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素电负性的三种标度 元素电负性(X),自鲍林(L.Pauling)于1932年最先提出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成为化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概念之一。所谓元素电负性X,就是元素相互化合时“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的能力”。化学物质中以化学键结合在一起的原子即键合原子,都有得失电子的能力。若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强,称电负性大;若原子提供电子的能力强,称电正性大。人们把一个原子在分子中吸引成键电子对的相对能力称为该元素的相对电负性,简称电负性(X)。由于定义和计算的方法不同,所得电负性的数值也不相同,比较有代表性的标度有以下三种: 1.Xp 1932年鲍林(1.Paling)在研究化学键的键能E和化合物的生成焓ΔH_f等热化学数据时发现如下关系:  相似文献   

2.
1927年海特勒和伦敦用量子力学处理氢分子结构进而提出了共价键的理论。此后,人们为了能够定量地说明共价键分子中原子吸引成键电子能力的大小,开始引入了电负性的概念。元素的原子在化合物分子中,把电子吸引向自己的本领叫作元素的电负性。电负性通常用x来表示,它是量子化学里的基本概念之一。有关电负性在理论和应用方面的研  相似文献   

3.
<正> 由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三校主编的高等学校教材《无机化学》(上册)“分子结构”章节中有则习题[1],问:CF_3H能否形成氢键?高教出版社出版的田荷珍老师主编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学习指导书》的答案是,CF_3H能形成分子间氢键[2].F_3C-H……F-CHF_2对此答案,笔者有所异议.CF_3H究竟能否形成氢键,让我们首先从氢键的形成谈起.一般,分子间形成氢键必须具备两个其本条件[3]第一,分子中必须有一个与电负性很强的元素形成强极性键的氢原子.第二,另一个分子中必须有带孤电子对,电负性大,而且原子半径小的元素(如F、O、N等).因为氢原子的特点是原子半径小,结构简单,核外只有一个电子,无内层电子,这个原子与电负性大的元素形成共价键后,电子对强烈偏向电负性大的元素一边,使氢几乎成为赤裸的质子,它呈现相当强的正电性,因此它易于另一分子中电负性大的元素接近,并产生静电吸引作用,从而形成氢键.氢键通常可用X-H…Y表示.X和Y代表F、O、N等电负性大,且原子半径较小的原子.从这点来衡量CF_3H中的H原子,它是不符合以上条件的,因为H是和电负性不太大的C原子相连的,H原子不会有很强的正电性.  相似文献   

4.
一、原子的电负性电负性这个概念是 Pauling 最先提出来的。他定义电负性为“分子中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少化学家曾对它作过各种解释。较受欢迎的一种解释是:“除了两个原子相同和带有同样取代基以外,两个原子成键的电子云是不对称的(相对于该键的垂直等分面),电子云基本上不是向键的这边就是向键的那边移动,这要看哪个原子(核加电子)对电子云有较大的引力,这种吸引就叫电负性”例如,在 BrCl 分子里电子云向 Cl 这边移动,以致于在 Cl 旁发现电子的几率比在 Br 旁的大,也就是 Cl 对电子云的吸引比 Br 大,Cl 的电负性比 Br 大。从元素周期表看:右上角的原子电负性最大,左下角的原子电负性最小。电负性的近似  相似文献   

5.
电负性是指分子中原子对成键电子吸引能力相对大小的量度,此概念最早由pauling提出,利用电负性数值可定性地判断化学键的键型和极性,也可解释化合物、元素的递变规律以及进行生成热计算等。目前对电负性的标度和计算有多种方法,容易使读者对电负  相似文献   

6.
电负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的一种能力,其大小主要决定于元素的本性,另外也与外界条件有关。本文主要阐述了元素所处的氧化态、元素成键时轨道杂化的类型及周围不同原子的存在对电负性大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原子核所带正电的电荷跟核外所有电子带负电的电荷相等,原子处于不带电的中性状态.当中性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时,原子核所带正电的电荷跟所有电子带负电的电荷不相等,物体就带了电.用摩擦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在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对电子束缚能力较弱的原子核失去电子,从而该物体带正电,而另一物体由于得到这些电子而带上等量负电.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后,毛皮带正电,橡胶棒带负电,用丝绸摩擦有机玻璃棒后,有机玻璃棒带正电,丝绸带负电.这种用摩擦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摩擦起电.电荷之间相…  相似文献   

8.
含氧酸的强度取决于酸分子的电离程度:ROH+H~2O→RO~-+H_3O~+酸分子中羟基上的质子H~+脱离氧原子,转移到水分子的孤电子对上,这个过程越容易,酸性越强.而此过程的难易程度取决于中心原子R吸引羟基氧原子电子云的能力.这能力越强,则O—H键的极性越强,即R(?)O(?)H使O—H键变弱,容易释放出质子,从而表现出较强的的酸性.什么情况下,R吸引羟基氧原子电子云的能力强呢?可从两方面考虑:一、R的电负性R的电负性越大,越易吸引电子,使氧原子上的电子密度降低,O—H键变弱,而易释放出质子,表现出较强的酸性.如HCIO、HBrO、HIO、卤原子的电负性由I→CI依次增强,吸引氧原子电子云的能力逐渐增强,使O—H键变弱,H~+易于脱离,因此其酸性强弱的次序为HCIO>HBrO>HIO.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初发展起来的有机化学电子理论认为,分子中不直接相连的原子或原子团之间的相互影响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传递,其中一种是诱导效应。它是指在分子结构中,由于电负性不同的取代基团的影响,使整个分子中成键电子云密度按取代基团的电负性所决定的方向而偏移的效应。这种效应的特征是沿着碳链而传递。学生在学习诱导效应过程中,很容易与电负性混同。实际上,诱导效应,虽由电负性引起,但并不等同于电负性,因为电负性指直接相连的原子间对电子的吸引能力。而诱导效应指不直接相连的原子或原子团的相互影响。诱导效应对有机物性质的影响比电负性的影响更为深远。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在有机化学教学中为了对学生释疑解惑而作的一些分析思考.一、关于诱导效应在分子中引进一个原子或原子团后,可使分子中电子云密度分布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不但发生在直接相连部分,也可以影响到不直接相连部分,这种因某一原子或基团的极性而引起电子沿着原子链向某一方向移动的效应,亦即σ键的电子移动,称为诱导效应.例如,氯原子取代碳上的氢后:Cl←C←C←C因为氯原子的电负性较强,因此C—Cl键的电子不能均匀分布,电子向氯原子偏移,产生偶极,直箭头所指的方向是电子偏移的方向.在C—Cl键中,偶极带正电的一端碳又吸引邻近碳上的电荷,因此使氯原子邻近的C—C键的电子也产生偏移,但这种偏移程度要小些,产生小的偶极,这样依次影响下去,可以到达不直接相连的部分.氯原子周围,电子云密度大些,即带部分负电荷,用δ~-表示,碳原子上失去的电荷比获得的电荷多,因此带部分正电荷,用δ~+表示,当然距离愈远,影响愈小,失去的电荷也少,如下式所示,C_1上失去电荷较多,C_3上失去电荷较少:  相似文献   

11.
一、极性键、非极性键1.定义极性键:在化合物分子中,不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由于不同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共用电子对必然偏向吸引电子能力较强的原子一方,因而吸引电子能力较强的原子一方相对地显负电性,吸引电子能力较弱的原子一方相对地显正电性.人们把这样的共价键叫做极性共价键,简  相似文献   

12.
朱少娇 《化学教与学》2023,(3):35-39+93
以“寻找定量衡量原子吸引电子能力的参数”为探究线索,通过四个探究活动,采用化学与数学学科融合的教学手段,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从单一指标到综合指标,让学生依次探究“原子半径”“第一电离能”“电负性”作为衡量原子吸引电子的参数的演变过程,逐步构建元素周期律认知模型。  相似文献   

13.
1 氢键的定义 氢键是一种特别强的偶极—偶极相互作用。在氢键中,一个氢原子在两个电负性原子间起一种桥梁作用。它与电负性极强的元素(如F、O、N等)以共价键结合,又以纯粹的静电力和另一个分子中电负性极强的原子结合而形成的。一般可表示为X—H…Y,式中X和Y均代表电负性较大的原子。 氢键的强弱与X和Y原子的电负性大小及原子半径有关,一般来说,电负性越大,原子半径越小,则形成的氢键就越强,此外还与成键方向有关,只有当X—H…Y在同一直线上时,氢键最强。  相似文献   

14.
夜晚,你在黑暗的房间里脱下尼龙或涤纶衣服的时候,常会看到闪光并听到碎碎啪啪的响声.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物质是由带电的微粒组成的.通今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跟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总量相等,所以整个原子是中性的,对外不显电性.但物体间相互摩擦时,原子核束缚电子本领较差的物体就会失去电子,带上正电;另一物体得到电子,带上等量的负电.士。果物体是绝缘体或被绝缘,那么,电荷在物体上不发生转移,我们称它为“静电”.人们在活动时,衣料之间由于相互摩擦而出现电子的转移,带上静电.尤其是尼龙、涤纶一类衣服,静电…  相似文献   

15.
烃、醇和醚沸点的分子拓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元素的Pauling电负性,原子成σ键的电子数,原子直接键连的氢原子数目和原子在形成离域π键时所提供的Pz电子数,定义了一种原子点价公式,构建了分子连接性指数.研究了烷烃、单烯烃、单炔烃、苯和其同系物,饱和一元醇,多元醇和脂肪醚沸点同其分子连接性指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分子连接性指数具有良好的结构选择性和性质相关性,可用于预测有机化合物的沸点.  相似文献   

16.
谢欢 《中学理科》2004,(10):13-18,51
电现象的本质在于构成物质的原子本身具有电的结构.一切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组成.通常情况下原子内部的正、负电荷量是相等的,原子对外呈中性,因此物体通常也呈中性.如果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那么原有的正负电荷平衡被打破,就对外显示电性.原子失去电子,就带正电,叫正离子;原子得到电子,就带负电,叫负离子.物体的带电现象正是由它的原子失去  相似文献   

17.
原子的大小可以用"原子半径"来描述.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周期律的重要内容,与原子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电负性、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晶格能、熔沸点、密度等都有密切联系.原子半径并不是一个精确的物理量,并且在不同的环境下数值也不同.本文辨析了5种原子大小的不同表示方法,以便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理解、使用原子半径,避免科学性错误.  相似文献   

18.
<正>一、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2.了解元素电离能的含义,并能用以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解其简单应用。4.了解电负性的概念,知道元素的性质与电负性的关系。二、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1.理解离子键的形成,能根据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解释其物理性质。  相似文献   

19.
多原子分子ABi冲,A直接与i个B原子键合时,其电子结合能可表示为:n、Z、S分别为A原子轨道主量子数、核电荷和特征屏蔽-钻穿常数;XB、XA分别为B原子和A原子的电负性(Pauling值);b为经验常数。  相似文献   

20.
一电子与电荷电子是人们发现最早的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它的质量极小,带负电,在原子中绕原子核高速旋转;而电荷一般是指带电的物质微粒,如带电的原子核、质子、电子以及正、负离子等,都称为电荷.在自然界中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二带电与带电体带电是指物体失去电子或得到电子,从而使物体对外显示电性.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显示正电(即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多余电子而显示负电(即带负电);而带电体是指带了电的物体,带了电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三中性与中和中性是指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或整个物体)对外不显示电性的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