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芒来 《内蒙古教育》2014,(11):80-80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之一,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在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随着近几年,大量匈奴青铜、金银器的考古发掘,匈奴艺术受到国内外学者高度关注。匈奴青铜艺术在草原文化中一枝独秀。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春秋时期以后为其大量盛行时期。匈奴青铜、金银器以动物风格装饰特征著称,用其独特的造型、怪异的纹饰诠释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2.
蒙古族生活习俗起源于我国北方原始游牧生产生活方式及宗教信仰。宗教信仰与科学文化水平低下有关 ,起源于图腾。宗教信仰带有政教合一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社会动荡、战争频发、分裂割据的时期,游牧于北方的氐、羌、匈奴、羯和鲜卑等少数民族,纷纷南下内迁进入中原。伴随而来的是,民族的疆域界限逐渐消亡和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转变,也就为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文化与中原汉族的农耕文化间的交流、互动和融合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4.
匈奴(含其先人)在北方气候变迁的严酷自然条件下,成功选择游牧生产方式,是人类延续和发展生产力的又一次重大胜利。匈奴人通过使用和传播“鄂尔多斯式”青铜器;通过创就骑术并使其发挥能动性社会效应;尤其是通过成功采用“行国”统御的管理方式来组建草原社会,直面中原王朝等独到的历史行为,表现出了匈奴人在北方游牧经济社会形成中的奠基作用。深入理析该作用,对探讨匈奴之后的北方各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具有溯源析理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匈奴在与塞内的不断交往过程中,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其经济生活、政治制度以及生活习俗等方面都逐渐发生了变化。汉王朝充分利用文化上的优势,通过羁縻之策、“约为兄弟”、和亲,以及每年的大量赠遗等对匈奴进行文化浸润,分化和汉化匈奴,实现“用夏变夷”的目标。在受到汉文化熏染的过程之中,一些贵族阶层率先接受儒家思想,认同汉文化,使匈奴社会越来越受到汉文化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历史上,大凡地区冲突与动荡,究其原因,皆可推衍至民族关系之恶化。 秦汉时期,北方战乱频繁。生活在蒙古高原上的游牧部族——匈奴屡屡南侵,令中原统治者极为不安。为了大国天朝的威仪.刘邦及其子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征战攻伐,还是无法阻挡匈奴的铁蹄。于是,只好接受他们提出的“和亲”要求。 为什么一个泱泱大国竟如此屈辱地接受这些北方蛮夷的无理要求呢?显然,这是迫于无奈。早在秦代,匈奴就己逐步强大起来。当时,若是站在万里长城的高处向西北一望,一定可以看到,在广袤的蒙古高原之旷野,到处都是“褐巾而裘”的匈奴帐幕…  相似文献   

7.
秦汉时期,匈奴形成了完整有序的宗教与信仰体系:以信"天"为核心的自然崇拜体系,相信灵魂不灭与祖先崇拜,迷信鬼神、偶像崇拜并崇尚勇武,习惯盟誓,日常生活和军事生活中多行使巫术,巫履行宗教行为外兼及医之职能。该体系对匈奴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意义,有利于其统治者维护统治,增强本族凝聚力,是匈奴游牧政权的精神支柱和匈奴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地区,自古以来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地。早在商周时期,生活在鄂尔多斯和山西、陕西北部的游牧部落有土方、鬼方和狁等。春秋至战国时,林胡及楼烦移至鄂尔多斯地区。而在战国时代出现的北方民族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匈奴,最初也是把鄂尔多斯地区及阴山一带当作活动的主要区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鄂尔多斯地区设置郡县,开始了最早的垦殖。东汉后期,北匈奴及乌桓、鲜卑、西羌等游牧民族先后进入鄂尔多斯地区游牧。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等一些北  相似文献   

9.
秦汉时期,中原统治者评价游牧民族时,常常用“贪而好利”、“人面兽心”、“不属为人”等充满歧视和贬低的字眼加以丑化,把他们与“人道”、“人文”相割裂。而与游牧民族密切接触的北方边疆地区的下层人民,却“闻匈奴中乐”,千方百计想进入游牧地区生活。实际上,与中原农耕文化相比,对游牧文化不能简单地用野蛮和落后来概括。无论从物质生产层面,还是制度和精神层面,游牧文化都充满了人文精神,表现出尊重生命、关怀人生的内涵,这正是中原汉人“亡走北出”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0.
哈萨克族以游牧生活为主,具有独特的草原文化特色。文章从哈萨克族文学、宗教、习俗等视角分析哈萨克族服饰谚语中蕴含的草原游牧文化特色及其传统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新疆玛纳斯县清水河乡是哈萨克民族乡,团庄村是其中汉族、哈萨克族混居之所。这里定居的哈萨克族和汉族在生产生活方式上互为影响,但各自又保留着不同的习俗。团庄村哈萨克族记忆着自己祖先有关部落、符号、印记等,也巧妙地把游牧和农耕两种经济方式和文化样式融为一体,反映了新时期游牧生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论匈奴在游牧文明发展史上的先驱者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匈奴政权的建立和其统治范围的扩大,使北方草原各游牧部落、部族获得了在相当大范围里相互交往的必要条件,随之而来的就是各游牧部落、部族之间经济、化空前规模的交流。在这种经济、化的交流中,游牧明得到了互相交融,迅速发展。匈奴则成为了这种游牧明的当然代表和重要先驱之一。  相似文献   

13.
研究呼伦贝尔旅游纪念品创新设计,更好地了解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生活形态、民族信仰、马背文化、游牧文化、宗教文化等民族文化,进行旅游纪念品的市场研究,发现市场上旅游纪念品的问题和设计不足,以民族为背景提出呼伦贝尔旅游纪念的创新设计概念,充分挖掘呼伦贝尔旅游纪念品的造型元素、色彩元素、民族符号元素等文化要素,使民族精神充分融入到民族旅游纪念品的创新设计研究之中。  相似文献   

14.
柔然族名试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柔然是我国北方历史上继匈奴、鲜卑之后出现的第三个大的民族集团,曾经在四世纪末至六世纪中期的约一个半世纪之间,在广袤的蒙古草原上,建立过一个势力强大的游牧帝国。公元402年,其首领社(艹侖)自称可汗,成为北方民族君主称可汗之始。这个民族在东西方的历史上都有过相当的影响,虽然在程度上不如其前的匈奴和鲜卑、其后的突厥和蒙古等那么巨大。因此,这一族名的来源和涵义,也与匈奴、鲜卑、突厥、蒙古等这些名称一样,受  相似文献   

15.
匈奴文化与中原文化价值观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原文化是建立在农耕经济基础上,注重整体及人伦和谐,以伦理道德为价值尺度的道德价值观;匈奴文化则是建立在游牧经济基础上,注重个体,讲究实用,以现实利益为价值取向的功利价值观。本文从长幼人伦、婚姻家庭、义利关系等内在机制方面比较匈奴文化与中原文化价值观之不同,揭示其形成的不同社会、经济、历史根源,探究其各自的精华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自秦汉以降,深受中原汉民族文化的历史影响,在由"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向农耕放牧相结合的农牧定居生活转变的过程中,充分吸收汉民族的优秀文化,在选官选举等制度建设上接收汉族职官选任与考核的相关内容,同时结合北方各民族政权建设的具体特点和历史与社会的习俗传承,对中国古代科举文化在北方各地的推广与施行均作出了程度不等的贡献,这对于北方各游牧民族的汉化进程与各民族的融合无疑起了极大的助推作用。这一进程从魏晋时期便已开始,尤其经历了辽、金、元、清四个少数民族政治统治时期,使中国科举文化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与社会的文化发展中,具有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并由此对北方诸民族社会民俗文化与民俗心理的流变,在社会文化层面给予了深刻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7.
匈奴拜天地日月,祭祀祖先,敬畏鬼神,为多种崇拜。匈奴有巫师,行军作战,必先占卜吉凶,并作巫术,驱邪避恶,加害仇敌。匈奴神化王权,宣称单于为天神之子,匈奴宗教虽较原始,却已成为匈奴游牧帝国专制王权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8.
在古代亚欧历史上,匈奴曾以野蛮、凶残、可怕的文化破坏者的面目载入中西史册,其形象至今在许多西方学者的笔下没有变化。汤普生(Thompson)谓匈奴为“一群乱吼乱叫的半裸体的野人集团。”俾斯克(T.Peisker)说匈奴“游牧民族的任务是不时蹂躏远离其国境的各个国家,杀人放火,劫掠奴隶和财富”。“它毁坏文明起源的东方各国,使之变成野蛮之区,它把大半个欧洲搞瘫痪了。”全盘否定匈奴是错误的片面观点。其影响在我国也没有完全消除,人们论匈奴多讲其杀掠破坏,少有及其贡献。其实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上去观察,不难看到,匈奴的历史作用实具有两重性。它破坏农业文化,在游牧文化的创  相似文献   

19.
公元48年,匈奴发生分裂,分为南匈奴和北匈奴两部。此后在各方势力的影响下,南匈奴南迁附汉,北匈奴向西迁徙,最远迁到欧洲,给欧洲的民族大迁徙以及其它方面带来很大的影响。北匈奴迁徙的第一站就是中亚。本文要探讨的是为何迁到中亚的北匈奴没能象大月氏从游牧转为农耕过上定居的生活,而是继续往欧洲方向迁徙。  相似文献   

20.
匈奴是战国后期才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头曼自称单于,标志着匈奴国家机构的产生。氏族血缘组织与初期国家行政、军事组织“三位一体”紧密结合的宗法统治,贯穿于匈奴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匈奴奴隶制国家政权实际上是匈奴单于及其姻亲和近亲共同建立与维护的游牧军事政权。匈奴社会实质上是游牧宗法奴隶制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