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号称世界"大熔炉"的美国有着不同的肤色、发色和"眼色"。在美国最遭人白眼的,莫过于黑人。美国黑人在美国长达近500年的生存历史就是一部血迹斑斑的屈辱史,同时也是他们争取自身解放和权利平等而斗争的历史。尤其这一年来,美国黑人血案频发。引发了全美一轮又一轮的抗议种族歧视的浪潮。美国黑人期待着《我有一个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成长小说角度研究了美国黑人剧作家奥古斯特?威尔逊的最负盛誉的戏剧—?篱笆?。作者认为主人公特洛伊的成长综合包括了勇士精神的建立和家庭责任的承担两次重大觉醒以及逃避现实压力、从婚外情中求解脱的觉醒后的幻灭。受历史环境和社会约束的影响,特洛伊追求高贵的男子气概的梦想没有圆满实现,体现出"反成长"的特点。最后,本文借用文化理论探讨威尔逊如何在非洲裔美国人的宏大历史背景下融主人公的个人探索与集体觉醒、文化传承于一体并开拓美国成长小说新领域。  相似文献   

3.
佐拉·尼尔·赫斯顿是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先驱,其小说《他们眼望上苍》被誉为黑人女性文学的经典之作,表现了黑人妇女寻找自我、争取解放的精神追求。美国黑人女作家、妇女主义的创立者艾丽丝·沃克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在小说《紫颜色》中进一步探讨这一主题。两位作家在小说中运用了与大自然、日常用品和服饰相关的象征意象,这些象征意象充分说明了两部作品间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4.
D .H .劳伦斯的小说中充满了象征。在《儿子与情人》中 ,贯穿整部小说的意象是“花”。“花”暗示了小说中重要的 3个女主人公 ,暗示小说中事态的发展。对花的解读 ,即是对主人公的解读 ,对小说的解读。  相似文献   

5.
薇拉·凯瑟(Willa Cather,1873~1947)是美国20世纪初著名小说家之一。在凯瑟的小说世界里,凯瑟采用了双重视角,小说里的主人公都拥有两个自我:"不朽的灵魂和注定消亡的躯体,艺术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教授的房子》激化了主人公外在自我和内在自我之间的矛盾,强烈地表现出了两个自我之间的矛盾性和不可调和性,准确地描述了一个有灵魂、有思想、有追求的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的心灵之旅。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被称为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也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的杰作之一,《红字》被视为美国第一部象征主义小说,这两部作品都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借助文学意象来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某种情感和观念。本文以象征为出发点,对这两部小说做了一个系统的平行比较研究,从主人公所佩戴的饰物,主要角色的名字和红色的象征意义的相似与不同之处进行了综合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7.
杰克·凯鲁亚克是美国"垮掉的一代"文说的代表人物,《在路上》是他的第二部作品。这部作品一经出版,无论是从小说描写的敏感度上,还是从对小说主题的探究上,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这部堪称是美国垮掉派小说的《圣经》的文学作品是对美国精神的伟大诠释。以小说中主人公萨尔·帕拉迪斯和迪恩的美国精神展现为切入点,反观美国无论是上层阶级还是普通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精神困惑和人生探索。  相似文献   

8.
元小说又被称作"小说的小说",即作家以小说的形式反思小说创作并同时进行小说的革新.纳博科夫的反传统小说<洛丽塔>表面上是讲述一个荒诞、畸形的爱情故事,实际上内涵了深厚的文学、文化底蕴,成为一本关于小说的小说,具有典型后现代元小说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讲述了主人公黑人小女孩佩科拉悲惨的命运以及白人文化霸权下众多黑人迷失身份走向毁灭的故事。故事的悲剧由一个黑人小女孩追求蓝眼睛而引发。本文从该作品的内涵进行研究,从"蓝眼睛"的象征意义入手来揭示作品的主题意蕴——黑人只有在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的影响下才能在白人社会中获得生存。  相似文献   

10.
《爱玛》是简·奥斯丁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作品,作者对世态人情进行了不少描写,当时的英国社会是一个等级差异明显却又经历着巨大变迁的社会。这是一个以财产来界定一个人的社会和经济地位的社会,作者在描写小说人物时突出了婚姻制度和生活环境对女主人公们的婚姻观念及命运的影响,揭示了当时英国妇女的地位和命运。  相似文献   

11.
美国非裔女作家安·佩特里的小说具有明显的嗅觉叙事特征。归类其小说中的嗅觉表征,诠释各式"气味"隐喻,探讨嗅觉的政治、审美与人性内涵,将有助于理解佩特里对于美国黑人民族出路问题、女性身体审美准则以及人性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2.
《珍珠》是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一部具有寓言意义的小说,该短片寓言小说发表于1947年,其作品内涵丰富,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加以解读。斯坦贝克作为美国20世纪著名的自然主义作家,同时也是一位超越时代的生态文学家,在他的众多部作品中都以社会底层人物为主人公,并且创造了"斯坦贝克式的英雄"形象,其小说造诣很高,将写实风格和幻想风格紧密地结合起来,对美国西部文学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且每部小说中都蕴藏着生态文学思想,就寓言小说《珍珠》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对现代人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试图从生态主义的角度去解读斯坦贝克的《珍珠》,从而促使人们深刻的思考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葡萄园》是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托马斯?品钦的第四部作品,是他在确立了后现代文学大师地位后的进一步探索和实验。作品以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为背景,生动地刻画了后工业时代人们混乱、空虚、失衡的精神生态状态。小说里展现的是一个失去了确定意义的世界,人们成了无家可归的"游魂",开始对生存状态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4.
《上海女孩》是新一代美国华裔女作家邝丽莎的力作,小说以主人公秦珍珠的口吻讲述了一对姐妹如何经历曲折最终在美国洛杉矶生活的故事.本文主要将福柯的空间理论和身份理论相结合,分析叙述者在空间的位移下对身份和文化认同的变化过程.在权利与规训的融合下,通过构建"异托邦",叙述者逐渐消除身份焦虑,重新获得了家园意识.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美国作家凯瑟琳.安.波特之作《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为例,从主题人物刻画、环境烘托、写作手法以及创作视角等方面分析了欧美成长小说之不同。主题上,欧洲经典成长小说以乐观的态度和完美结局来表达成长主题,美国成长小说充满悲剧色彩;人物刻画上,欧洲经典成长小说主人公都是在向社会"妥协"中达到同化的,美国成长小说非常注重"自我"的表现和人生目标的实现;写作手法上,美国成长小说更加多样化;创作视角上,由经典成长小说的全知视角向多视角的转换也是其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6.
身份认同是美国黑人文学中不可回避的一个主题。在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中,描述了美国黑人在探索身份认同道路上所做出的努力。文章主要针对托尼.莫里森小说中黑人的身份认同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吴趼人通过对小说主人公棣华心理活动细致入微的描写,向读者详尽展现了她坠入情天恨海的情感变化的全过程.《恨海》中心理描写开始较大规模地介入叙事,拓展了小说的叙事空间,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以前无人涉及的世界.吴趼人在同时代小说家中较早认识并推动心理描写地位的上升,不仅使20世纪初的中国文学获得一股强劲的推动力,而且也为丰富中国文学中的现代人性开辟一大源泉.《恨海》开启了中国近代小说叙事模式转变的先声.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运用福柯的监狱理论对威廉福克纳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进行解读,探讨小说中美国现代社会监狱式的权力运行机制。小说中父权机制下的美国南方是一个监狱式的社会(carceral society),它主要通过"规训权力"(disciplinary power)的行使来维持。规训权力主要是通过周密的监视系统来保证实施的,这种监视机制正是规训权力网络系统的核心机制。小说中无所不在的父权主义监视目光时时盯着社会各个阶层,告诫白人贵族不要忘记自己的贵族身份,不要僭越父权礼教,也提醒普通民众不要忘记自己身份的卑微,不要挑战权威。从小说中还能看到,这种威严的监视机制具有隐蔽性,它不是通过直接鞭笞人的肉体,而是通过教育、宗教和各种媒体生产着"真理",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使他们心甘情愿地接受父权机制的观念。但是规训权力并非无所不能的,监狱式社会本身不可能消除一切的反抗,主人公艾米丽就在监视功能失效的情况下,采用了个人的暴力行为来反抗父权社会。  相似文献   

19.
对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进行了深刻的阐释,认为小说首次使用黑人小女孩做故事的主角,关注黑人小女孩在种族歧视下的“忧伤”和迷失,是美国黑人题材小说的一个新突破.从种族歧视下的亲情错位、文化殖民中的爱情之殇、“双重意识”下爱的变异几个方面对小说进行了解构,分析了种族歧视的内在化所导致的爱的缺失和变...  相似文献   

20.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出版于1952年。它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了海明威世界文学大师的地位。小说主人公圣地亚哥也由此成为世界文学史中的经典人物,不同于海明威以往作品中的典型硬汉的形象,圣地亚哥较之性格也更加丰满,本文将从分析其性格为出发点,探析圣地亚哥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