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的"仁"、"礼"思想有丰富的内涵,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仁",提出"仁是什么","如何实现仁","仁与人格养成有什么关系",以"仁礼"的相互制约,相辅相成阐明仁与礼之不可分割的关系。研究孔子的"仁礼"思想,引起对于当代教师修养功夫的思考——教师修养不仅要"仁者爱人"——以忠恕为主线,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乐于奉献,推己及人;教师修养过程中要注意"仁"与人格培养的关系,还要"以礼节制",为教师修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仁学思想始创于孔子,并对后世儒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到了宋明理学家那里更是把"仁"抬高到了宇宙本体论的高度。朱熹在吸纳前人思想的基础之上,构建了自己的仁学思想体系,他认为"仁"是沟通天道与人道的中间环节,并且在这过程中儒家之"礼"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仁、礼关系层面,朱熹指出"仁"包"仁义礼智"四德,且"仁"在其中处于统领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仁、礼非是二物"、"仁礼合一"的结论。另外,朱熹秉持着早期儒家"克己复礼为仁"的观点,认为"己"即是"私欲",而"礼"为"公理",要"克己"才能"复礼",且二者是同一工夫,不能割裂,"克己复礼"之后便能"为仁"。  相似文献   

3.
本文经过系统的考察,认为《左传》和《国语》中的"仁"观念是孔子"仁"学的直接思想来源.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左传》和《国语》已经开始了在"全德"的意义上使用"仁"的理论尝试,探索在众德之外寻找一个能够包容、涵盖众德的更高、更有普遍意义的"全德",从而为孔子"仁"学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准备,在方法论上也为孔子的"仁"学提供了经验、借鉴和理论突破的阶梯.孔子沿着《左传》和《国语》探索出的路子继续前进,对"仁"进行了关键性的提升,最终确立了"仁"之"全德"的地位,从而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学.  相似文献   

4.
本文经过系统的考察,认为《左传》和《国语》中的"仁"观念是孔子"仁"学的直接思想来源。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左传》和《国语》已经开始了在"全德"的意义上使用"仁"的理论尝试,探索在众德之外寻找一个能够包容、涵盖众德的更高、更有普遍意义的"全德",从而为孔子"仁"学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准备,在方法论上也为孔子的"仁"学提供了经验、借鉴和理论突破的阶梯。孔子沿着《左传》和《国语》探索出的路子继续前进,对"仁"进行了关键性的提升,最终确立了"仁"之"全德"的地位,从而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学。  相似文献   

5.
任何重大的理论问题,源于重大的现实问题。在孔子的思想体系当中,"仁"是最主要的部分,而且"仁"是孔子面对春秋充满动荡、混乱的时期所给出的顺应时代潮流的理论回应。在"仁"的思想体系当中,居于首要位置的是伦理思想。"仁",即"从人从二","仁"是关于人的,因此"仁"理论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伦理学说,既展示了一系列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又提供出了一套道德修养的方法。而这一套道德修养方法的基本特征是"为仁由己"。本文通过对"为仁由己"道德修养方法的论述,说明孔子在关于自己如何达到君子、圣贤这一要求在道德上该怎样具体践行从而对儒家修养论进行一定的反思,并针对孔子"仁"的理论进一步深化理解。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思想核心为仁,仁的核心就是"爱人"。"仁"是一种合乎礼义,发而中节的情感。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仁学思想,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意为恻隐之心是仁  相似文献   

7.
"仁"是孔子思想中的主要概念之一,也是《论语》里反复出现的核心词之一。在《论语》中,尽管孔子对仁的描述千变万化,但始终未离个人情感之宗。在孔子那里,仁是一个饱含个人情感的概念,个人情感是孔子之仁的根本和基础,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为仁,个人情感的不当流露为不仁,质朴真情是仁的关键,与"公心"相对的"私意"是仁之特质,"为仁由己"是由此推出的为仁之方。  相似文献   

8.
"仁"与"众善"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以"一以贯之"评价自己的学说,何晏在<论语集解>中也作了进一步阐释,客观上指出了孔子学说的思想核心与其繁富学问的联系:以"仁"为核心建构起伦理学、天命观、人才观等众多内容,它们依"仁"而立,为"仁"而成,在"仁"的统摄下形成了一个包含多元因素、多种内容层次的思想体系,共同为平定乱世、重建社会秩序而服务.孔子和何晏的阐释有助于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仁"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作为孔子伦理思想的最高道德,"仁"在《论语》中内涵丰富、用法灵活,对其理解和翻译见仁见智。在众多的译本中,理雅各与辜鸿铭的英译本影响较大、广为人知。本文立足于"仁"的基本内涵,以理雅各和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为例,分析对比两译本中"仁"的英译,认为"仁"的翻译还是以音译"ren"为好。  相似文献   

10.
"仁"是孔子哲学的核心范畴,"仁"字在孔子以前已然产生,但被孔子赋予新的内涵,引仁入礼,实质上等同于孔子重新创造了一个哲学语词。孔子对"仁学"观念的创造迅速在当时的智识界流行开来,《左传》《国语》、诸子百家、郭店楚简中大量出现"仁"字,并具有孔子"仁说"提出之前不具有的意涵,应当将它们看作是对孔子"仁说"的继承与应用。"仁"的观念在当时智识界有着广泛的讨论,形成一种"谈仁""论仁"和以"仁"进行道德评判的学术思潮。  相似文献   

11.
孔子伦理道德的核心思想是"仁","仁"对我国数千年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立足于方法论,探讨孔子的"仁"学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借鉴意义。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仁"已经成为衡量人际关系价值的基本原则。儒家思想主张慎独与自省的教育方法,并在不断更新中探讨出知仁、求仁和成仁的教育方式,这对当代德育有着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当代德育工作者应积极从儒家"仁"学思想中汲取营养,将前人提炼的精华合理地运用到现代教育实践中,为德育注入强大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仁"是《论语》思想体系的核心,前人已对"仁"作了多方面的探讨,本文主要就《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仁者与不仁者的表现,如何修养仁,推行仁之艰难,以及孔子心目中仁的标准几个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比较正确地领会孔子"仁"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孔子把人类美德和有价值的道德都包涵在"仁"之内,它认为"仁"是为人之根本。可从当今累累发生的交通肇事逃逸现象看,美德所体现的"仁"之道义,已经从一些人的心底悄悄淡去。各级政府部门在整治交通肇事逃逸的方案中,是否意识到"仁"的重要性,是否注重过加强人们的美德需要培养?笔者认为:加强人们的美德需要培养,使人们内心强化"仁"性,是避免交通肇事逃逸现象的最有力的措施和手段。  相似文献   

14.
赵刊 《中国教师》2010,(8):61-62
<正>一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依于仁",乃教师事业问题。遍读《论语》,"仁"字当先,抽取其中一个释义,"仁者,爱人",教师内心必须要有仁爱的准则,清清楚楚,不容置疑,定为标准。子曰:"里仁为美。"首先,"仁"需要内化于心。子曰:"仁  相似文献   

15.
在先秦时期的战争法思想中,"仁"与"利"是一对时常冲突的价值要素。孙子是在战争之内平衡和解决"仁""利"之争的第一人。他继承了早期战争以"军礼"为指导和制约战争活动的"仁"的价值内核,又在充分尊重其自身所处时代的趋利化战争现实的基础上,宣扬"兵,利也,非好也"的功利战争思想。孙子提出的具体作战规则对"仁""利"冲突进行协调,当二者不可兼得时,他则义无反顾地选择舍"仁"取"利"。  相似文献   

16.
文章针对《论语》中的"乐"字进行考证研究,认为《论语》中的"乐"的含义不仅指音乐,更指人的自然情感,其内容驳杂,对人有损有益。《论语》中所倡导的"乐"是被"仁"指引后的"仁之乐",即孔子所说的"乐"中"益者",对人有益。《论语》中的人际之"乐"是"仁之乐"在人际方面的投射,可以概括为"和之乐","和之乐"为行仁提供了有效途径,引导人们拥有良好人际。  相似文献   

17.
正校长的根本职责是育人,学校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育人服务。因此,校长要实现自己的办学思想,必须有一套有助于落实办学思想的管理思想。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笔者认为,孔子这段话是对"仁"的解释,"仁"是儒家人本管理思想的理论基础。在孔子论证"仁"的各种解释中,"爱人"是仁的中心含义,仁"亲也,从人从二"。爱人就是要承认人的地位和尊严,要考虑人的需要和利益,要关心和尊重他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仁、义、礼、智、信"的内在深刻含义以及"仁、义、礼、智、信"在现代社会所折射出的新的时代内涵,阐述了"仁、义、礼、智、信"在校园文明建设中的体现,重点阐述了"仁、义、礼、智、信"与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形式的结合,为校园文化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9.
体用不二、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是中国学术的重要特点.儒家之"仁"既是为人之本,也是为人之术、为人之智.在本体论意义上,"仁"具有人道主义、平等意识、人的自觉之价值."仁"作为为人之术,是事业成功的法宝,要点是物质帮助、情感吸引、人格尊重."仁"者之智,在于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推己及人、真心利人而最终成己.  相似文献   

20.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内涵在孔子对"仁"的多重规定中逐步丰富开显。孔子认为"仁"是人的存在本质。就仁与礼的关系言,仁是质朴的内在情感,礼是人文的外部表现;就仁与孝、忠恕的关系言,孝、忠恕都是以仁心待人,都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