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孟淑敏 《山东教育》2004,(19):104-105
在上美术课时,学生问我:“老师,比着课本上画行吗?”我反问:“为什么非要比着课本上画?”小家伙们也反问我:“为什么不能比着课本上画?”我说:“课本上的画是让我们来欣赏、来学习的,是画家自己的东西,已经表达过了,我们再比着画,就是临摹,而不是创作了。”学生自言自语道:“噢!我明白了,可是,我就是愿意比着画。”  相似文献   

2.
如何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沈泓,黄元有一则关于幼儿画苹果的故事:“东洋小鬼子”画苹果,老师高擎苹果一只;诸小儿围坐四周观摩欣赏,便去作画;唯有我们的“小龙人”画苹果,老师先在黑板上画一个“标准”苹果,再详细规定画法,然后,幼儿们悉按老师指点,依样画葫...  相似文献   

3.
小启     
记得有一次,我指着走廊上两排雪白的瓷砖墙壁对孩子们说:“请小朋友们一起想想这上面可画些什么?”“老师,我们来画《小蝌蚪找妈妈》吧!”没想到孩子们居然一起这样回答。原来,他们刚听过这一故事。我马上表示同意:“好啊,我们用画把‘小蝌蚪是哪儿来的’‘又是怎么变成小青蛙的’画出来”。  相似文献   

4.
找出“隐蔽条件”(即“中间问题”)是解答复合应用题的关键。在帮助学生寻求“隐蔽条件”方面,我们采取了以下训练方法:(一)画出线段图,让学生看出“隐蔽条件”例如我们在教学:校园里有21棵桃树,24棵杏树,梨树的棵数比桃树和杏树的棵数的总数多10棵,校园里有多少棵梨树?时,引导学生将题里的数量关系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同学们经过观察,发现桃树和杏树的总棵数没有直接告诉我们,那么它就是“隐蔽条件。”(二)画出思路图,让学生看出“隐蔽条件”例如我们在教学:菜店运来60筐菜,里面有45筐是黄瓜,其余的是茄子。黄瓜比茄子…  相似文献   

5.
师:(出示课文插图:小鸟在“我”的肩头睡熟了)看到这一幅画面,相信我们都会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在这幅画中我们看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6.
白纸和黑点     
有这么一则故事:一位婚后不久的女子,每次回到娘家总爱在父母面前诉说丈夫的不是,历数他的缺点。父亲听了不以为然,他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画了一个黑点,然后问女儿:“你看上面有什么?”女儿不假思索地说:“黑点。”父亲再问,女儿仍然说:“只有黑点啊。”父亲说道:“难道除了黑点,你就看不到这是一张白纸吗?”女儿听了恍然大悟,她明白了父亲话里的含义。从此之后,她再也不向父母数落自己丈夫的缺点,两口子的感情也比以前好多了。这个故事,对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无启示。其实,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被画上“黑点”…  相似文献   

7.
《树叶画》是九义教材第三册的一篇说话训练。上此课时正值初秋时节,教学中我们依据“玩玩———做做———说说———夸夸”的思路设计本堂说话课。课前准备:老师组织学生到校园附近拾落叶,一边认识各种树叶的名称和形状。一、赏画揭题1.一上课老师说:“小朋友,老师收到了一份秋姑娘送来的礼物,大家想看看吗?”(出示六幅树叶画请学生欣赏)老师问:“这些画漂亮吗?你发现这些画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这些画都是用树叶拼成的)2.老师小结:“原来用各种各样的树叶也可以拼贴成画。我们给这样的画取一个什么名字呢?”(树叶…  相似文献   

8.
张惠妹在雪碧电视广告中激情高歌:“给我感觉——”雪碧的感觉当然是“晶晶亮,透清凉”。好的作文也应该给人们感觉,让作文有声有色,“香气扑鼻”,形象生动。给我视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多姿多彩的物质世界:风花雪月、高山流水、飞禽走兽、车水马龙、红男绿女。我们的作文没有理由不表现它们,因为只要我们睁开眼睛,映入眼帘的就是有形象、有色彩的画面。古人讲究“诗中有画”,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到一幅立体的画!其实“文”中也有画,不信,你瞧瞧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的雪天捕…  相似文献   

9.
1948年2月19日,我们部队打下鞍山。老百姓慰问我们一些毛巾和自做的布鞋,也有点钱。党小组长发话说:“哎!党员同志请注意,发了钱,要主动交党费。”我把发的钱,全拿去交党费。党小组长愣住了:“小高,你是党员吗?”“是呀!”我理直气壮:“我都参军快两个月了,怎么会不是党员呢?”指导员走来告诉我:“小高,你是入伍不是入党,不能收你的党费。”接着,他很郑重地问我:“小高,你想入党吗?”我赶紧回答:“我是跟共产党干革命的,我怎么不想入党?”指导员说:“你先给党组织写份入党申请书,中午给我。”我着急地对他说:“指导员,我不识字呀,不会写。”“没关系,你怎么想,就怎么写。”没办法,我就用各种图代字画出一份入党申请书(见上图),内容很简单,只有8个字:“我从心眼里要入党”。这8个字我只能歪歪扭扭写个“我”字,其他字全是画出来的。“从”字,我画条毛毛虫;“心”字,我画颗人心;“眼”字,我画只眼睛;“里”字,我画个梨子;“要”字,我写个别字“咬”;“入”字,我画条鱼;“党”字,我画棵树,上面画个钟,用敲钟“当当”响的声音之意,来代替“党”字。  相似文献   

10.
【案例描述】一、唱“手”画“手”。引发兴趣 小朋友,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歌:《我有一双万能的手》,伸出你的双手,大声地对自己说:“我有一双万能的手!”  相似文献   

11.
我渴望成为名师,所以,我用我的心去成长,我用我的心去享受课堂。回头去望,有遗憾,有喜悦,有汗水的飞扬!让学生把话说完:学会倾听那是发生在1991年的事,我试教《神笔马良》。课近尾声,我问学生:“要是你也有这样一枝神笔,你会画什么?”孩子们思索片刻,便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我要画许多漂亮的衣服,送给灾区的人民。”“我要画很多面包,送给吃不饱饭的穷孩子。”“我要画许许多多棵大树,让我们的家园更美丽,让空气更清新。”“我要画很多双明亮的眼睛,送给天下所有的盲人。”我很兴奋,因为孩子的回答一个比一个精彩…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社会,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重视。关注儿童早期发展中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加以及时引导,是幼儿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重点谈谈如何帮助幼儿学会克服困难、正确面对失败。   1.多肯定、鼓励幼儿。有一次,我让我们班小朋友自由画画,紫君 (化名 )小朋友是个懒惰、不爱动脑筋的女孩,她没动笔就说:“老师,我不会,老师 ,我不行,您能不能帮我 ?”这时我对她说:“你先试试拿起笔画一画,你一定行的,老师站在旁边看着你。”她看看我,然后拿起笔轻轻地画了一横,又说:“我真的不行。”我马上说:“你看你画了一…  相似文献   

13.
学校美术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价值观的转变,它应当指导并落实于具体的美术课教学中,真正使每一个学生的美术素质和整体素质都得到全面的提高。其中,尤其要注重对素质教育的核心──创造力的培养。 有这样一个例子:幼儿园的教师教孩子们画想象画。其中一位女生交上一张白纸。老师问:“你怎么没画 ?”“我画了。”老师又问:“你画的是什么 ?”她说:“我画的是牛在吃草呀 !”“那草在哪 ?牛又在哪 ?”女孩回答说:“草原很大很大,这张纸上画不下,而牛吃完草走掉了,所以……”可见,这个女孩尽…  相似文献   

14.
刘爱萍 《山东教育》2005,(23):74-74
嘉嘉认真地画着向日葵,在收笔的时候,不小心把起点的线头丢在了画好的圆盘里,破坏了葵面的完美。“唉,这可怎么办呢?”嘉嘉着急地说。我知道嘉嘉画画非常认真,出现这样的失误她肯定会重画一次。果然她将纸翻了过去。“嘉嘉,为什么不接着画了?”嘉嘉显得很不开心,小声地告诉我:“我想重画一个。”我拿过她手中的画看了看,“别着急,我们想想还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有什么好办法?  相似文献   

15.
试析“结构”在中国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张峻德(内蒙古师大美术系)“结构”在中国画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结构”我们应对它有更加广义的理解与认识,它应包括:结构造型、结构的夸张与变形、笔墨结构等诸多方面。对于“结构”规律的进一步认识、理解与掌握是...  相似文献   

16.
前言:通常,人们评价一幅画的标准是“像”与“不像”,尤其是小朋友学画画,进步的标准之一,就是越画越像。然而,西方艺术发展到今天,却带给人们极大的迷茫:那些被称作大师的人,他们的画是越画越不“像”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怎么去“看”这些画?为什么画得“不像”却可以成为传世名作?重要的是:我们怎样学会把握一些最基本的元素去诠释这些画?“越画越不像”印证了一部绘画发展的历史:从摹写自然的“像”到表达内在的“真”。  相似文献   

17.
风景创作﹃三境﹄谈■曾扬华“诗有三境”,古人王昌龄在《诗格》一书中提出:“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是郭熙在《林泉高致》中的佳句。因此我认为画亦有三境。诗中的物境与风景创作有密切的联系,常言道:“万物静观皆自得”“以...  相似文献   

18.
新知感悟     
《黄永玉大画水浒》黄永玉著作家出版社出版定价:38.00元此书堪称“读图时代”的经典,作者“边写边笑,席地而卧”,把一部经典颠覆、解构、夸张、变形,打开书,你看到的不是“梁山好汉”,而是你周围形色人等,有朋友有邻居,有小商有小贩,也许还有你讨厌和憎恶的人。书中每幅画旁都有“题跋”和“永玉自白”,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个率性乐观的老头的人生状态。读过此书你也一定会被他78岁的快乐所打动。永玉自白:一个人是不是知识分子,这不是扮出来的,要看他的成色,他的分量,加上一套又一套完整的解数。永玉自白:我画荷花,不…  相似文献   

19.
[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师: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我们班蓝天同学画的一幅画(实物投影仪展示画面,学生观察)。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出画面内容。生:画面上有一条马路,旁边有很多花草树木。生:我还能说得再细一些、再具体一些———画面上有一条弯曲的马路,路旁有很多行道树。师:说得太好了。你们喜欢这些行道树吗?全班:喜欢。师:同学们,你们是喜欢蓝天同学画得好呢,还是喜欢行道树本身?(学生笑,有人说“都喜欢”。)好,那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台湾女作家张晓风为我们描绘的行道树(师板书课题),看看我们所…  相似文献   

20.
一、从摒弃课堂“像不像”的评价语言突破。平常我们总会听到学生这么评价自己的画:“老师,我画得像不像?”“我的画画得真像!”“跟老师的差不多了!”老师往往也会用栩栩如生来形容画的水平。其实,这对于小学生来讲是完全不合理的。“像不像”,那它肯定有个可依据的样板来评判,而这个样板就是老师课堂中所带来的示范画。这种标准之下的学生,永远只会依葫芦画瓢。在学生的潜意识中,学生已丢了自己的个性,学生自己不敢再有打破常规的做法。如果我们事先已把“创造”扼杀在摇篮里,哪里还能有“创造”呢?更何况艺术的创造并不能简单地与现实划等号。允许蓝色的太阳、方形的太阳出现,才能打破千篇一律的常规举动。况且,小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我们应该用一种更准、更符合他们实际的语言、表情、动作来评价他们的绘画或手工等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