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马克思在批判“异化”劳动将人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手段的同时 ,深刻地论述了“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世界的人的本质特性。由于人类不像动物那样只受肉体需要的支配进行生产 ,而是在社会实践中全面地改造自身 (形体、精神、意志、情感 )和美化自身的生存环境 (社会、自然 ) ,创造着文明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创造着美 ,所以马克思所说的“美的规律”不是指某些事物的一般性规律 ,而是指“人的创造活动的规律” ,这样就从根本上揭示了人类劳动的本质和美的本质。从这一点出发 ,我们就可以分清物质生产所创造的现实美和精神生产所创造的艺术美是分属存在和意识的两种不同范畴的美 ,同时也就弄清楚了自然美的本质和自然物的形式美是分属两种不同性质的美。  相似文献   

2.
季斌普 《现代语文》2006,(12):51-52
人类社会最重要、最基本的活动是劳动,劳动创造了美。正如马克思早就指出的,世界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社会的进步是人类追求美的结晶”。爱美,是人类在千万年劳动中自然形成的一种天性,人的大脑已经具有美的生理机制。凡是人类认识的一切以及创造的一切,无不包含美的因素。作为教育,德、智、体、劳中部孕育了美,渗透着美。语教学更应如此。因此,我们必须在语教学中强化美育功能,发挥美育功能,让中学语教学美起来!  相似文献   

3.
“美的规律”是马克思提出的重要命题,其意义深远。何谓美的规律,美学界有说法种种。分歧的焦点集中在对马克思关于“物种的尺度”和“内在固有的尺度”的理解上。本文以为“物种的尺度”指包括人在内的任何物种本身所具有的本质特性和规律;“内在固有的尺度”指人的尺度,即人自身的目的和要求。马克思提出的“美的规律”实质上是人的生产规律,其基本内涵体现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美的创造遵从生产的一般规律,但又呈现独特的面貌。  相似文献   

4.
一马克思说: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物体”。他认为人的社会性的自由自觉的劳动,产生了审美能力,人们都按美的愿望去创造物质产品。“人类在按美的规律创造的过程中也创造了美,创造了美的结晶——艺术。”当人们在漫长的文艺实践过程中,摸索出文艺作品创造的规律时,也就逐步按照美的规律来自觉地创作了。人们很早就把文艺和美联系起  相似文献   

5.
美与爱是人类情感发展的永恒主题。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追求的结晶。人类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世界的,而美也是人类通过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人类运用自身掌握的真知,为实现自己的目的进行自由创造的结果。马克思很早也明确指出:“人懂得按照任何一种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话的意思就是说,人不仅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世界,而且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自己。这是马克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重要理论基石,它要求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必须坚持以美育人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美的规律”是马克思提出的重要的美学命题,对这一命题的理解关键在于对“两个尺度”的理解上,从实践的审美观出发,“两个尺度”的统一不一定就是遵循了美的规律,要想使人类的劳动生产成为具有审美价值创造的活动,必须把内在尺度提升到精神生活需要的层面上.  相似文献   

7.
一、对马克思“人化自然”理论的再认识 美学界对未加工的自然的美有着不同的看法,这由来已久。不少研究自然美的同志都非常重视对《手稿》进行研究,并以为要科学地阐明自然美的问题,必须联系马克思关于“自然的人化”的思想,从自然与人的关系上去寻找答案。 但笔者以为,有些美学家对“人化自然”理论的把握有时还欠全面。 所谓“人化”,指的是人类通过自身的劳动改造自然,使之成为人类生存发展服务的对象。这里所说的人类劳动,应指广义的生产实践,它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因此,“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应该包括人类改造对象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物质结果和精神结果,离开后者谈“劳动创造美”是很容易走向片面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著名论断,但“美的规律”不是“自在”地存在于外部世界的“客观规律”,不是一种客观存在于那里等待人去发现的实体,而是人在改造世界、创造美的事物的过程中建构的“规律”,“两个尺度”都不是客体(物)的尺度,而是主体人的尺度,因为人在创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必须把“物种的尺度”转化为人的尺度,即根据“内在尺度”去创造。  相似文献   

9.
<正>美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是人们在劳动实践中自由创造的结果。美的本质,是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有着密切的联系的。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类的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世界、创造了美,而且也创造了人的本身。因此,作为一切社会总和的人,既是美的创造者和欣赏者,同时也是人的审美对象之一,中国有句古语:“人为万物之灵”。古希腊卓越的唯物主义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曾说过:“最美丽的猴子与人类比起来也是丑陋的”(《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27页)。在宇宙万物之中,最美的莫过于人了。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美?美的根源在那里?这是历来美学都在寻求解答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探求从方法论的区别上来看,大致走着这样几条路:一条是从客观事物自身的属性特征中去探求美的根源,最终把美归结为物的属性;另一条是从人的精神中探求美的根源,最终把美归结为精神的表现.这两种美学,虽然对美的本质的理解都作出过不同程度的贡献,但也都遇到了本身固有的难以克服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美学主张从人类的劳动实践中探求美的根源,认为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都是在人类劳动实践中创造的,劳动创造了美.对此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呢,我想首先就应该对人类劳动的性质有所理解,然后再理解劳动如何创造了美,进而理解美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过程是从“实践唯物主义”走向“辩证唯物主义”。如果说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的话,辩证唯物主义(包含历史唯物主义),则是由它所生成的体系形态(既是自然观,又是历史观)。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确立,不是在哲学上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简单超越,而是在经济学研究过程中对近代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古典经济学方法的逻辑改造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是社会历史观的伟大革命.在人类社会历史领域,到处体现和贯穿着唯物主义原则和辩证法原则,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建立,是十月革命后苏联社会理论斗争和社会主义改造的产物。在建立过程中,米丁和斯大林起了关键的作用。这一体系的基本精神是弘扬科技理性。在今天看来,它的基本思想并未过时,但马克思恩格斯还有许多重要哲学思想没有被它包括在内。为了建设和谐社会和以人为本的需要,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重读马克思和反思教科书体系的深入,人们发现传统的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有着不容回避的缺陷和不足,究其原因,大多与人们对"辩证"与"历史"、"自然"与"历史"的狭隘认识有关。在重读马克思的语境中,辩证法因其植根于人的生存实践应当在本体层面得到理解,辩证与历史在实践的基础上得以通约,自然史与人类史在人们的活动和发展过程中实现真正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辩证唯物主义的中心范畴“物质”是极其广大的,理性才能把握,因而辩证唯物主义是理性哲学。实践唯物主义的实践范围则是较小,提感性哲学,当我们谈实践时,我们的认识范围就缩小了。缩小了的范围一般就是感性能够感觉到的。理性本体是关于事物起源解决自然和社会根本矛盾的东西,因而是更重要的本体。但感性本体作为认识的起点也是不能丢的,舍此我们对事物就会毫无认识。  相似文献   

17.
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1846年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明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与理论体系主要来自《反杜林论》与《自然辩证法》。这个思想体系主要是由恩格斯运作,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是符合马克思的思想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说的“彻底的自然主义”或“彻底的人道主义”,包含着唯物史观的萌芽,但未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这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尚未形成,不能以此为根据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的关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称谓,而是针对费尔巴哈来说的。  相似文献   

18.
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亨利.列菲伏尔、爱德华.索亚、大卫.哈维等人认为,以往的社会批判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只强调时间、历史的作用而泯灭了地理、空间的社会批判功能。为了保持社会批判理论的锋芒,必须用空间重构其本体论、辩证法和历史观,把辩证唯物主义升级为历史地理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同旧唯物主义关注的是同一问题域的两个不同方面,再加上作为旧唯物主义立脚点的市民社会,事实上它成了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重要立论依据,故而,立脚点的不同并非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同旧唯物主义最大的理论分野;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同旧唯物主义最大的理论分野在于其哲学立场、观点及方法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切割阴阳之昏晓,细论天地道黑白",纵观古今中外哲人大家思想史观,老子"和生"思想,从"道可道非常道"的高度,体悟道,矛盾是对立的,也是相互统一的,但决不都应该是斗争的.在漫长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第一性与第二性的争斗中形而上学猖厥,影响着人们的思绪,主宰着人们的行动,作者将唯物与唯心重新定位,呼唤人们知昏晓,道黑白;世界是阴阳怀抱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也是刚柔相济的,与天与地,阴阳变理,各俱风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