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难题举例 很 多 家 长 感 慨 :现 在 的 孩 子 越来 越 难 教 ! 他 们 接 触 的 新 知 识 太多 了 ,有 时 跟 他 们 对 话 ,竟 然 有 些力 不 从 心 。学 校 里 正 在 教《 愚 公 移山 》这 篇 古 文 ,女 儿 把 课 文 背 得 很熟 。一 天 ,妈 妈 给 女 儿 布 置 了 几 道数 学 课 外 练 习 题 , 有 几 道 题 女 儿做 不 出 来 ,想 放 弃 ,妈 妈 说 :“《 愚公 移 山 》并 不 是 背 背 就 完 事 了 ,你得 学 习 愚 公 不 怕 吃 苦 的 精 神 。”女儿 立 即 反 驳 :“《 愚 公 移 山 》 也 就是 应 付 考 试 ,背 背 而 已 ,因 为 愚 公移 山 …  相似文献   

2.
汉字形体的表义功能为诠释词义提供了方便而可靠的依据。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人利用字形来解释字义。《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左传·宣公十五年》:“故文反正为乏。”《韩非子·五蠹》:“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谓之‘公’。”这些都是人们所熟悉的。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  相似文献   

3.
《说文》九上:“文,错画也,象交文。”意思是:文是交错的笔画。象花纹交互。甲骨金文的“文”字,象一个人的上身画有花纹。《说文》十四下:“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乳是人和鸟生子。所以字形是“子”字在表示屋子义的“宀”字下。“子”还兼表读音。“文”是一个象形字,不可分割。“字”是个会意兼形声的字。可分析出“子”、“宀”二字 汉文字起源于图画,是由交错的笔画构成的,所以可以叫“文”。汉朝以前,就是这样称呼文字的。《左传·宣公十五年》:“夫文,止戈为武。”《左传·昭公元年》:“于文,皿虫为盅。”直到秦《琅邪刻石》“书同文字”才提到“字”。“文”“字”原本实质相同而名称不同。  相似文献   

4.
夷《说文》:“平也,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狄《说文》:“赤狄,本犬种,狄之为言淫辟也,从犬,亦省声。” 蠻 《说文》:“南蠻,蛇种,从虫(?)声。”羌《说文》:“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对以上说解,文字、训诂研究者多认为许慎怀有极严重的民族歧视心理,释义不  相似文献   

5.
“分”和“份”是常用字,使用频率较高。很长时间以来,像“本分、身分、辈分、成分、分量、分内、分外、水分、过分”等词是用“分”还是“份”,这些同音同义写法不同而又并存并用的异形词,时常困扰着我们的语言生活,令人莫衷一是,不知所措。一、“分”和“份”的分工“分”和“份”是两个不同的字,有明确的规范。“分”最初写作“八”,《说文》对“八”的解释是“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用“八”来象征分别,可谓形神兼备。“八”后来借用为数词,一借不还,古人才在“分”下加个“刀”,另造一“分”字。“分”为会意字,从八从刀,以刀而使分(…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中,编选了魏学咿的《核舟记》一文。课本对“其船背稍夷”一句中“船背”的注解是:“船的顶部较平。”《教师教学用书》也提供了隋树森先生的分析:“背”字在这里应当解作“上面”。动物的背向上,所以上面也叫“背”。“船背”的“背”同“驴背”、“鹤背”、“鹏背”的“背”意思一样。唐朝诗人白居易有两句诗:“夜雨滴船背,风浪打船头。”  相似文献   

7.
象,《说文》:“象,长鼻牙。南越大兽,三年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像,《说文》:“像,象电。从人,从象,象亦声。”相,《说文》:“相,省视也。从目。从木。”“象”与“像”读音相同,都读为 xiàng,“相”有两个读音——xiāng和 xiàng。因  相似文献   

8.
释“加”     
“加”是个会意字。《说文》:“加,语相增加也,从力从口。”“加”从“口”从“力”,表明是从口中强加于人的意思。既是从口强加,当然是言过其实、凭空构架的不实之词了。例如:①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例①“加”可训为“强加”,例②“加”可释为“欺骗”,均反映出“加”从“口”之义,是它的本义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周易》“艮”卦卦辞为 :“艮其背 ,不获其身 ,行其庭 ,不见其人 ,无咎。”《彖传》、《说卦传》、《杂卦传》皆曰 :“艮 ,止也”。王弼注“艮其背”为“目注视之义。艮亦为还视之义 ,引申为注视之义。本卦艮字皆当训顾 ,其训止者 ,当谓目有所止耳。获疑借为护 ,同声系 ,古通用 ,艮其背不获其身 ,犹云顾其背不护其身 ,顾其小才忘大者 ,身之将亡 ,背何能有 ,故曰艮其背不获其身 ,行其庭不见其人”。以上诸说 ,释“艮”为“止” ,无义理可寻。高亨在比较“艮”的《说文》篆书和甲骨文、金文形体以后 ,认为“艮”即“见”字的反书 ,当从 ,然而…  相似文献   

10.
《说文》“女部:“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乎声。《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 许慎的意思是:姓,是用来表明人们出生的缘由、地点或人们的德性的。古代的神圣的始祖母,被上天感应,生下后代,这后代因此被称为天子。“姓”字,是一个会意兼形声的字。《左传·隐公八年》有“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的话。 “因生以赐姓”,前人异说较多。  相似文献   

11.
“贼”“盗”二字,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说文·戈部》:“贼,败也。从戈,则声。”徐锴说:“败犹害也。”《说文·次(涎)部》:“盗,私利物也。从次皿。次,欲也。次皿为盗。”古代文献证明,许慎的说解是正确的。例如: 《左传》文公十八年:“(周公)作《誓命》曰:“毁则为贼,窃贿为盗。”杜注:“毁则,坏法也。贿,财也。”  相似文献   

12.
<正> 邵则遂同志《用训诂方法辨析同义词一文》,其所以能提出“‘会’字是‘人的相合’”的观点,是基于这样一种结论,即:引《说文》“会,合也,从△曾省,曾,益也”引《说文》“△,三合也,从人一,象三合之形”,然后将“△”所表示的“从人一”,代入到“会”所表示的“从△曾省”去,于是这就有了“会”是表“人的相合”的结论。很明显,这种用“代入”释“会”,看来也在“用训诂”,引《说文》,其实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3.
形训     
用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来解释字义。如:“武”字的字形是从“止”从“戈”(本来写作“(?)”),只有停止干戈才够得上称为“武”,即所谓“止戈为武”的说法。《韩非子·五蠢》说,苍颉造字的时候,把“厶”字(即“私”字)写作环绕着自己的样子,表示为自己打算。“公”字是“厶”字上面加“八”,“八”等于说“背”,“背私”就是跟私相反,所以是“公”.“蛊”(毒  相似文献   

14.
《捕蛇者说》一文结尾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中“人风”一词,课本注释为:“‘人风’即‘民风’,唐时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多以人代民。”该注后半之避讳说纯系蛇足.兹辨证于下. 首先“临文不讳”乃避讳之通例.从《春秋》开始便是如此.如鲁庄公名同,而书“同盟”,鲁襄公名午,而书“陈侯午卒”;鲁僖公名申,而书“戊申”;鲁定公名宋,而书“宋人”.  相似文献   

15.
商《说文》:“商,从外知内也。”《广雅.释诂(一)》:“商,度也。”《广韵》、《集韵》亦曾将“商”释为“度”。这说明“商”字可以训揣测、臆度。  相似文献   

16.
“休戚”是一对反义词.“休”是“吉庆、欢乐、福禄”.“戚”是“悲伤、忧愁、祸患”。“休戚相关”指喜忧、福祸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语出《国语·周语下》:“晋国有忧,未尝不戚,有庆.未尝不怡。……为晋休戚,不背本也。”是说晋厉公当权的时候.他怕王族公子争权作乱.  相似文献   

17.
“北”的本义是相违背。《说文&#183;北部》:“北,乖也,从二人相背。”乖,违反,背离。古代称打败仗时和敌相背的方向逃走为“败北”或“北”.“北”引申指打败仗。“北”在甲骨文时代已普遍借用来表示方向。于是.又造一个“背”字,分担“北”的本义。“北”“背”成为古今字。“北”的本义在古老的成语中还可看到。  相似文献   

18.
不少的古代汉语著作涉及到古音通假时,都举“倍”字为例,认为“倍”字的“违背”、“违反”、“背叛”等义,是“背”字的假借。请看: 《荀子·天论》:“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章诗同《荀子简注》:“倍,通‘背’,违背。”甄尚灵《汉字假借义试探》说:“《荀子·天论》一文,全文不到两千字,假借就有二十多处。如:‘倍(背)道而妄行,则(按:漏一“天”字)不能使之吉。’……这些通假是今天大家都承认的。”接着下文重提“‘倍’通‘背’”。贾谊《治安策》:“下无倍畔之心。”张世禄《古代汉  相似文献   

19.
说“确”     
确字,《说文》云:“馨石也,从石角声”。馨者坚也,是确字的本义为坚石。引申为凡坚、实之称。“确”字的俗体作“確”,徐铉《说文》注、《复古编》、《六书正讹》皆称“确”俗作“確”。《说文》无“確”字,盖确、確为古今字。坚义之“确”,经籍大多以俗体“確”字代之,如《易·文言》:“確乎其不可拔”,注:“確,坚也”。《庄子·应帝王》!“確乎能其事者而已矣”,成玄英疏:“確,实也”。《文选·刘孝标辨命论》:“確乎纯乎,一作而不易”,注引司马云:“確乎,  相似文献   

20.
哭笑在古代和现代都应该是常用字,奇怪的是,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中都没有“哭”与“笑”。许慎《说文解字》9353个篆字中,没有“笑”,但是有“哭”的小篆,并且还是部首。《说文》的解释是:“哭(本为小篆),哀声也。从(?)(xuan),狱省声。”《说文》的“从”是形旁,表义的;“声”是声旁,表音的。省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