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汉沿“×之谓”式和“×之谓×”式,是不同的句法结构,前者是“宾+之+动”,后者是“主+之+动-宾”。确定主语或宾语,庖区分句法、语义、语用不同平面,不能认为凡施事就一定是主语,凡受事就一定是宾语。两式的“之”字,均为指示代词,起复指作用,作被复指词语的同位语;被复指的词语是宾语,“之”就是宾语;被复指的词语足主语,“之”就是主语;以前所说“之”是宾语前置标志的说法应当修正。  相似文献   

2.
虚词"之"有多种用法,在常见句型"A之谓B"式中的词性和用法多有争议。文章以为,当A为指示代词"此"时,"之"为调整音节、舒缓语气的无义结构助词;当A为非指示代词时,"之"为指代前文A内容,并起复指强调作用的指示代词。  相似文献   

3.
先秦汉语句式“A,B之谓也”和“B之谓A”,构素、句模相同而部分词序有异,存在着变换关系。楚永安说:“A,B之谓也”是“B之谓∥的变式。本文的结论刚好相反:“A,B之谓也”句式是源,“B之谓A”句式是流。因为“A,B之谓也”中的“之”、“谓”不仅完全没有凝固,而且处在不同的逻辑层次,“B之谓A”中的“之谓”则已趋凝固;在先秦典籍中,“A,B之谓也”的用例早出,“B之谓A”的用例晚出。文章还附带讨论了以下三个问题:楚永安对“A,B之谓也”和“B之谓A”源流关系研究的贡献、“A,B之谓也”能够演变出“B之谓A”的原因、古汉语中与“A,B之谓也一B之谓A”相类似的演变格式。  相似文献   

4.
英语的动词不定式结构常在句中作主语;与之相比,汉语的动词结构主语更为常见,无论在古代汉语还是在现代汉语中都是如此。请看古代汉语一例:(1)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2)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3)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大学·曾传》)。此小段可分三句,都是动词结构作主语;动词主语又可粗分为“动宾”式和“非动宾”式两种,如“见贤”、命也。“见不善”、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等都是动宾式主语;“举”、“退”等为非动宾式主语;“命也”、“过也”、“是谓拂人之性”都是各句的谓语;第三句中的“是”字,为复指代词,复指该句中含并列关系的动宾式主语。“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此段的白话译文为:  相似文献   

5.
针对《庄子·逍遥游》“野马”、“尘埃”为一物还是两物的争论,以王叔岷《庄子校释》“野马”、“尘埃”是一物为参照,指出其古籍注解之方法存在的问题;又运用语言学之语法相关理论,考察了《庄子·内篇》时代判断句“A也,B也,C也”的主语和谓语分布情况,得出A、B为主语,C为谓语的结论,进而证实“野马”、“尘埃”当为两物.  相似文献   

6.
古汉语中的“谓·之·名”结构是常见的双宾语结构类型之一。该结构用做谓语时,常用于双项NP句,结构中的“之”具有回指、强调和使句子简化凝练的语用价值。文献中“谓·之·名”结构的出现早于“谓·之·为(曰)名”结构,因而它不可能是“谓·之·为(曰)名”的省略变式,所以也不是兼语结构。  相似文献   

7.
《庄子·齐物论》中“道隐于小成”在各校注本中有不同释义 ,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曰“小成”指小有成就之人 ,如成玄英云 :“小成者 ,谓仁义五德小道而有所成得者 ,谓之小成也。”另一派则释“小成”为“偏见”、“一孔之见” ,如宋人林希逸《庄子斋口义校注》云 :“小成 ,小见也 ,一偏之见也。因人之偏见而后此 ,道晦而不明。”又王先谦《集解》云 :“小成 ,谓各执所成以为道 ,不知道之大也。宣云 :‘偏见之人 ,乃致道隐。’”此两种释义似各有合理之处 ,但经查证 ,余以为“小成”之真意当还为“仁义五德小道而有所成得者”…  相似文献   

8.
请看看含有“家”的几个例子吧押1郾Therearethreepeo鄄pleinmyfamily.我家有三口人。2郾Thisismynewhouse.这是我的新房子。3郾MyhomeisinJiangxi.我家在江西。从以上三句含“家”的句子我们可以看出:“fami鄄ly”指“家庭”,强调的是一种社会结构或家庭成员。应当指出的是当强调社会结构时,family作主语时,谓语用单数形式;当强调家庭成员时,family作主语时,谓语用复数形式。如:Myfamilyisabigone.我家是个大家庭。Hisfamilyareallteachers.他家全是老师。“house”指的是“家,住房”,强调的是建筑物。如:Hisnewhous…  相似文献   

9.
一般认为,古汉语的“为之名”式是动宾结构,或谓“为(动)·之(间宾)·名(直宾)”式,或谓“为(动)·之(其,定)·名(宾)”式。但是,“为之名”式也有可能是状谓结构,即“为(介)·之(介宾)·名(动宾或动)”式。“为之名”式是否可能是状谓结构,这要取决于以下两点:一,“为之”是不是介词结构。二,名词连接在介词结构(状语)之后能不能用作或兼作动词。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讨论的“得”字句是这样两种:A:朱安清窘得满脸通红。(《工程师的一段恋爱史》下称A式)B:秋风吹得棒子叶飒飒地响。(《东方》第160页下称B式)这两种“得”字句词的序列相同,为了便于说明,本文用以下序列式加以表示:名1──动1──得──名2──动2长期以来,在AB二式的句型问题上存在着分歧。争论的焦点是:这两种句子的名2是不是同一性质的句法结构成分,这两种句子是不是属于同一句型,应该归入什么句型。有人认为A式是主谓词组作补语的句子,B式是“主──谓(动)──得──宾──补(宾语补语)”式句子;①有人认为…  相似文献   

11.
《北京的金山上》有句歌词是“我们迈步在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唱起来很动听,但什么是“康庄大道”则知者甚少。其实,“康庄”一词还须从古代道路之制说起。古代道路之制中,“康”指五达,“庄”指六达。《尔雅》、《释名》对此都有所载,而且内容相同。《尔雅·释宫》云:“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歧旁,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七达谓之剧骖,八达谓之崇期,九达谓之逵。”  相似文献   

12.
当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时,要用主动语态;而当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时,则要用被动语态。对于被动语态这一语法点,许多同学觉得难以把握,下面我们将攻其“要害”来“降服”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由于缺少形态变化,存在大量的同形异构现象,现代汉语构式“该XX”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基于构式的认知语法分析,可将“该XX”结构分为A、B两式。从句法形式看,同形异构的A、B两式在添加状语、所带宾语、能否充当定状语等方面有明显差异;从语义看,A式常常为实指或泛指,而B式则为遍指或定指;从语用表达功能看,A式体现了委婉语气和礼貌性,而B式则体现了强硬语气和要求性。构件“X”的多样性、语言经济性原则和构式压制促成了“该XX”同形异构现象的形成。厘清“该XX”A、B两式的差异及成因,对言语交际和汉语教学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许慎《说文解字·叙》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段玉裁注曰:“依类象形,谓指事、象形二者也。指事亦所以象形也。文者,错画也。交错其画而物象在是。……形声相益,谓形声、会意二者。有形则必有声,声与形相軵为形声,形与形相軵为会意。……按,析言之,独体曰文,合体曰字。统言之,则文字可互称。”  相似文献   

15.
对于“主语 形容词 于 NP”这类句型的结构层次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从语义、停顿、回答问题、扩展、相关的使用情况五个方面考察,“主语 形容词 于 NP”的结构格式应是“主 谓 宾”而非“主 谓 补”。  相似文献   

16.
《滕王阁序》里有一句话“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高中课文注释“俊采星驰”为:俊美的人才像流星一样飞驰。这是形容人才。俊采,指人才。此注释对“俊采星驰”的翻译弊端有二:一是“俊采”译为“俊美的人才”不当;一是主语“俊美的人才”与谓语“飞驰”搭配不当,人怎能流星一样飞驰?为何要飞驰?“俊”本义就是“人才”,《说文·人部》:“俊,材千人也。从人夋声?倍斡癫谩端滴慕庾肿ⅰ罚骸耙淖釉唬?‘千人曰俊,万人曰杰。’《淮南·泰俗训》曰:‘智过万人者谓之英,千人者谓之俊,百人者谓之豪,十人者谓之杰。’”可见“俊”字本为“才能出众之…  相似文献   

17.
句子通常有主语和谓语。主谓短语具备了主语和谓语,本来就具备了句子的资格,但是当它"包含在别的句子里面时,暂时失去这个资格"(吕叔湘《文言虚词》第4页),这就应该在主谓之间加一个"之",此谓之取消主谓短语的句子独立性。譬如: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相似文献   

18.
所谓“配偶”技巧即当解一个涉及数学式子A的问题时,可根据A的特点,给它配上一个合适的式子B(所谓“配偶式”)。这样做的好处是,由于有了B的帮助(这体现在由A与B能产生一些有用的关系式,如常数,对称式,标准式等),使问题有了回旋变通的余地和可能,从而,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最终达到解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在日语中,一个句子中同时出现两个以上“”或者“”的情况是屡见不鲜的。当一个句子里同时有两个“”时,只能有一个提示主题(大主语),另一个只能表示对比,起强调作用。当强调的内容是状态、存在、动作等的主体(小主语)时,小主语用“”,强调的内容是谓语部分时,小主语用“”。当一个句子中同时有两个“”时,大主语的“”表示排他,是句子叙述的重点,强调在一定范围中,被判断状态、存在、动作的主体只有“”或者在一定范围中的最甚者;小主语的“”只单纯表示被判断状态、存在、动作的主体。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第十二则云:“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主张意境说,谓“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