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蒋介石《中国之命运》的发表,引发了国共两党的大论战。主要围绕中国之命运展开论战,包括政治、道德、哲学和传统文化等。论战的双方的主要阵地是以《中央日报》和《解放日报》为中心的国共两大党报。  相似文献   

2.
五四时期东西文化问题之论战,规模之宏大,议论之纵横,影响之深远,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是空前的。陈独秀,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无疑,也是论战中的主将。本文试就陈独秀对文化变革与救国的关系,比较东西文化的优劣,处理东西文化的关系,以及建设本民族文化等问题的论述,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从上世纪60年代起直至本世纪40年代,以实现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型为目标的现代化历史进程,持续了90个年头.其间由于外来侵略的加剧,国内守旧势力和革新势力的反复较量,阶级关系的变动,现代化的道路,经过洋务运动、戊戌维新、清末新政,直至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民革命、抗日战争等等历史阶段的转换,堪称一波三折,但最终没有取得应有的成就.和这一过程相应,作为这一社会激变的反映,在文化思想领域里,环绕着中西文化问题,守旧和革新双方进行了反复的论战.众多的论者踏上讲台,摇唇鼓舌,献可替否,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这是近代思想史中极为绚烂的章节.这一思想演变过程,随着认识的进步和提高,因其内容的侧重点的转移,有中体西用论之与国粹论、西化论之与中西互补论、全盘西化论之与中国本位论等等几大战役,呈现论战的阶段性.“西学中源”说出现在论战的第一阶段,但其余音袅袅,有时不免还有回响.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毕生的办报活动,一直与其反对封建专制及列强入侵,倡行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的政治斗争相始终。其办报生涯之长,主办报刊之多,报业思想之新与丰,及报刊宣传的社会影响之大,在清末民初都是首屈一指的,实堪称为是近代中国报界之第一人。他的办报实践与理论及宣传活动,在沟通中西方文化思想交流,促进中国知识界思想大解放和近代中国报业自身发展,推动当时的社会改革进步与迈向近代化等方面,都发挥了十分重要作用。正是这些,造就和奠定了梁启超作为近代中国之伟大爱国者、报业界开山祖、杰出政治改革家与启蒙思想家,及传播西方文化使者中之主角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东西文化问题之论战,规模之宏大,议论之纵横,影响之深远,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是空前的.陈独秀,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无疑,也是论战中的主将.本文试就陈独秀对文化变革与救国的关系,比较东西文化的优劣,处理东西文化的关系,以及建设本民族文化等问题的论述,作一粗浅的探讨.陈独秀早年曾留学日本,回国后编《国民日日报》,主张实行民主革命,反对君主专制,  相似文献   

6.
日本明治时期是日本社会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变革时期,同时也是日本试探、了解中国的过渡期。日本明治社会的对中国观经历过一次深层次的转型,其原因之复杂、影响之深广,在中日关系史上前所未有。这种深层次的社会转型,不仅体现在近代中日两国军事与经济实力的较量上,也体现在日本文化取向与价值观念的转变。本文着重从思想与文化的角度考察了日本明治社会的对中国观,指出明治时期的中国观对近代中日关系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世纪之初的文化论战中,有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激进派也好、国粹派也好,尽管他们各自对中国文化的去取态度截然不同,却都采取了民族本位的文化立场;他们援以决定去取的依据又都是西方本位的,亦即以西人之是非为是非,故而表面上截然对立的两大文化派别在内在理路上却完全一致。这种立场上以本民族为本位、是非观念上以西方为本位的文化理路是由中国近代以来救亡和启蒙的内在紧张决定的。学衡派遵循的文化理路则与上述两者截然不同。它在文化立场上是世界本位的,在文化真理的认定上亦超越了西方中心论的局限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读本》是何干之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问题的第一本著作。全书运用大量丰富翔实的经济资料论证了近代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特征,并由此得出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论。该书在客观上积极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阐释了近代中国经济社会的特征,增加了"新思潮派"观点的论证力度,是了解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的必备参考书之一。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史是近代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反映了近代的政治、经济、外交的变化发展,又极大地影响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趋向。中国近代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强的时代特点,是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生动写照。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以及西方工业产品的侵入,西方文明对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文明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封建的风俗、礼教、政治、伦理已“日暮途穷”。中国近代思想界的镜像是:随着西方思想的渐行传入,旧思想在回光返照中日趋没落,中国近代新思想应运而生:逐渐成长的近代知识阶层成为传播近代思想的生力军;近代社会思想的论战促成了各种…  相似文献   

10.
1938年,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此前,发生于1935年的"中国本位"与"全盘西化"论战与这一科学命题的提出具有内在的、必然的逻辑联系.首先,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是互为动力的,在这次关于"中国本位"与"全盘西化"论战中,马克思主义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也促进了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这是加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重要动力;其次,1930年代也是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形成与这次论战有着密切的联系:论战中,学者们对文化建设的原则、途径、方法及文化的任务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促进人们更加理性和清醒地思考中国文化建设的道路,为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最后,在这次论战中学者们提出的关于文化的中国化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表述的雏形,论战同时引发了关于文化建设必须适合中国国情以及如何使之中国化的思考,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恰是对这一问题深入思考后作出的科学回答.  相似文献   

11.
现代新儒家中的主要人物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反传统”都进行过多角度的反思,其中以徐复观的反思最具代表性。他的反思主要体现在反对颠倒学术思想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强调对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与传统思想文化应加以区分;拒绝形而上的穷究,强调传统与现代并不矛盾,力主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疏释;主张不应有中西之争,反对全盘西化,重视传统思想文化的历史考索;客观评价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强调知识分子对传统和对历史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提出了“文化自觉”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12.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动力源泉,民主、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民主、科学的口号之所以在新文化运动中被响亮地喊出,其深层原因应该到近代中国如火如荼的的爱国救亡运动中去寻找。今天,我们弘扬五四精神,必须正确处理诸如民主模式的民族性和历史性、民主与爱国的关系、中西文化关系等重要问题。对于新文化运动的文化观念,也应做客观、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学术界的大事,对近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很大的影响。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必然性的认识,只有从近代中国社会演变的视角来分析,才能看到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为新文化运动兴起准备了“领导力量”、“思想资源”、“政治条件”、“受众群体”等前提,如此才能进一步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近代中国社会之间具有历史联系和逻辑联系,并进而科学地、历史地分析和评估新文化运动所达到的水平及其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4.
论“五四”知识分子与基督教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梳理“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对于基督教文化的不同态度:启蒙知识分子对于基督教文化的推崇,民族主义意识下知识分子的非基督教的倾向,基督教知识分子对于基督教文化的弘扬。“五四”时期有关基督教问题的论辩,促进了中国社会对于救国救民问题的思考,促进了国人对于基督教问题的了解,促进了中国基督教会本色化的进程,加强了非基督徒与基督教知识分子的交往,也应该看到中国知识分子对于基督教文化方面存在着的问题。著者提出应将人类文化视为一个整体,不仅要站在本土文化之中观照异域文化,更要超脱本土文化观照理解异域文化,观照与理解本土文化与其它文化之间的联系与接触。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文化上的新保守主义的风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价值受到一部分学者的质疑。分别出于新启蒙主义和新保守主义文化立场的学者,围绕对"五四"的历史价值评判,各执一端,针锋相对地对20世纪中国的激进与保守两股文化思潮的历史功过进行了阐发。对"五四"的重评,包含了学术界诊断中国历史文化症结和引导当下文化走向的强烈诉求;体现了在全球化时代,学术界对如何化解启蒙与保守、西化与民族化之间的间隔,寻求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意见分歧。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文化上的新保守主义的风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价值受到部分学者的质疑。出于新启蒙主义和新保守主义文化立场的学者,围绕对"五四"的历史价值评判,各执一端,针锋相对地对20世纪中国的激进与保守两股文化思潮的历史功过进行了阐发。对"五四"的重评,包含了学术界诊断中国历史文化症结和引导当下文化走向的强烈诉求;体现了在全球化时代学术界对如何化解启蒙与保守、西化与民族化之间的间隔,以及寻求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意见分歧。  相似文献   

17.
在定住五四白话的性质时,一种阶级意识介入了五四文言、白话的语言论争.周作人的"老爷"与"听差"论是对文言保守派的阶级意识的经典分析,而胡适、周作人取消对白话的"二元"态度,并以"国语"取代白话,则体现了他们所追求的民主政治的平等阶级观.  相似文献   

18.
对于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传统而言,五四新文化运动具有一定程度的内发性,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化传统所内蕴的生命力的现代表征;在基本的精神方向上,20世纪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保持了内在的一致性;在中国文化近现代化的发展链条中,现代新儒学对于中国文化的现代重建正可以说是接续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任务,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近现代化的发展链条之中具有紧密联系的有机环节.因此,所谓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全盘反传统"的和"五四新文化运动造成了传统的断裂"的论断都是有待商榷的.  相似文献   

19.
五四前后是皖籍文人在安徽历史文化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阶段,在中国近现代文化与文学转型过程中扮演了引领与创造的角色。本文将在现代文化转型与"现代性"诉求的总体框架下,立足皖籍文人视角,进一步勾勒皖籍文人多元探索的图谱,同时,进一步挖掘他们遗留的精神资源与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20.
“五四”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当今天的人们谈论“全球化”时,如果不提或忘记了“五四”,似乎很难说明“全球化”在中国的足迹。本文从20世纪初中、西文化的互撞以及“五四”知识分子以“拿来”精神到西方文化之库中去挑选、择取,对“五四”中、西文化对立冲突、互动互补、异质同构、多元整合的现象进行了新的阐释,对“五四”文学和西方文学的关系从“全球化”的角度作出了新的解释,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中国顺应世界潮流,自“五四”便开始启程,一步步向“全球化”迈进的历史踪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