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人口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实现人口城镇化的主要内容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市民化.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及转移机制出发,利用效用函数对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决策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措施,即增强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实现多渠道多层次转移;优化政策制度,保障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转变和稳定人力资本的流向;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提升转移劳动力素质与信息渠道建设.  相似文献   

2.
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农发展的实质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主要包括非农化职业转换、城市化地域转移以及市民化角色转变三个相互关联、依次递进的层次。在这个过程当中,职业教育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如何在巨大的人口和就业压力下继续工业化进程,并通过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解决的历史性课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大企业与小企业的关系;加快城市化进程,拓展就业空间;加快农业和农村自身的发展;加快制度创新,打破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障碍.  相似文献   

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根本解决"三农"问题,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城镇化发展。近几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保护进城务工农民合法权益,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情况,第一部分先介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积极影响,第三部分分析了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根据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收人差距的必要条件.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认为,从西欧和美国经验看来,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标志.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将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6.
吴捷 《成人教育》2005,(9):27-29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大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从劳动者自身素质抓起,使大批农村劳动力人口能适应社会发展进程的要求,成功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韩冰 《邢台学院学报》2014,(1):28-29,33
在分析邢台市乡村旅游发展优势的基础上,从两个方面即乡村旅游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强大吸纳能力和乡村旅游能够促使旅游业和农业同步发展论证了开展乡村旅游是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有效途径,最后提出了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根本途径武汉大学社会经济与管理研究所辜胜阻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成功转移,这是关系到中国现代化成败的关键,涉及到城乡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展农业有三条道路:一是用价格保护来发展农业;二是继续推进分散的乡村工业化让农民在兼业中获取...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及农村劳动力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农村人口会逐步向城市转移,并最终实现城市化,这是一条基本规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的转移采取了一种独特的形式,即农民工形式。  相似文献   

10.
乡域城镇化是通过发展乡村经济的途径,将现有乡镇内的经济发达的空间聚落建设成为城镇,并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将农村的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的非农人口的城镇化模式。此模式具有现实根据,对中国社会现代化具有特殊价值。乡域城镇化的成功取决于合理而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建设持续发展且能给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安居乐业的新型城镇。只要通过人力值域约束路径将农村农业人口转移成乡域城镇的非农人口、通过乡域城镇立体层序建设路径建设持续发展且能给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安居乐业的新型城镇,就能有效地实现乡域城镇化。  相似文献   

11.
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任务,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如何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突破传统体制的束缚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成为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在转移过程中,人口的素质和技能将成为顺利转移的关键因素。而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一国或地区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当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经验是:以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为主要动力,农业现代化为基础条件,政府的政策和法律制度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举措,适合国情的转移模式是农村劳动力成功转移的关键.为此,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提出了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选择适合国情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大力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加快相关政策制度的改革调整,加强教育培训以增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能力,通过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必须循序渐进,以促进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最严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村劳动力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大量剩余劳动力在农村的滞留,不仅给农村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造成了严重的人力资源浪费,成为困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以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和现实为依据,分析在现阶段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大意义,可以提出通过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原则和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4.
宗鑫  张伟 《许昌学院学报》2011,30(4):118-120
通过对主要经济指标的回归分析可知,农村非国有企业转移或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对农村经济总收入影响显著,农村非国有企业从业人员的增加对企业总产值的影响显著。可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不仅会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对于农村非国有企业本身而言,也有益于其成长和发展。因此,须充分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大力发展农村非国有企业。  相似文献   

15.
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中部地区农村成人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解决中部地区"三农"问题、推动"中部崛起"的一大关键.本文通过考察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背景与现状、总结中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经验、分析中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问题、提出中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对策,对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这一课题进行了系统探讨.  相似文献   

1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合理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关系到我国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着受教育水平较低、转移就业缺乏稳定性和有序性等困境。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技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有效转移的重要渠道。要顺利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训。因此,提出以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对策,实现职业教育和劳动转移的双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三农"问题的出现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追求工业化和实现城市化过程中所必有的一个暂时过渡性的现象。能否将农业剩余劳动力及时且有效地转出,提高城市化率,这不仅关系一个国家能否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一个国家或民族未来的富强与贫弱。为此,就目前我国"三农"问题的演变、成因进行陈述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赞皇县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必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以特色农业为支柱,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最大限度延伸工农业生产的链条,努力推行清洁生产方式,实现绿色生产,以乡镇为发展增长核,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建立以嶂石岩为中心的旅游经济开发圈,提高人口素质,构建可持续管理模式,促使社会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实质上也是一种“失业”。我们要破除“离土不离乡”等旧观念,适应经济结构变动的要求,使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继续大力发展乡镇企匕,广泛在农村建立小城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逐步改革户籍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