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贵州省9个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贵州省环境空气中颗粒物污染特征,并提出了今后应在加强颗粒物污染防治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状况依然严峻,颗粒物仍是大部分城市大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城市扬尘作为城市颗粒物的重要来源之一,应给予足够的重视。首先对城市扬尘污染的危害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城市扬尘污染控制技术进行了探讨,最后针对城市扬尘污染控制提出了几点思考,以期为针对性地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助力。  相似文献   

3.
扬尘是造成城市颗粒物污染的主要因素,本文介绍了近年南昌市空气质量状况以及扬尘污染现状,并论述了南昌市防治扬尘污染对策及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以细颗粒物为首要污染物的大气污染日益凸显,本文分析了辽宁省细颗粒物污染现状,并结合实际,从燃煤总量、扬尘污染、机动车污染等方面提出了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不断增长的能源消耗和机动车辆加重了中国城市大气环境的负担,城市空气污染作为一个主要的环境问题正迅速地凸现出来。从我国城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现状、污染特点出发,提出有效、可实施的大气颗粒物污染管理建议及措施和工业治理大气颗粒物污染的实施设备、方法及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气颗粒物重金属污染、来源及控制建议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针对中国近年重金属污染事件频发,而在大气重金属污染方面尚缺乏总体认识的现状,总结近年来的研究成果.结合文献调研,对中国大气颗粒物中的主要重金属元素Pb,V,As,Mn,Ni,Cr和Cd的污染水平、季节变化、南北方差异、粒径分布等污染特征进行分析.对中国大气颗粒物重金属的主要来源、控制现状及技术进行讨论.通过对世界其他国家大气颗粒物重金属污染控制的历程及经验的总结,提出中国重金属污染的控制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7.
针对矿山运输扬尘和堆场扬尘污染问题,根据《扬尘源颗粒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估算了运输扬尘和堆场扬尘的产生系数,分析了扬尘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期为我国矿山工业环境影响评价和污染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运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对某市钢铁厂不同车间排放的颗粒物样品进行了形态特征分析和元素测定,在一定程度上得出该厂各车间的颗粒物污染情况,为进行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提供了一定的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他在山东大学完成了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的学习,十几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大气颗粒物污染机制及成因、颗粒物综合源解析、新型大气观测技术研发应用等大气环境领域的科学研究。他基于颗粒物组分在线测量技术及单颗粒飞行质谱测量技术,他建立了可满足实时动态需求的高时间分辨率颗粒物来源解析模型方法,实现了PM2.5污染来源的实时动态解析。该技术在多次重大活动的空气质量保障中得以应用,并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金城江区环境空气监测站点六项常规大气污染物的监测数据分析,评价其污染特征,结合实际综合分析结果,发现金城江区环境空气污染特征以细颗粒物为主,受时间、空间影响,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有针对性、切实、可靠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1.
研究室内气溶胶纳米粒径颗粒物的环境行为和污染特征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项工作采用WPSTM Model 1000XP宽范围粒径谱仪测量了粒径介于10~10000 nm之间的气溶胶纳米颗粒物。主要探讨了粒径在10~500 nm间的气溶胶纳米颗粒物在不同室内条件的粒径分布特征。结果发现,超细颗粒物(纳米粒径10~500 nm)对总粒子数浓度贡献较大,而细颗粒物(500 nm~10 μm)对总粒子质量浓度贡献较大,导致室内颗粒物粒子质量浓度通常比室外低,表现出室内污染以纳米粒径超细颗粒物为主的特点。抽烟明显增大纳米颗粒物粒子数浓度和粒子质量浓度。研究表明,室内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可能超过室外,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12.
2010年冬-2011年夏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了50年一遇的连续干旱,随着6月份江南梅雨季的到来出现了旱涝急转的现象.本文对梅雨前后无锡北郊污染颗粒物质量浓度及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持续干旱期间,无锡市的降水量、相对湿度(日照时数月总量)均低于(高于)历史同期平均水平,灰霾天数几乎为历史最高水平.分析期间1月到4月浓度变化不大,均为历史较高水平,五月污染颗粒物浓度开始下降,6月最小.干旱期污染颗粒物浓度从周二逐渐升高、周五达到最大,而后逐渐减小;入梅前期则是周一最大,而后逐渐减小,周四降到最低后周五小幅回升,周六以后又逐渐增大;雨季污染颗粒物浓度最大值则出现在周四,周二至周四逐渐增加,周四以后逐渐减少.不同月份颗粒物质量浓度日变化差异较大,2011年1-4月在早1 0时及晚8时出现两个峰值,5月峰值出现在早上9-10时及晚上9-10时;2011年6-8月没有出现显著的日变化特征.污染颗粒物质量浓度与降水量呈反相关关系,与风速呈反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正工业污水中固体颗粒物占总污染物的含量是一个定值,当固体颗粒物排放量超标时,可通过该含量推知排放污水中的总污染量也超出了标准,通过传感装置触发警报,便可通过固体颗粒物含量检测污水并在超标时及时做出预警。通过独特的自循环系统设计,本预警器还能够最大化地降低人工维护成本,从而便于中小型企业大规模装配,由此实现对污染源头的早发现、早预警、早制止,从而进一步解决我国日益严峻的水资源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4.
《大众科技》2009,(3):10-10
美国研究人员近期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说,减少空气中细微颗粒物的污染可有效帮助人们延长寿命。 美国杨伯翰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分析了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美国51个城市的统计数据,在综合考虑医疗保健、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后,发现由于减少了空气中细小颗粒物的污染,这51个城市的人均预期寿命延长了约5个月。在匹兹堡和布法罗等清除细微颗粒物污染成果显著的城市,人均预期寿命甚至因此延长了约10个月。  相似文献   

15.
主要介绍了港口的污染及防治的现状,分析了港口污染的种类,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及噪声污染,并对污染的防治问题提出了一些简单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科技风》2021,(17)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长时间序列的大气污染记录有助于提升我们认识现代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程度、评估区域大气污染的演化过程及制定有效的大气防治措施,重建近现代大气污染历史记录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本研究设想将选自西北内陆地处相对偏远的博斯腾湖流域,试采得湖心深水区受水流扰动和人为干扰影响较小的柱状沉积岩芯样品,对沉积剖面中的粒度、金属元素和多环芳烃(PAHs)含量进行溯源分析,结合现有的大气污染器测数据和人类污染事件记录,识别对大气颗粒物、大气金属元素沉降、PAHs燃烧源等污染敏感的环境特性指标,探究各自的垂直分布规律,结合~(210)Pb、~(137)Cs定年结果,解析大气颗粒物污染、大气金属元素污染及PAHs燃烧源污染变化的历史过程与累积特征,通过多环境代用指标高分辨率理论重建博斯腾湖流域近350年来长时间尺度的大气污染历史进行可行性研究。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人居环境的逐年改善,社会公众开始将目光集中于自然环境的保护与污染治理等方面。在环境监测领域,空气污染的防治及大气环境的治理是近年来的环保工作重点。空气中的污染物除了常见的大颗粒物,PM2.5以外,还包含有着更严重危害的重金属元素。重金属元素多以附着形式分布在尘埃等微小颗粒上,对人体伤害极大。为了有效控制空气中重金属元素带来的污染,应对其分布特征及对应的检测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结合实践和测试结果对不同季节,不同区域的重金属元素分布规律展开探索。并在此基础上给出环境空气颗粒物中重金属元素的检测方法。希望以此帮助环境监测与空气污染治理的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PM2.5颗粒物是我国空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防治列为环境领域优先主题,并且随着《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颁布实施,对PM2.5颗粒物质量浓度的监测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PM2.5的监测刚刚起步,仪器计量性能参差不齐,对PM2.5监测仪的技术性能缺乏统一的要求,导致不同厂家生产的仪器,甚至是同一厂家生产的同型号仪器彼此间测量结果差异都很大,加之没有校准方法和装置,直接影响了空气质量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9.
采暖期前和采暖期北京大气颗粒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1999年2月、3月、11月和12月,在北京北三环外的325m气象塔院内进行了大气颗粒物采样,获得24组192个分级样品.样品用质子激发X荧光(PIXE)方法进行了分析,得到大气颗粒物化学元素浓度及其谱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组成和来源正在发生变化.由于采暖期间煤炭使用量的大量减少,大气中S,As, Se, K的浓度大幅度降低,S和K比采暖前低25%;由于北京冬季采暖大量使用重油替代煤炭作为取暖燃料,大气中Cu的含量比采暖期前增加了1倍.此外,由于无铅汽油的推广使用,目前北京大气颗粒物中的Pb含量已大幅度降低.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污染控制措施,北京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阐述了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研究进展,从政策、法规和技术3个层面提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