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感官刺激是艺术作品的最基本条件,没有感官刺激,艺术就不能发生。感官刺激是基于人的生命需要而产生的必要的艺术手段,艺术创作者与欣赏者需要正视人的生命需要,正视感官刺激,从而恰当地运用感官刺激完成创作或审美欣赏。  相似文献   

2.
马克斯·舍勒的现象学态度直观的价值理论、教育理论,不仅对哲学伦理学具有奠基作用,而且也为教育价值及其评价理论提供了现象学审视的全新视角.舍勒认为价值分为感官价值、生命价值、精神价值、神圣价值;相应地,作为存在范畴的教育的价值也可分为教育感官价值、教育活力价值、教育实用价值和教育神圣价值;教育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教育的生命价值这一较低的层级,因为人是生命和精神的同构的在者,因此,教育评价应基于人和教育本身,对教育进行生命和精神同构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3.
视生命均能思维,把人的意识还原于动物性思维后,生命思维现象变得多源多维多形;由生命思维广义概念,基于感官的物种本能思维,在最高意识境界中牵出简约"类""、形""、数"的认识模式.  相似文献   

4.
吴双 《教书育人》2020,(4):29-29
小学课堂,承载着师生的生命律动,教师的"动"与学生的"动"相辅相成.让课堂"动"起来可以从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入手,设计游戏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表演故事调动学生多维感官;联系生活点燃学生个性意识.  相似文献   

5.
语文新课程解放了人的思想,追求人的个性,把珍爱生命的理念植入学生心中,使之成为一个独立、健康、和谐、全面发展的人.为此,语文新课程要求教师重塑自己的生命个性色彩;通过主体的各种感官、文本及生活中的各种生命形态交流碰撞,唤醒主体沉睡的生命意识;通过解读文本,挖掘文本的生命意识;倡导发展性评价,不断促进整个生命创造性地、富有个性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孕育出迥异于西方的审美形态.中国文化的中心议题是对生命的安顿和超越.人作为宇宙生命的一部分,对自己生命的安顿的谈论往往关涉着天道.天道是生命安顿的最终依据,生命是天道的显现和实现.究问天的消息,终究是为了本己生命的安顿.这样的文化讯息,带来的审美体验具有这样的特点:在天人之际的回环往复中,实现自己的形上体验,而不仅仅是感官的愉悦.儒释道三家的审美理想和形态都具有此特点.  相似文献   

7.
生命意识是对客观事物在解读、摄取与改造等方面的潜在灵智与内心诉求,能够树立正确的思想态度、感官认识,形成良好的生命观。本文就分析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从朗读、对比、对话、读写等教学方式入手,探讨了如何将"生命"种在学生的心中。  相似文献   

8.
精神的力量     
在人的生命中,什么更重要?是感官的享受还是人的精神?这两则寓言告诉我们,人的生命中更重要的是精神。  相似文献   

9.
肖川 《教师博览》2008,(5):46-47
美好的人生是需要追求一点生命的境界的。我把对生命境界的追求概括为如下六个“讲一点”。 第一,讲一点享受,无愧于自我。人们的享受也是有层次的。享受不仅仅是感官享受。我们完全可以享受内心的充实与平安,享受创造的快慰,享受生命的高峰体验。  相似文献   

10.
首先是生命体的每一个细胞都依赖于水而存在的科学事实,在此基础之上,才使得由细胞分化出去的感官对水的每一感知都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使得水的丰富感性对感官的每一显示都显示出生命体的存在力。而且,人的整个机体的生命力量本质上在于构成人机体的细胞的活性,因此,水对  相似文献   

11.
论文选取了三位有代表性的女作家,阐释当下女性文学写作的大致走向:张洁的情感叙述方式,注重对理想主义和人文精神的追求;陈染个人化的叙述方式,只关注个体的生活,尤其注重追寻个体女性身份的精神轨迹,是极为感性化的叙述方式;卫慧欲望化的叙述方式则完全滑向个体的身体欲望、消费欲望的叙述。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社会生活存在的多样化决定了文学存在的多样性。“个人化写作”是20世纪90年代小说创作最重要的关键词。个性化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扩张,使欲望化书写成为90年代作家在表达现实生活时无法逃避的书写对象之一。都市环境为充满欲望的“个人化写作”提供了活跃的舞台。“性”、“钱”和“时尚”成为都市和都市小说中最具诱惑力的字眼。  相似文献   

13.
毕飞宇是新生代作家中较为独特的一员.他的创作不断推陈出新,在近年<玉米>、<玉秀>、<玉秧>"三玉"系列中篇小说中又有新的创造与突破.在乡村叙事、权力欲写作、女性形象塑造、成长小说等方面又有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秦可卿是一个诗化意象,似真若梦,又神又人又鬼,她生命存在的本体结构是一个多维立体符号:其本原秉“正邪两赋”之气,是作者对儒家善恶二元论的解构,回归生命存在的原生态。其生命存在,联结“空”、“色”,“情”三个不同的维度,各自独立,又三位一体。“色”界,是作者为凡间生命群体存在拍摄的全息图像;“情”界,寄予作者对青春女儿爱与美生命毁灭的悲剧体认;“空”界,是“色”界和“情”界的原点,“色”是“情”和“空”的转接点,“情”是“色”和“空”的焦点。三者共同完成了秦可卿美丑泯绝的生命存在.寓示曹雪芹对生命今世身,前世身和来世身的三重生命体认.是曹雪芹生命哲学的诗性书写。  相似文献   

15.
五四时期女作家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和20世纪90年代女作家卫慧的小说《上海宝贝》同为女性作家讲述女性与都市、女性与欲望之间的文本。但《莎菲女士的日记》凸显着鲜明的女性意识;而《上海宝贝》则是一种迎合男权审美和价值标准的展示,一种“性别秀”。本文引入身体写作这一理论对两个文本进行细读比较,从而对女性写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当代乡土小说与西部文学存在以下不良倾向:一、尚古慕古,不能为当代生活经验提供薪尽火传、蓬勃向上的精神资源。二、以呈现人性的复杂性、阴暗面与本能欲望为衡量艺术形象真实性的主要标准,未能塑造出堪称民族脊梁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农民形象。三、零度写作泛滥,导致情感冻结、诗意沉沦,失去感人肺腑的美感力量和昂扬乐观的理想主义信念。四、民俗化写作模式把民俗风情变成文化炫奇,不能深入文化底蕴,实现民俗事象与文化精神的统一。唐达天长篇新作《沙尘暴》突破了这些写作成规,主要表现为:薪尽火传的西部精神,民族脊梁式的农民形象,激情写作的诗性力量,民俗风情中的文化底蕴等几个方面,堪称一部充满现实主义精神和理想主义光辉的长篇力作。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通过食色叙事形态营构小说,即唐僧的被食被色、妖魔鬼怪的恶食恶色、猪八戒的善食善色、孙悟空的反食反色以及沙僧的不食不色,几乎整部《西游记》都是依此敷衍而成。透过人类食色的自然属性这一富于张力性的叙述来审视人性美丑,洞悉社会世相,极具中华民族审美特色和中国小说的特质,它所传达出的极幻极真、妙趣横生的审美效应,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值得总结和借鉴的叙事经验。而且在怡情悦性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社会认识作用。  相似文献   

18.
苔丝狄蒙娜形象是莎士比亚笔下完美的圣母形象,其性格的前后变化,以及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对悲剧命运的平静随,都同其督教化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其悲剧性的死亡,在某种程度上源于其自身对背叛父亲,放纵情欲的罪恶感。  相似文献   

19.
在大众文化影响下,二月河通过自觉的艺术实践为历史小说的大众化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他的历史小说注重书写权欲、情欲等世俗欲望,但同时也有超越大众的精英化吁求,并巧妙汲取民间资源融入其中。他所遵循的创作原则,促进了历史小说的多样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凌力的历史小说创作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以情感投注于生命体验选择与重组史实;以现代意识去理解与发掘历史人物身上的深层意欲,使形象塑造具有一种勾魂摄魄的人性深度。同时,把含蓄蕴藉的古典美情韵与直切恣肆的现代情感表达交融一体,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小说创作艺术审美的多元化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