事制度史上的重要一页。一、武举的内容及实施过程唐代武举属于科举制中每年举行一次的常科科目。唐代武举考生的来源,因当时未设武学,各类学校通常亦不教授武艺,故惟有乡贡  相似文献   

7.
我国历史上的武举考试创始于唐代。唐代的武举考试重技勇,轻兵略,于兵法不甚重视。宋代设武学,《孙子兵法》等武经七书成为武举考试的重要内容。金、明、清各朝继续宋朝的武举考试制度,多有更张,《孙子兵法》作为重要的考试内容一直被延续下来,直到清朝末年废除武举制度。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宋代武举中的几个问题做了考索,认为其设置背景有现实与需要的矛盾,也有文武分途的思想基础;应试者可以自荐,但还是有一定的身份限制,且需要荐举与保结,并非绝对公平。此外,还对武举绝伦科和童子科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9.
宋代武举考试分武艺和程文,程文考试是宋武举与唐武举的最大区别。宋武举程文分为《七书》大义和时务策论两种,策论要誊录、封弥;评定成绩时以策论为主,评选标准除参照文举的犯讳、错字外,更重视程文形式和是否“忠”。武举录取原则“策论定去留,弓马定高下”,体现了科举背后的中央集权思想力量在加强。  相似文献   

10.
由于传统的"重文轻武"观念的影响,武举长期以来一直未曾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其相关史料极度缺乏。而对武举制度在历史中的地位也争论不休,特别是在初创期的唐代。近年来,一批碑刻、墓志等新史料的发现,为研究武举提供了新的资料。本文根据史书记载以及碑刻、墓志等新史料,从三个方面探讨唐代武举的地位。第一,武举的存废及调整;第二,武举及第后的授官情况;第三,唐人及后世对唐代武举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唐朝武举制度的创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武则天创立武举的历史原因、武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创立武举的意叉。  相似文献   

12.
清朝末年,清政府深受内忧外患。地方督抚的权力开始膨胀,打破了清初的绝对皇帝权威,他们开始对旧有的武举制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武举的存废问题上与清朝中央势力展开三个阶段的争夺:其一,督抚上奏,谨慎处理;其二,危机重重,有效采纳;其三,困境革新,废除武举。最终,清政府在地方督抚的强烈要求下废除了武举制度。  相似文献   

13.
宋代武举"策论定高下,弓马定去留",故中举者多习文事,佳作往往得到文章名家的肯定,其特点为以应用文为多且随时代风气而变,即关于武事的极少,题材和风格与一般文人无异。就武举考试而言,其内容重视思想之"忠"与否,评价标注重形式甚于不特别看重内容(特指军事)。更为重要的是武举人以"文人"自任,积极从事文学或文化活动,其价值观及文风或均与同时代文人同步。也是整个宋代"武"人"文化"、文人"武"化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4.
文章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分析了武举制的历史意义以及给我们陷于困境的传统武术发展的启示,从理论上提出传统武术的传承人制度建设的对策,为发展传统武术在制度上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莆田学院学报》2015,(3):18-22
明代武举乡试属于明代武举的初级考试,与文举乡试相较而言,其发展呈现长期未确立且施行具有一定的间断性、长期未获高度重视,铨选资格缺失的特点。但与前朝武举乡试相比,明代武举乡试在规范性、可行性上得到空前强化,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同时,其发展与统治危机紧密相关的特征凸显。从总体上看,明代武举乡试的地位始终得不到提高。这既是明代武举乡试制度本身发展与明代社会政治形势发展变化的结果,也是统治者治国理念与国防政策偏离的必然结局。  相似文献   

16.
西欧骑士教育与中国武举教育几乎都伴随着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之始终。作为特定历史时期高举尚武精神的特殊阶层,他们集中体现了各自社会的诸多特征,对社会道德、观念、行为都有着极大影响力。由于中西方孕育文化的土壤不同,西欧社会演化为以骑士为政治核心,而中国则出现文人士大夫政治,对于武道相对轻视。两者相较,有利于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历史与文化,也给现代军事教育一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到明朝已发展至备,关于明朝科举的文闱之制,过去史学界文、著颇丰,而武举方面却论者罕至,本文试就此做一略述,以求教于学界同仁。一、明朝武举之沿革古之取士,文武并重,但未专设武举一科,皆应时需而荐举,且无定规。至唐朝武周时因将帅乏人,始以武举为科举一目。此后武科之设,其规条节目虽不如文举之详明,然文武两途历代相沿,分道并进,至明朝武举之制渐臻完善。  相似文献   

18.
宋代是典型的文治社会,即便是参举武举之人,也多有文士化特征,不少人著有别集,其诗歌有言“武”之本色,亦不乏题画、写景乃至苦吟之类,与一般文人差别不是很大。  相似文献   

19.
秦汉时期作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初始阶段,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对以后各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秦汉时期首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更具开创先河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三部分论述了太平天国的武举,即太平天国武举的考试制度、开科情况及其现代意义。研究太平天国的武举,对于当今的考试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