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同为“南宋书法四大家”中的陆游、范成大,书法的风格迥然不同。陆游书法不仅具有文人气息,更具书家气质,表现出对书法表现力的自觉追求意识;范成大书法则是以致用为尚,他无意为书家,但由于丰富的学养溢于字里行间,书卷气浓郁,独具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2.
同为“南宋书法四大家”中的陆游、范成大,书法的风格迥然不同。陆游书法不仅具有文人气息,更具书家气质,表现出对书法表现力的自觉追求意识;范成大书法则是以致用为尚,他无意为书家,但由于丰富的学养溢于字里行间,书卷气浓郁,独具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山水诗在审美方式上用"以物观物"、万物同情的方式观照自然山水;在表现内容上注重生命意识的表达,以个体生命、生机盎然的事物为主要审美对象,以宁静、自由、和谐、永恒之美为主要审美特征;在审美理想上则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物我冥合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南宋理学的新发展,南宋中兴诗的自然审美价值取向逐渐形成。如陆游、范成大和杨万里等中兴诗人的诗歌创作理念与创作实践,都体现理学对南宋中兴自然平淡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所谓语文生态美育,就是以生态审美原则为基础,在语文教学中贯彻生态美的思想和意识,用生态美的眼光来评价对象的语文审美教育。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应着重注意三个方面生态审美意识的培养:1.美在于人与对象的和谐。自然是一个有机和谐的整体。人类几十万年的发展是以与自然的协  相似文献   

6.
花志红 《文教资料》2008,(29):10-11
范成大在成都任上留下了不少优美的诗篇.本论文以<范石湖集>卷十七为依据,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范成大诗歌中的成都景象:范成大笔下的成都风俗、范成大笔下的成都名胜、范成大笔下的成都景物.  相似文献   

7.
朱国庆 《学子》2012,(8):38-39
一、创设生态德育氛围,培养学生生态意识生态意识是以科学的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其中心内容就是提高人们生态保护的认知水平,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初中社会教学要创设生态德育环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人类必须在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科学地改造和利用自然,从而实现人与自...  相似文献   

8.
《四时田园杂兴》是范成大田园诗的代表作,其思想性与艺术性历来获得较高的评价。本文认为范成大的这组田园诗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有着泥土与汗水的气息,更重要的是它还给读者带来了审美的精神愉悦。他的田园诗中充满了生机盎然的物趣、天真无邪的童趣,还有丰富多彩的情趣、含蓄隽永的理趣以及宁静闲适的雅趣与新鲜活泼的俗趣,所以每读其诗总觉妙趣横生,意蕴无穷。  相似文献   

9.
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致力于使幼儿与自然、社会和谐并促进其心理和谐统一,旨在通过基本生态环境知识教育、初步的环境意识培养以及热爱、珍重自然的美好情感的萌发与环保行为习惯的培养等,促进其真善美统一的完善人格的形成。其教育方式包括营造自然生态教育环境、开展渗透式生态教育、融入真实环境感悟自然、寓教于乐以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等。  相似文献   

10.
周密《齐东野语》载《姜尧章自序》,说范成大评姜夔:“以为翰墨人品,皆以宋晋之雅士。”姜夔也表示了对范成大的知遇之恩和对此评价的认同感。宋人的审美追求形成了一个现象,就是超越了隋唐的庄严凝重和磅礴大气而向往魏晋的飘逸潇散与天成自得,并常以此作为自己的审美理想或作为称许别人的赞语。常有“作字简远,如晋宋间人”、“风度凝远.如晋宋间人”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自然审美为人类提供了三组自然审美方法:仰观与俯察、观物与游物及感物与体物。前者言对象自然之审美欣赏与环境自然之审美欣赏;中者言静态地欣赏自然与动态地欣赏自然,后者言以自然表达自我与同情式地体验自然对象之命运。其中,游物与感物尤为中国古代自然审美之主导方法。立足于当代环境美学与环境伦理学,此二者自有其主观性与肤浅性之局限,当以观物与体物之法补充、超越之。上述三组方法既突出地体现了中华文化个性,同时对当代人类环境审美具有普遍性借鉴与反思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范成大的心目中,自然界的山水景物,原本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自然是作为一种语言进入人的创作活动的。诗人对自然山水充满了执着的向往和真诚的追求,表现了一种极淳朴的自然情怀和一种自然意识,石湖对山水自然、田园风光,怀有一种特殊的感知和敏锐的观察,能够体察自然的韵味,发现美的蕴藏,具备了表现自然美的审美情趣,使他成为中国诗史上一位卓越的认识和表现大自然美的能手,也是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3.
范成大仕桂期间的诗歌作品折射出南宋士人眼中广西的本土生态以及历史文化基因,他对这片土地的吟咏塑造影响着后人对岭南风物的观照。范成大仕桂诗有三个特征:一是以家国情怀介入地方书写,表现了南宋士人的历史责任感;二是在摹山范水的同时将自身内在的精神气质与外在的山水形态高度结合,赋予了山水独特的文化魅力;三是改变了前代旅桂文人对岭南的他者书写模式,表征了广西的地方文化特质,塑造了人文广西形象。范成大的个案研究表明,当地方书写能够表达地方认同、塑造地方形象并在地方—国家的历史文化场域中凝聚地方特色时,它就具有了建构区域意象的功能与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生态德育课堂的内蕴生态型德育课堂,是以优化生态性道德教育,拓展课程资源,重建伦理道德为课改内容,以培养学生生理、心理、社会整体人为目标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所谓生态德育,是在道德价值观指导下,从人与自然互相依存、和谐共处的生态意识出发,引导学生敬畏生命、热爱自然,在自然和生命中得到审美和愉悦,历炼学生的生态情感、生态责任义务、生态良知,丰  相似文献   

15.
唐模与灵山等徽州古村落所以具有天人和谐的无限魅力,成为当时最佳的人居环境,取决于徽州人在环境选择、调适乃至创建中所坚持的顺应自然、亲和山水的自觉意识,关爱自然、物我共荣的伦理守则。珍重并发掘徽州古村落历尽沧桑而弥足珍贵的山水文化资源和生态伦理文化遗存,对于构建中国现代生态伦理学体系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普里什文将自己的美学视角投向自然,借助自然的无穷实现艺术的丰富,他的创作不仅拓宽了俄罗斯现代散文的主题范围,而且他对“自然与人”的深入思考也体现出排斥人类中心主义,他是认为人并非高于自然,从物我相征走向物我相亲,以审美方式对待自然,达到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的生态意蕴。  相似文献   

17.
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的一种有机的结合,是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美学,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美学研究视角。狄金森的自然诗歌具有强烈的生态意识,她以旁观者的身份描写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而又逃离自然,展示了其作为自然旁观者的审美思想。  相似文献   

18.
于北山教授编著的《范成大年谱》,融年谱、作品系年与作家评传于一体,涉猎大量文化典籍,组织充分而典型的材料,详尽而准确地描绘谱主的行止履历,考证谱主诗歌和散文的创作背景及其涉及的人、事、物,描述谱主行止履历和诗文创作的历史环境。与孔凡礼先生的《范成大年谱》相比,北山先生之作在体式上更有创新精神,内容上更详尽完备。  相似文献   

19.
仇敏 《湘南学院学报》2004,25(3):115-118
当今语文教育,迫切需要引入生态美学的思想,它有助于在青少年当中建立敬重自然、珍爱自然、迷恋自然的美学意识,认识到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审美价值和生活价值。人类只有建立和自然相互平等、符合生态原则的科学关系与审美关系,才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才能作为审美的主体,建立良知和智慧,由此获得文学艺术的灵感和科学创造力。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其所含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哈尼族环境习惯法的理念与内容相契合。文章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视角,研究哈尼族环境习惯法的具体内容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促进,主张通过立法、司法、行政等领域进一步挖掘哈尼族习惯法的当代价值,激发区域内成员环境保护的主体意识,积极实践以保护生态环境,助力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