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2004年3月,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该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这是即将进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实验的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分析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出发,探讨在新课程标准下进行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对教师实施新课程教学有所借鉴。一、《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新课程标准的制定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主要体现以下的特点。1.课程理念从“科学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新课程标准指出…  相似文献   

2.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等问题,体现了高中思想政治课“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共颁布八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主要经历了探索初建、调整改革和优化完善三个阶段,实现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价值导向从“为政治服务”到注重“双基”培养,再到关注以“三维目标”为重点的学生生活和关注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学生发展的重大变革。梳理70年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变迁的历程,了解其变化特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方向,加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3.
王锐 《青年教师》2004,(11):27-27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可见回归生活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基本理念,这既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回归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分类目标中把“尊重权利,尊重法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明确规定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之一。内容标准中“我与国家、集体的关系”部分提出“法律与社会秩序”的总体目标:“知道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增强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5.
冯晓盟 《广西教育》2013,(29):16-17
品德课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标准倡导教育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作为课程基础。那么,如何让思品课真正生活化呢?本人从“课堂上创造性使用教材,在教学中注意发现、创造活动,注重课外实践的感悟升华”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6.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性质。多年来,笔者基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初心,不断探索和完善六环节课堂教学法,为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九年义务教育新的《课程标准(实验稿)》已于2001年7月出版,取代了传统的《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及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新理念,以邓小平同志关于“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展示了二十一世纪中国教育的改革方向和思想航线,为广大教师进行新的课程改革实践提供了思想  相似文献   

8.
综观语文课程标准 ,以学生为本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本思想贯穿始终。一、课程标准的人本思想1 从课程的基本理念看 课程标准将语文学习定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上 ,这是对语文学习的全新的理解。“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看似  相似文献   

9.
小学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强调:“思想品德课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现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品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与生活的联系。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让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让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课程呢?  相似文献   

10.
徐特立以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从我国实际出发,对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课程教材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理论探讨。他重视课程标准的厘定,辩证地论述了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学科课程与术科课程、课程标准统一性与教材多样性的关系,并倡导打破“课本神圣化”,提出了按照课程标准编写和使用教材的一系列原则、方法,在我国课程教材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徐特立课程教材思想,对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践及课程教材理论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制定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我们提出“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当时着重阐明的意义是课程与教材要以儿童的生活为出发点。当课程与教材进入实施阶段后,我们认为本课程向生活的回归应致力于使课程再回到儿童的生活中去,成为一个能够改变、改善生活的“因子”。这一种回归才是课程的归宿。课程与教材要转化为儿童的生活,这是本门课程教学所应持有的基本立场,同时我们也反对“立竿见影”的简单化联系。要深入研究课程转化为生活的具体机制,要开通课程走向课堂以外生活的渠道,要着力培养“践履躬行”的人格。  相似文献   

12.
部颁《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是把小学思品课与初中思想政治课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课程结构的。在小学阶段又划分为三个学段,小学一、二年级为第一学段。 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具体标准的前面,有一小段综述:“采取以图为主的形式,生动、具体地对学生进行  相似文献   

13.
教育部新颁布并正在试点实验的各科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实施等方面全面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为贯彻实施新的课程标准,落实其精神实质,教师也必须改革教学的方式与方法,实现教学理念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4.
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德与社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制定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我们提出“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当时着重阐明的意义是课程与教材要以儿童的生活为出发点。当课程与教材进入实施阶段后,我们认为本课程向生活的回归应致力于使课程再回到儿童的生活中去,成为一个能够改变、改善生活的“因子”。这一种回归才是课程的归宿。课程与教材要转化为儿童的生活,这是本门课程教学所应持有的基本立场,同时我们也反对“立竿见影”的简单化联系。要深入研究课程转化为生活的具体机制,要开通课程走向课堂以外生活的渠道,要着力培养“践履躬行”的人格。  相似文献   

15.
新课改的推进让教育回归生活的思想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强调将“生活性”渗透到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之中。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数学教科书需要体现出“生活性”。本文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为分析对象,从数学知识、生活知识、社会常识三个方面探讨了数学教科书“生活性”及其不足的表现和原因,并提出了加强数学教科书“生活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回归学生生活世界是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新一轮课程改革也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确立了科学课程改革与学生生活的联系。科学课程标准将“生活走向科学”作为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7.
【回归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分类目标中把“自尊自信”明确规定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之一。内容标准中“成长中的我”部分提出“培养自尊精神”的总体目标。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特点,课程标准规定具体的内容标准为:“理解自尊和尊重别人是获得尊重的前提,不做有损人格的事。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树立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远大志向,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课程标准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政策的主要文本载体。对其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新时代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政策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三个方面彰显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评价三个方面秉持守正创新的内容取向;在整合资源保障、统筹多方力量两个方面强调协同育人的执行取向。  相似文献   

19.
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这不但明确地阐明了思想品德课内容的源泉,也明确地指出了思品课施教的宗旨和方向,即教学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提炼和升华,并最终要回归生活。因此,思品课的教学就要在联系生活、反思生活的过程中,营造出充满生活气息的思品课堂。  相似文献   

20.
新近颁发的小学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修订)》指出:“对小学生应多采用活动方式教学”。这一要求进一步从课程理念的高度,肯定了“活动式”教学是思想品德课之必需。早在1997年小学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试用)》颁发之初,我们就着手进行“活动式”教学实验,侧重就思品课实施“活动式”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