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元小说"碎片化"写作:颠覆传统叙述的整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小说"是作家以小说的形式对传统小说艺术进行自我反思的结果,"碎片化"叙述是元叙述解构现实主义写作成规的叙述语言变异之一,它颠覆了传统叙述的整体性并进而消解这一叙述模式背后的意识形态.文章以马原等先锋派作家作品为例,依据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推导出元小说叙述迥异于中国传统文学创作的碎片化叙述语言变异特征.  相似文献   

2.
著名讽刺小说家张天翼同时也是现代文学中重要的儿童文学家,他所构织的"灰色人物"画廊留给读者丰富而又深刻的社会文化想象空间。最能代表作家的是30年代的讽刺小说,其文本呈现的"反英雄"、"反摩登"化的叙述倾向,在深层次上体现为一种童言无忌;漫画众生的深度叙述方式,在意义上形成了虚与实、真与假的自我解构特点。张天翼以颇具童话色彩的笔触与富有喜剧意味的讽刺风格,使其讽刺小说在风貌格调上呈现出独特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3.
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徼暗的火>.不仅在文本的互文性、戏仿、反讽、文字游戏的运用等方面进一步推进了原小说的创作实践,更重要的是在叙述上结合了框架叙述结构和嵌套叙述结构.使得文本故事层级立体化.进一步发展了框架与嵌套结构叙述模式.  相似文献   

4.
小说中的叙述视角与反讽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内在契合性。英国当代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在小说《十九号房》中立足女主人公苏珊的视角,同时结合并转换运用不同视角,将客观叙述内化为人物心理活动,将主观情感外化为象征意象,形成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实现对女主人公的反讽,进而对女性追求自由独立过程中源于自身的从精神上依附男性、家庭中自我价值缺失直至逃避自我等问题进行了讽刺与批判。  相似文献   

5.
全知叙述与简·奥斯汀小说的叙事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小说的发展,特别是自法国的福楼拜和美国的詹姆斯积极倡导作者的隐退以来,十八世纪盛行的全知叙述模式受到很大的冲击。现代作家均对作者在小说中公开进行议论这一形式表示不满;现代读者也无法接受作家的公开说教。事实上,各种叙述模式各有所长,全知叙述也并非一无是处。本文以奥斯汀的作品为例,尝试说明全知叙述与其作品特有的讽刺艺术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余华是当代中国先锋作家中成就最突出的一位,他的作品突破传统小说在形式、语言方面的限制和常规模式,在叙述形式、叙述语言、叙述母题、叙述结构等方面体现出自己特有的品质。本文将从他作品的先锋话语、暴力与死亡母题、叙述模式等几个方面探究其小说作品的先锋性表现。  相似文献   

7.
东西的小说相当一部分呈现出一种看似轻快实则冷峻的书写套路,于表面调侃夸变之间蕴存深层悲苦异诞,这是一种以漫画思路入主小说的方式。它不仅是文本风格和阅读效果,更是实践作家艺术观念和现实态度的叙述策略。  相似文献   

8.
叙述方法是小说最基本的艺术传达手段,同时也是一定的叙述观念的具体表现。小说的叙述方法,既有稳定的功能性质,又有灵活多变的各种具体手段,因为它是一个活动的系统。稳定的一面,使之在人类的审美活动中,被普遍认可而成为沟通交流的基础灵活多变的一面,使之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家及其作品中会呈现各自不同的风貌,而不会囿于某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在我国新的历史时期,小说领域发生了不同寻常的艺术革命,从小说的整体格局到叙述语言,许多作家对一系列曾经理所当然的成规加以美学上的反省,进而作出不同往常的艺术实践。笔者仅对当今小说的叙述方法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9.
反讽叙述是将作为修辞的反讽从语句层面扩展至文本层面,特殊的情节模式是其形成机制之一。第一,隐含的叙述。可追溯至明清小说评点中的"春秋笔法",当隐含义否定表面义时即产生反讽。隐性进程虽也涉及双义的处理,但它属于解释漩涡。第二,情景反讽。文学艺术中的情景反讽是作者有意使用的一种叙述策略,其本质是通过事态的意外转折形成人物意图和结果的巨大反差,从而实现增强批判力度、蕴含人生哲理、强化喜剧效果等功能。反讽的内涵非常丰富,综观其从古至今的发展,大致可归纳为六种,即转义辞格、美学理论、结构原则、话语策略、文化形态和生存立场。  相似文献   

10.
小说叙述形态对传统的背离和反叛已愈演愈烈。伟大的作家都在进行着叙述体系上的大试验。对鲁迅来说,是叙述时间造就了闰土和狂人。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普鲁斯特,他的巨《追忆逝水年华》更是开一代小说的叙述新风。从此,我国有了新时期以来多元的体探索。  相似文献   

11.
作为小说最高成就和现代性的标志,反讽叙事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及批判精神受到更多现代作家的青睐。美国幽默大师马克斯.舒尔曼高超的反讽叙事艺术在其经典反讽叙事短篇《爱情是谬误》中得以充分体现。通过运用反讽小说理论中二元对立、不可靠叙述及情境反讽等技巧,舒尔曼建构了一场发生在三个大学生之间的爱情闹剧,从而营造出强烈的反讽效果。小说在给读者以强烈的审美享受的同时,对当下美国青年一代物质爱情观的荒谬进行了戏谑的嘲讽和批判,引发读者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12.
叶广芩创作家族小说《采桑子》的深层心理动因,是出自内心强烈的叙述欲望,家族小说不过是她宣泄自己叙述欲望的一个闸口。独特的家庭身世和生活经历,极具戏剧化的生命体验,使其小说蕴含着浓厚的以“真实”为生命基调的散文化特质,这是作家表达叙述欲望的灵魂。  相似文献   

13.
《爱玛》是简·奥斯丁最优秀、最成熟、最能代表其风格的小说作品。简·奥斯丁是英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著名的女性作家,被誉为反讽大师。《爱玛》的反讽艺术被评论家从不同角度关注和评述。基于此,就小说中的"自由间接引语"这一人物话语表达形式进行剖析,运用认知语用学和文学批评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爱玛》中的反讽话语,探析其中蕴含的情景反讽,并探讨奥斯丁作为一名在以男性为中心社会里的女性作家的叙述策略,以期进一步验证基于关联理论的反讽话语观理解文学作品的合理性、可行性,以及关联理论对反讽话语的强大阐释力。  相似文献   

14.
在《航程祭典》中,小说叙述者通过塔尔伯特这个叙述视角的"看"和"说"表达叙事层面的"说",叙述视角的"看"与"说"和叙述者的"说"或者融于一体,或者互相抵牾,成为揭示聚焦人物的结构性反讽。从时间的维度看,小说中的结构反讽主要有两种:一是叙述视角与叙述声音即时冲突所导致的反讽,二是两者之间形成延时冲突引发的反讽。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小说的叙述方位灵活多变。在第一人称叙述中,作家巧妙运用第一人称叙述兼主角,第一人称叙述兼参与,第一人称叙述兼旁观,第一人称叙述兼全知等四种叙述方位。其中,第一人称叙述全知的叙述方位是新时期作家大胆而有益的新尝试。在第三人称叙述中,作家透过选用第三人称叙述兼旁观,第三人称叙述与人物视角相结合的叙述方位,使叙事更富客观色彩。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的国统区讽刺小说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中,沿着鲁迅所开创的中国现代讽刺小说传统的道路,在此时达到高潮,形成了显著的渴求和争写讽刺小说的态势,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不多见的群体文学现象。抗战时期国统区讽刺小说就其人物塑造方式和叙述样式而言,大致上可划归三种样式:传记式、戏剧式、寓言和游记式。本文即结合作家作品具体分析、阐释这三种叙述样式。  相似文献   

17.
话本小说叙事模式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从叙事学的角度,对话本小说“拟书场”的特殊叙事模式进行了总结。指出话本小说以模拟的说书人为特殊的叙述,以假想的听众为程式化的叙述接受,而固定的叙述声音与全知的叙述眼光构成其基本的叙事视角方式。  相似文献   

18.
曾楚桥的《幸福咒》,是一篇构思精巧绝妙的反讽小说。表面上看,作者的叙述是写实的,冷静的,有节制的,整个叙事从容不迫,如同生活流一般,但实际上,小说的叙述结构显然又经过了作者的精心编排,其中蕴含了反讽的意味和批判的力量。  相似文献   

19.
李渔小说具有鲜明的个性维度和独特的叙述风范,这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是试图维系风流与道学两端的自适风范,二是其小说“入话”部分与“正话”故事中有着强烈的自我生存体验,在其故事中跃动着作家的个性与生活姿态。  相似文献   

20.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古尔纳的《赞美沉默》是一部采用第一人称外视角进行叙述的小说,它以无名叙述者的讲述勾勒了非洲流散者在英国的生存状况,其讲述中包含了大量的讽刺话语。在讽刺的呈现方式上,叙述者通过言语反讽对英国文明进行嘲讽,并运用情境反讽和戏剧反讽,显示了爱玛话语的功能障碍与疏漏;叙述者也对刻板印象及帝国叙事进行戏仿,揭示其虚假本质;同时,叙述者既以悖论语言获得文本的讽刺效果,又在历史维度展现了悖谬特征。这三种技巧在运用的过程中相互交织,隐含着叙述者与英国社会在文明与话语上的疏离。在含蓄的戏谑背后,蕴藏着作家深切的人文关怀,透过其精湛的讽刺艺术,可以窥见这部小说中古尔纳独特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