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籍中“孰与”连用是常见的。大多数语法书都把它视为一个整体,或称之为习惯格式,或称之为固定结构,大都忽略了对它作语法分析。有的语法教科书甚至想仅用一个“何如”,加以训释。这样处理似乎简单明了,但往往掩盖了“孰与”同形异构的实质,混同了“孰与”不同结构的语义,妨碍了对文意的理解,从而削弱了指导阅读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说“孰与“     
1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人教社《教学参考书》译这句话为 :“诸位看廉将军和秦王谁(更)厉害?”课本注“孰与秦王”为 :“比秦王哪一个(厉害)。孰 ,谁 ,哪一个。孰与 ,何如 ,比……怎么样”。注释的前一部分和译文一样 ,是对的 ;后一部分说“孰与 ,何如 ,比……怎么样” ,就似是而非了。这样注释给读者一个错觉 ,似乎句中的“孰与”既可当“何如”讲 ,又可当“比……怎么样”讲。当作“比……怎么样”在句中讲得通 ,当作“何如”在句中就讲不通了。一些工具书 ,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注“孰与”为“与……比 ,哪一个……”、“哪里…  相似文献   

3.
在上古汉语,"孰与"作为凝固形式,经常用于对不同人或事物表示比较和选择的疑问句和反问句里起关联作用。为了探本溯源,本文确证,在上古汉语,"与"本可用如"如";"孰"有时也可用如"何";"孰与"也正好用如"何如"(含"何若"),甚至不妨给它们划上等号。"孰与"的这种用法和意义,乃是原本上述"与"和"孰"的用法和意义的。不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对"孰与"的具体确切意义则应作具体分析,灵活把握。  相似文献   

4.
“孰与”是古代汉语中一个比较特殊的词语,本文试谈自己的一些肤浅看法。为叙述方便,同时按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本文对“孰与”的论述,试从两方面来谈:首先,我们必须弄清“孰与”在古代汉语中究竟表示什么意思,乃或它有几个意思,这也是古人“训诂”之目的所在;同时我们还要弄清它在句子中的作用、用法。其次,我们再深入一层,从语法结构来进行分析、探讨,以找出它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孰与”和“孰若”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两个语言单位,其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但它们到底是什么词,至今还不十分清楚。一、从《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起《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三个句子: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②吾孰与徐公美?③吾与徐公孰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古代散文选》注解说:[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谁美?孰、谁。这样的意思文言里可以说“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也可以说“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相似文献   

6.
一古书上“孰与”二字连用,表示询问,有两种基本句式。甲式:吾孰与徐公美?(战国策·齐策) 乙式:子孰与起:(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救赵孰与勿救?(战国策·齐策一)甲式可用“A+孰·与B·x”来表示,乙式  相似文献   

7.
张薇 《文教资料》2013,(10):34-36
"孰与"结构反映的是古汉语中典型的同形异构现象。根据"孰""与"两字结合关系的紧密程度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结合较为松散的结构,这一类根据语义的不同又可分为四类。另一种是凝固性较强的"孰与"结构,表示选择和比较。这一类"孰与"结构经历了从松散到凝固的发展过程,语义上也经历了从"选择问"到"反问"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一、问提的提出传统的看法认为,同世界上大多数语言一样,汉语的句子从结构上可以分为“单句”、“复句”,这似乎已成定论。但是,只要我们读一下《马氏文通》以来的语法著作,我们就会发现,虽然这些语法学家绝大多数都承认汉语应分“单句”、“复句”,但他们对“复句”的定义,单、复句的界限、“复句”的再分类等问题的看法都是很不一致的。可以说有关“复句”的理论,从一产生就是各执一说的,并且充满了不能解决的矛盾。这就使我们发生了疑问:“单句”“复句”有无本质的区别?汉语是否有必要分单、复句?也就是说,我们对汉语“复句”的存在提出了怀疑,这些问题的探讨,在今天看来,不仅“有理论的意义,也有实践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载林海权同志《“……孰与……”的两种基本句式试析》一文。此文比较全面的列举了由“孰与”组成的几种基本句式,以及稍有变异的句式,对古汉语的学习和研究很有裨益。文章的基本内容是:“探讨‘孰与’连用在不同句式中的词性以及它们在句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解决‘……孰与……’两种基本句式的句法分析问题””笔者以为对这个基本内容的解说尚可商讨,特申述管见就教。上式两种基本句式,即下引的甲式和乙式,用以联系对比的是丙式。下面是林文对三种句式的句法结构和词性的分析结论:  相似文献   

10.
研究以“当代汉语小说语料库”和“汉语复句语料库”为语料来源,对汉语中三个同音词——“各各”、“各个”和“个个”进行了定量考察,并借助搜集的语料比较了三个词语的异同,总结了其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让步复句是一类语义关系较为复杂的复句,本文主要以让步标记“虽使”的历时演变情况为切入点,分析让步复句关联标记的形成和发展乃至消亡,认为语言结构的重新分析是“虽使”这一类词语得以成为让步标记的主要原因,同时也讨论和分析了让步复句分句间的语义关系、让步标记搭配模式以及现代汉语中“虽使”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2.
汉语复句研究在“十五”至今的七年时间里有了很大的进展,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果,具体表现在复句理论研究、复句分类研究、复句关联标记研究、复句句式的语义一语用研究、复句的信息处理研究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古汉语语法学界三十年来的孰与结构研究,取得了三个方面的成绩。(1)孰与结构的类型研究。此前,马建忠发现它有介宾结构、越位前移的小主语孰+介词与两种结构类型;三十年来,人们又发现它还有主谓结构、本位小主语孰+介词与两种类型。(2)孰与结构的源流研究。这里的孰与结构专指马建忠的第二种。这方面的成果之一是丰富了吕叔湘先生的孰与来自……与……孰……说的内涵。比如,林海权探讨了二式的转化步骤,郭锡良、李玲璞说孰与固定后作用相当于一个谓词,方文一探讨了孰与句的结构要素和结构模式。成果之二是……与……孰……向孰与句演变的时代定位研究。其中,康绳法先生的意见是:……与……孰……句出现于春秋早期;孰与句在战国中期出现时,……与……孰……句还占压倒优势;到战国晚期和秦朝,孰与句已占压倒优势;在西汉口语中,孰与句几乎完全取代了……与……孰……句的地位。(3)孰与结构的功能研究。这里的孰与结构也指马建忠的第二种。清儒王引之认为它表比较,三十年来的研究表明,它还能表选择。  相似文献   

14.
1、不少古汉语著作说主谓结构间的“之”字的作用是取消主谓结构的独立性,让其作复句中的分句或单句中的某一成分。其实,这种带“之”字的主谓结构独立成句的也有。例如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吕氏春秋·去私) 廖序东先生的《文言语法分析》(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对此已经论及。但是,对能取消主谓结构独立性的“之”字(以下简称甲类)和不能取消主谓结构独立性的“之”字(以下简称乙类)的辨识问题,到目前为止似无人论述。本文拟探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美男子邹忌与徐公比美,分别向妻、妾、客询问:“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其中“孰”或前或后,句中词序不一,有“颠倒”现象。这涉及到文言文中两种基本句式的常识,搞清楚其规律,对理解文意大有益处。词序,又叫语序,是指词语在组成句子时的先后次序。词序的严格规定性,是汉语有别于其他民族语言的重要特点。一般说来,汉语的一个词在句中充当某种句子成分,其位置是固定的。比如主语一般要放在谓语的前面,宾语要在动词的后面,定语、状语要放在被修饰的中心词语前面等等。这种次序不能随便…  相似文献   

16.
汉语复句的发句之间存在着互相并列又互相依存之“逻辑的”和“语义的”两种关系。“逻辑语义”才是划发汉语复句类型的原则依据。  相似文献   

17.
古诗文中常见疑问代词"孰"和介词、 动词或连词"与"连用。 "孰"和介词"与"连用表示跟谁的意 思。如: 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 从子而归耳。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孰与处于此,跟谁待在这里? 且夫僻界西戎,险阻四塞,修其防 御,孰与处乎土中。 (班固《东都赋》) --孰与处乎土中,跟谁处在中心地区? 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 音者,谁怜长叹人。 (王实甫《西厢记》  相似文献   

18.
双音节词"孰与"是由"……与……孰……"结构派生而来.当"孰"由于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前置的类推作用位移到"与"的前面时,表示比较维度的X就随之产生了位移,并在语境或语言习惯的影响下最终消失."与"并列连词的性质逐渐消失而演化成一个介词成分,"孰"的指代性逐渐减弱,在句中和"与"的关系一步步密切,最终两者结合成只表示比较的双音节词"孰与".在这个过程中,说话人的移情焦点起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包孕句,在汉语和日语最初都是作为一种复句来加以研究的.后来,汉语研究中取消了“包孕句”,将其归入单句;日语现在大多仍将其作为复句的下位类别来看待.日语包孕句的研究现状大致相当于汉语包孕句研究过程中的“讨论”阶段.其研究忽略了结构形式的不同层面,应将彼此不作句子成分作为复句确立的重要标准.日语包孕句也应归入单句.  相似文献   

20.
“紧缩”新解──简论紧缩句的性质及范围宋仲鑫一什么是紧缩句汉语句法学中所说的“紧缩句”,由来已久,众说纷坛,学术界迄今尚无定论。谈到紧缩句的性质,有说是单句,有说是紧缩复句,有说既有单句又有复句……。①其中以向若先生著的《紧缩句》一书论述最详,影响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