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左翼戏剧大众化运动有着丰富的内容。一是在如何解决外来化与本土化的关系问题上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二是对待中国传统戏曲的态度发生了积极的转变;三是去掉了固守“爱美剧”的洁癖,使左翼戏剧“职业化”,进入化市场,从而掀起了新的演剧浪潮,为中国现代戏剧步入繁荣期唱响了前奏曲。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鲁迅左翼”及其和陈映真的关系作了一个勾勒,笔者首先讨论了陈映真如何解读鲁迅作品,即把鲁迅看作是现代中国特别是现代中国的左翼传统的象征。在此基础上,指出30年代的中国实际上存在两个左翼传统,一个是“鲁迅左翼”,另一个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可以称为“党的左翼”。从二者的比较入手,笔者讨论了“鲁迅左翼”四点精神特征。这样的“鲁迅左翼”不仅属于鲁迅,它是所有的中国和第三世界的左翼知识分子共同创造的,陈映真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成员,也作出了自己的独立和独特的贡献。陈映真正是这样的坚持鲁迅式的彻底批判立场的后来者之一。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蓬勃兴起,固然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理论宣传召唤的结果,也自有其酝酿发酵的现实土壤,其中灾荒与饥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民国时期自然灾害频发,许多左翼作家的人生轨迹都与自然灾害相交织。左翼作家对自然灾害的书写形式多样,散文、诗歌、小说、戏剧无所不包,反映了广阔的社会内容,体现了左翼文学关怀社会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左翼文学与自然灾害紧密相连,一方面强化了左翼文学与乡土中国的联结,形成了一种灾难书写的现代性叙事模式,发挥了强大的社会批判功能,唤醒了农民的觉醒与反抗,加速了中国左翼革命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自然灾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左翼文学的多维发展,使得左翼文学囿于乡土中国的经验描述而忽视了自身的现代品质与艺术韵味。  相似文献   

4.
“新女性”想象是左翼政治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社会改造工程的一部分,并伴随左翼意识形态的历史性调整而发生变化。与左翼革命的兴衰起伏一样,左翼电影也塑造了一个“与时俱进”的“新女性”谱系:从反压抑的职业“新女性”到“非性化”的工农“新女性”,再从“反潮流”的革命“新女性”到失落的底层“新女性”,其女性想象在完成一个历史循环之后,又回到起点。左翼电影的“新女性”镜像是游荡于后革命中国的历史幽灵,构成了批判商品意识形态主导下的女性形象生产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5.
西方左翼发展至今已有 2 0 0多年的历史 ,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 ,西方先后出现过六种左翼形式 ,除第一左翼以外 ,其他左翼均与马克思主义发生或多或少的关系 ,但总的说来 ,除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承者和付诸实践者之外 ,其他各个左翼派别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各不相同的。苏东剧变以后 ,西方共产党放弃原先被视为是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的东西 ,因而出现“社会民主党化”的倾向 ;与此同时 ,西方各个左翼在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上出现求同存异的倾向 ,从而出现“大左翼”联合。  相似文献   

6.
中国左翼戏剧的倡导者、成员多留学日本,他们自然而然地受到日本左翼文艺运动的影响。尤其是30年代留日的进步学生曾在日本积极开展左翼戏剧活动,并与日本著名左翼戏剧家秋田雨雀等人有过密切往来。这些活动对他们后来的创作、表演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结合当时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背景,梳理秋田雨雀与中国留日进步青年的交往。  相似文献   

7.
1928年以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中国文坛逐渐盛行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左翼文学界强调“文艺宣传论”,基本上实现了对左翼文学本质的界定,同时也促进了文学的意识形态泛化。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左翼电影兴起是中国共产党改造现实与弘扬革命的一次重大文化实践,它实现了本土电影形态从泛道德化的“复古”到直面社会历史语境的“介入”。以成立“党的电影小组”为发端的一系列组织领导和“有片必评、互鸣互纠”的思想指导,使中国左翼电影意识形态话语的生成和建构,完全有别于以往电影创作与研究中那种个人式的单纯、自为的文化思想活动,并最终发挥了电影在中国共产党整体文化事业中的重要功能。这不仅使得左翼电影本身的创作和批评在当时影响甚巨,还深刻影响了中国电影后续的表现形式与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9.
上海时期我党的中央出版组织机构尚不健全,在中共一大至二大时期,中共中央的出版领导机构职权直接由中央执行委员会或中央局代为行使,其具体事务性工作由分管宣传工作的业务机构负责处理。中共三大以后成立的中央教育宣传委员会是我党历史上最早的中央出版组织机构。中央机关报编辑委员会是中央设立的第一个党报领导机构。中共中央出版部是我党历史上出版组织机构职能与设置最为健全的机构,也是一个真正完整意义的中央出版组织机构。  相似文献   

10.
阳翰笙于1927年底,由组织派遣,参加创造社。根据党的指示,对于认识鲁迅、团结鲁迅、尊敬鲁迅、结束(?)革命文学”论争,建立统一的左翼文艺组织,他做了大量的、细致的工作。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不久,他便担任党团书记。从1932年下半年起,改任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文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的"文艺大众化"运动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文艺大众化"思潮的高潮之一,作为文艺的一个重要门类的戏剧也从理论、创作、演出等各个方面实践着"文艺大众化"思潮。在充分肯定左翼戏剧"大众化"取得的成就的前提下,我们应当看到左翼戏剧在"文艺大众化实践"时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并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大众化是中国左翼戏剧运动中所提出的最重要,讨论也最广泛的理论问题。它在戏剧与大众关系的向度上,有着独特的精神动力、主体诉求和现实归趋,并在其极端化倡导和原创性实践中显露出先锋姿态。  相似文献   

13.
左翼文学有两个传统:上海传统和延安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延安传统最终确立了自己的文化霸权,并形成了以阶级斗争为想象基础的无产阶级美学范式。“后文革时代”,中国重返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左翼文学陷于沉寂。不过,中国的市场意识形态在催生了一个世俗化社会之后,也带来了反向的文化实践,新左翼文学的兴起就是这种反向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新左翼文学继承的是上海传统,延安传统被搁置于文化视野之外。左翼文学的再次“兴起”折射出当下中国激烈的阶级矛盾和文化斗争,同时也是前期社会主义的政治想象在后革命中国的历史性复兴,呈现了一个被“大国崛起”时代有意忽视的“另类”现代性叙事。  相似文献   

14.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文化革命深入”的重要标志。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对作家的思想建设、文艺与革命的关系、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远大目标等问题作了精辟论述,表现了鲁迅对于先进文艺前进方向的构想。《意见》不仅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在今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建设中仍将发挥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自去年秋天以来,俄罗斯政坛上风云变幻,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令世人瞩目。首先是俄罗斯政府顶住西方压力,再度对车臣出兵,并取得节节胜利;进入12月后,俄罗斯国家杜马(议会下院)进行选举,被称作“新政权党”的“团结”联盟出乎意料地赢得第二大党团地位;最富戏剧色彩的莫过于12月31日,莫斯科时间中午12点,一向被人视作爱权如命的叶利钦突然宣布辞职,由总理普京出任代总统;进入新年后,国家杜马的第一次会议上又爆冷门,杜马第一大党团、最强大的反对派俄罗斯共产党在选举杜马领导机构中,与普京主要依靠的力量“团结”联盟…  相似文献   

16.
左翼戏剧虽然带有严重的程式化痕迹,其二元对立模式也为人所诟病,但是从戏剧人类学的角度考量,左翼戏剧更像是一种民众祭祀形式:在左翼戏剧内部隐藏的献祭图式,一方面建构了左翼戏剧的本体,消解左翼戏剧的悲剧性;另一方面又迎合大众政治宗教化的心理,使得艺术成就不高的左翼戏剧能够从戏剧场域走向公众视域,成为大众狂欢行为。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探讨了周作人对以鲁迅为代表的20世纪30三代“左翼”文学的批判。周作人以他自己的“言志”的文学、“性灵文学”、“自我表现”理论为尺度,对“左翼”文展开了尖锐激烈的批评。他把当时宣传革命思想、反映革命要求的文学视为“载道文学”。尤其对“左翼”文学所表现的阶级功利主义给予抨击.强调文学的诚与达。尽管周作人对“左翼”的立场和态度.从总体上讲是偏激的,但就文学本身的发展来说.也是有其合理性因素的。  相似文献   

18.
方维保教授新著《红色意义的生成——20世纪中国左翼文学研究》,最近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十个部分,25万字。首先,对左翼文学中若干关键词如“左翼”“革命”“左翼文学”等进行了知识性考察和厘定;其次,考察了中国现代左翼文学发生的历史和文化契机,认为左翼文学的发生始于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19.
“左翼文学本身也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是没法用一个人、一种倾向、一种理论对它做出一个确定无疑的界定的文学。”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是由多种成分和力量汇合而成的文学运动,从“革命文学”的倡导到“两个口号”的论争,始终激荡着内在的差异与张力。因此,我们不论是对左翼文学做出一种批判还是对左翼文学做出一种肯定,都必须在差异当中来思考左翼文学,而不应该笼统地用固定的观念去综合。  相似文献   

20.
1930年代的中国左翼文学运动是由带着自己的独特经验和思想接近马克思主义的鲁迅与在马克思主义的组织、思想和文学观念中成长的党员知识分子共同展开的.从二者之间的联合与矛盾看左联时期鲁迅的思想文化形态,则可概括为:阶级理论视野和文化启蒙立场并行,“真的知识阶级”和无产阶级大众二元平等,“个人的无治主义”和左翼阵营意识的消长共存.与左联党团领导人的新旧对立、非此即彼的典型思维相比,鲁迅的思想呈地质层般的“多层累”形态,是一种非政治实践的批判性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