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郭沫若史剧艺术探索,在抗战时期走向成熟。这种成熟在史剧语言特性的探索及实践上表现得十分突出。在抗战史剧中,出于对史剧语言时代性的考虑,郭沫若提出了"古今共通语"理论并加以实践;出于史剧的舞台表演考虑,他提出了史剧语言口语化、音乐性要求并加以实践;出于史剧文学性要求,他注重史剧语言的情绪性特征并加以实践。  相似文献   

2.
一提到郭沫若的历史剧《卓文君》,我们不由得会想起卓文君的女仆红萧。这就如同一提到王实甫的《西厢记》,我们便会立即想到崔莺莺的女仆红娘一样。如果说,红娘是中国古典戏剧中一个婢女的艺术典型,那么,红箫便是中国现代戏剧中一个生动的婢女形象.研究一下这两个艺术典型的性格特征,及其历史意义,探索一下这两个艺术典型在创作上的内在联系,对我们进一步了解郭沫若的史剧创作观念和创作经验,正确继承祖国文学遗产,自觉运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创作原则,搞好史剧创作,是不无神益的.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劳动人民一直处…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中国现代历史剧作家郭沫若的史剧观做了综合的分析与评价 ,指出了他诗、史结合的创作方法对中国现代戏剧的理论贡献 ,揭示了其“失事求似”的史剧理念的合理性 ,但对其在艺术实践中的偏颇和失度 ,予以客观分析和批评 ,勾勒了他由唯美主义的艺术观念向阐释学批评转变的思想轨迹。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中国现代历史剧作家郭沫若的史剧观做了综合的分析与评价,指出了他诗、史结合的创作方法对中国现代戏剧的理论贡献,揭示了其“失事求似”的史剧理念的合理性,但对其在艺术实践中的偏颇和失度,予以客观分析和批评,勾勒了他由唯美主义的艺术观念向阐释学批评转变的思想轨迹。  相似文献   

5.
中国早期话剧移植前后,整个东方戏剧舞台对这种西方的艺术形式都进行了引进,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话剧移植虽然以西方戏剧为旨归,但却是通过日本这个中介来完成的,具有间接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是个深受外国戏剧浸染的中国现代史剧作家。郭氏自称早期的浪漫主义史剧创作主要是受歌德的影响,但由于他对歌德的借鉴是基于对歌德的一种误读,实际上更接近于“席勒式”的纯主观的浪漫主义。40年代以后,郭氏的史剧理论与实践发生了向莎士比亚式的客观性的转变,可是由于当时的历史语境和主流话语的导控,其表现手法又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莎士比亚。纵观郭氏后期的史剧创作,唯有《孔雀胆》是从精神实质上接近于莎士比亚的作品。本文试图从郭沫若的史剧观念与创作的衍变入手,论述歌德和莎士比亚对郭沫若的史剧理论与实践的不同影响,从中探寻中国现代剧作家接受反应的一些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7.
早期话剧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中国戏剧舞台上出现的一种“新剧”,又叫“文明戏”。对其是否移植艺术,20世纪90年代之前多有分歧,现在已基本趋于认同,早期话剧是与中国传统戏曲不同性质的西方戏剧形式在中国的移植。本文试图对各家的研究作一综述,对早期话剧的移植属性给予确认。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的史剧理论是随着他的史剧创作而逐渐积累起来的。他的史剧创作从二十年代初开始,一直延续到解放后,其间经过了长达三十多华的时间跨度。在这三十多年间,郭沫若的政洽思想、哲学思想、文艺思想和历史观等都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作为他自己史剧创作经验总结的史剧理论,也随之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渐趋成熟的过程。郭沫若的史剧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二十年代),中期(四十年代),后期(解放后)。相应的,他的史剧理论也可以分为这三个阶段。当然,在郭沫若史剧理论发展的各个阶段中,有  相似文献   

9.
《初中生》2008,(11)
在郭沫若所有的历史剧中,《屈原》所享有的声誉最高,成就最大。如果说他的诗集《女神》是中国新诗史上的第一座丰碑,那么,《屈原》便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史剧创作的扛鼎之作。窥探作家的创作意图、观察作家的艺术构思,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戏剧的意义所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郭沫若又是如何创作《屈原》这出戏剧的。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的史剧理论受了西方文化“科(学)艺(术)区别”的决定性影响,冲破了“文(艺)史(学)不分”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强调作家处理历史题材时的虚构与想象自由.但他的“失事求似”理论却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比兴思维出神入化般的运用,这无疑对遭受西方理论冲击、面临“失语”困境的当今中国文艺理论界具有启示意义.当前历史文艺创作之乱象乃至批评话语的混乱,与历史共识的缺失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文明的历史,历史上有无数光彩照人的人物,可歌可泣的壮举,治国富民的经验,为今天的史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何以艺术形象去再现历史的真实?怎样使无产阶级的史剧文学繁荣起来?郭沫若以大无畏的精神在史剧创作和理论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并成为中国现代史剧文学的巨匠.本文拟结合郭沫若的创作实践,对其史剧观作初步探讨.郭沫若的史剧理论,大体上围绕着史剧、历史、现实三者关系这个问题展开论述的,这也可以说是史剧理论与创作的中心问题,我们探讨他的史剧观也就从这里开始.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文学从一诞生起,就定位在历史与现实的坐标上,因而它必然地包孕着多重基因。“扬弃是否定,并且同时又是保存”①,由于中国新文学对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进行了辩证地吐纳,因而它既带着跟传统文化难以割断的纵向承传性,又带有对外来文化横向的裂变性。在中国五四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相互整合,成为了中国的现代文学。史剧作为现代文学的一个子系统,无例外地打上了这种二重性的烙印。它除了表现为移植的话剧形式与中国传统戏剧形式的奇妙融合外,更为突出地体现在:为要表现本民族历史上的生活和人物,它在深层内涵中必然蕴含着创作主体的本民族的文化意识、精神品格、特有心理等因素;而史剧又是创作主体的心灵对中国现实的折射,因此,也就会同时流露出作者的现代意识来。在史剧这块土地上,郭沫若是最早的拓荒者,也是后来的丰收者,因而他的中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表现主义文艺思潮对于郭沫若的思想转变和文学创作发生影响的角度,来论证表现主义文艺思潮对于郭沫若由浪漫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产生的催化作用。这种催化作用本文认为主要在于表现主义文艺思潮自身独特的艺术和社会职能观在当时纷繁的西方文艺思潮中对郭沫若文艺思想的转变产生的刺激效果,这为郭沫若早期较为矛盾的文艺观实现清晰化以及最终走向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我们所以将郭沫若的屈原研究与他历史剧中的屈原形象放在一起研究,重点仍在史剧而不在历史。我们以这样提出问题,是因为历史与历史剧的关系、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问题,长期争论不休。而争论的重要原因是争论双方的角度不同。作为史学家多重视历史史实而忽视史剧的艺术特点;作为史剧家只侧重考虑艺术特点而有时侯忽略了必要的史实。郭沫若既是卓越的史学家,又是杰出的史剧家,他最有资格将二者结合起来。因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说:“史剧家是发展历史的精神。”这句很平常的话却有着丰富、深刻的内涵。它是郭沫若创作历史剧的一个总原则。它是郭沫若创作历史剧的态度、动机的表白,说明他高度重视历史剧的社会作用和剧作家的使命感、责任感。它规定或制约着史剧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方法。这一史剧创作的总原则贯穿于郭沫若史剧创作的全过程,是郭沫若史剧创作的深切体验和创作经验的高度概括,并获得重大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郭沫若的这一概括也是我们学习、理解、研究郭沫若史剧的一把钥匙,对我们今天的史剧创作仍有着借鉴和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们所以将郭沫若的屈原研究与他历史剧中的屈原形象放在一起研究,重点仍在史剧而不在历史.我们以这样提出问题,是因为历史与历史剧的关系、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问题,长期争论不休.而争论的重要原因是争论双方的角度不同.作为史学家多重视历史史实而忽视史剧的艺术特点;作为史剧家只侧重考虑艺术特点而有时候忽略了必要的史实. 郭沫若既是卓越的史学家,又是杰出的史剧家,他最有资格将二者结合起来.因此,以《屈原》为对象,探讨一下郭沫若是如何站在史学家的立场研究屈原,又如何站在史剧家的立场创造屈原艺术形象,这里面有些什么宝贵经验可供吸取,以利于社会主义史剧的发展,就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7.
传统京剧与现代音乐的相互融合发展是当代戏剧艺术发展的必然,它避免了传统京剧创作中过于单一化、程式化的弱点,使现代京剧音乐对传统艺术手法有了继承和创新,在保持“京味”不变的基础上积极吸取了莛他兄弟剧种、民族民间传统音乐和当代的民族音乐、流行音乐及西方音乐等,给京剧带来了新的活力;因而出现了样板戏、京剧交响乐、京歌等一些新的艺术形式,它们不断丰富着当代戏剧艺术的宝库,使当代戏剧艺术的殿堂构建日渐宏大瑰丽、气象万千。  相似文献   

18.
面对世界艺术,中国当代油画肖像艺术在发展变革中必须拥有自己独立的"话语权".而艺术审美形态的发展变革必然会与地域、时代文化艺术表现和追求相对应.在学习和继承西方油画肖像艺术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融会中国优秀的本土文化使之具有当代中国人文精神是中国油画肖像艺术语言现阶段需要探索的问题.而辩证的运用"写实"与"表现"两种不同的语言形式所产生"表现性写实"语言是置身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当代油画肖像艺术在继承与创新的过程中,探索出的具有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个性化绘画语言表现形式.在当代中国油画肖像艺术的探索发展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开拓性.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为史剧创作了开辟了一条新路。他的史剧创作理论是与其史剧创作实践相伴而生的。他的史剧创作理论的特征有:1.借古鉴今,反映反封建的主题;2.把握历史可能性,追求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3.升华人物性格,深化史剧主题。  相似文献   

20.
田本相、杨景辉同志在新著《郭沫若史剧论》中提出:《历史·史剧·现实》是郭沫若“史剧理论的精华。这是一篇纲要式的文章,其他的文章可以作为它的补充、演绎和说明。如果把他的史剧理论加以概括,我们以为可以用他说过的‘失事求似’来命名。‘失事求似’反映出他的史剧理论的精神实质,体现着他的史剧理论的特点。”我同意在评价这个论点时必须找到它在郭沫若整个史剧理论中的位置,却不同意把它作为他的史剧理论的概括、精神实质的体现,也并不认为“失事求似”就是衡量历史剧成败得失的准绳。按照我的理解,“失事求似”在郭沫若剧论中只是一个仿造的词语,还不能说是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