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友兰先生对逻辑学有着浓厚兴趣,他把逻辑学作为“手指头”,成就了“新理学”,体现出逻辑学的工具价值。中国近代学正是借用逻辑学这一工具,建构起中国近代学术,针对当今社会忽视逻辑学现象,我们呼吁必须重视逻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日本近代中国学,是指在近代文化运动中从世界文化的研究中独立而形成的对中国文化的近代性研究,它并不是明治时代之前的传统的“汉学”的自然的衍生.由于构成近代中国学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基础与传统“汉学”已经有了重大的差异,尽管它们都是以中国文化作为研究对象,但是,作为一门近代性的学术,它在学术观念与方法论上,都与“汉学”不同,有其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实际上,日本近代中国学与传统“汉学”之间,是以前者否定后者的形式互相联结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3.
“新师范”是在新时代教育发展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新愿景。它的提出不仅是对当下教师教育发展新特征的概括,更承载着终结“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这一教师教育发展“百年难题”的历史使命。这一使命不仅是“新师范”发展实践路径的基本遵循,更是“新师范”之“新”得以立世之根本,它关系到未来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走向。所谓“终结”不仅仅是笼而统之的“师范性”与“学术性”高度统一之谓,而是要建立在“师范性”与“学术性”内涵更为科学合理界定的基础上,挖掘“师范性”的学术价值、认可“师范性”的学术地位、遵循学术发展的逻辑发展“师范性”,这才是高质量教师教育的时代追求。  相似文献   

4.
读书实验做文章蔡澄清全国青语会即将在秦皇岛召开第二次年会,我作为学术顾问,谨遥致祝贺,提点希望。《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实现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这是一项繁重而又迫切的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我们语文教育战线必...  相似文献   

5.
与在西方学科体系中的地位相比,“文化学”在中国现代学科建立的过程中,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发展”.这是中国学人在近代知识转型背景下主动“建构”的结果.西学的学科概念、学术理论和学科形式,启发和推动了中国学人对于“文化学”的建构.经过西方的“文化”概念和“文化学”学科概念的输入,一部分中国学者在西方学者理论的基础上,就“文化学”的学术理论进行综合,力图使得“文化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建立起来.他们的努力在当时学术界和教育界产生了一定影响,也受到西方学术界的关注.但由于外部环境和学科内部发展的制约,“文化学”的建构效果有限,并未真正成为一门公认的实证的科学.“文化学”在民国时期的“建构”,为近代中国的知识转型提供了一个既显示共性、又体现特征的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6.
“物感说”与“摹仿说”是分别雄霸中西两千余年的文艺理论,它们是在不同的主客关系下产生的。这种不同的主客关系也影响了二者的创作理论,使它们的创作理论在创作客体、创作心态与创作追求这三个方面显示出截然不同的特点,也反映了中国与西方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的一些小说理论家,运用比较文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比较与诠释,提出了许多很有创见性的_观点,如对“类同与差异”的诠释、“接受与影响”的研究等。这对于中国古代小说创作及小说理论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去研究明清小说理论,可以探求这一理论探索的新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刘勰论文的基本倾向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传统历史观的影响:(一)宗经和传统史家鼓吹的三代的“黄金政治”呈现出互文关系,它们都是作为“历史范本”而起作用的,并且受了以《易》为代表的历史变革观的影响而提倡“以复古为革新;”(二)刘勰论文有“重雅轻俗”的倾向,这和圣人史观有很大关系;(三)“原始以表末”的学术方法则是刘勰深沉的历史意识在文论领域内的反映,同时也透露出古代中国人对历史“源头”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祝刚  王语婷 《比较教育研究》2022,44(5):13-24,55
后殖民主义转向是国际上比较教育学最近几十年重要的研究与发展趋势。作为批判文化学的三大重要理论基础,新东方主义、“亚洲作为方法”与南方理论为比较教育学的后殖民主义转向提供了重要理论资源。它们从知识社会学的视野批判了目前“西方作为方法”的全球学术等级结构,促进了国际知识生产的“去西方化”和民主化。比较教育学的后殖民主义转向可丰富比较教育学多元的“参考体系”,打破全球化背景下“东方—西方”与“南方—北方”之间的知识等级秩序;讲好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故事,向世界传播中国教育改革经验;丰富比较教育学的理论研究视角,促进学科研究范式的更新;加快构建以“亚洲作为方法”和以“中国作为方法”的比较教育学知识生产体系。  相似文献   

10.
魏绍馨先生是“第二代中国现代文学学者”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术研究具有鲜明的对话性、时代性、论从史出、实事求是的特征,体现了摆脱既有研究框架、锐意求实求新的学术勇气和1980年代学术与思想交融的时代风尚,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上发挥过补正、先锋、开拓性作用。魏绍馨先生作为研究五四新文化的学者,不仅将“五四”当成一个学术课题,也将“五四”高扬的科学与民主精神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不阿世、不媚俗,生动诠释了一代学人研究与传承“五四”的精神自觉。  相似文献   

11.
作为教育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比较教育学天然具有跨国性,学者们往往能在与别国学者的互动中获得参照,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品格。回溯中国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几代比较教育学人所形成的这一学术共同体具有以下三种鲜明的文化品格:第一,研究主体不仅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而且表现出鲜明的“天下”志向;第二,研究内容反映“经世致用”的价值追求,相关研究成果不仅服务中国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而且将教育前沿领域的中国关切与世界需要相连接;第三,研究过程突出彰显了“和合共生”的方法准则,不仅关注多样的国别与问题,而且努力促进各种教育思想与实践的融通创新。新时代,继承并发展这些文化品格对于我们建设中国比较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五唯”学术评价作为一种范式,其指标体系包括论文、帽子、学历、奖项和项目五项,这五项体现了科学主义与现代性的精神信仰、实证主义的理论原则和定量数理统计的实践方法。“五唯”学术评价范式重新树立了学术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促进了我国学术成果数量的增长,加速了我国学术人才规模的扩张。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五唯”学术评价范式在内外两个方面都遭遇到了危机。新构建的“五维”学术评价范式将从学术组织、学术传承、学术创新、学术激励和学术伦理五个维度来引导学术的发展与评价。这五个维度体现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相融合的精神信仰、实证主义与建构主义相互补的理论原则、定量与定性相混合的实践方法。学术评价范式的转换路径要摒弃以往“先破后立”的激进步骤,采取一种“以立促破”的渐进方式,在减小变革阻力的同时,避免“破”与“立”之间衔接的断档。“五维”学术评价范式的提出,意在构建一种良性的学术发展生态,追求学术人所渴求的一种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国学术界没有产生世界级的思想大师,这与中国学术界流行的指导思想和学术风气有关。其一是“思想抄袭”普遍而不以之为耻。自五四以降,中国学术界就一直处于西方学术的霸权话语统治之下,在西方发达和强大的面前,中国学才失去了应有的自信,唯西方学术的马头是瞻,变相抄袭西方的思想。其二是否定传统的化虚无主义盛行而不以之为失。有这两个原因,就足以导致20世纪的中国学术界不可能出现世界级的思想创造,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学术界在20世纪的一大遗憾。经济的发展与学术的发展之间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经济落后的国家照样可以出思想大师,关键的问题是消除对某种外在化的崇拜,树立起内在的自信心,形成一种创造性思维的环境,这便是20世纪中国学术界的遗憾带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文本的表达式,是创作者的体验与解释者的理解的中介,它们三者的相互作用,才是文本解释乃至“精神科学”的特定程序和本质表现。本文以《论语》《庄子》为个案,对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的表达式进行研究,着重分析了它们的结构系统中的空间及其召唤性,语符建构中的意象及其召唤性,试图从一个角度探讨中国学术何以能在经典解释过程中开经典之生面、以复古为解放的问题,进而为考察中国古典解释学的发展增设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职业军官创立的朝代,却在军事上少有作为,而在学术上反颇有建树,这与宋初实行“兴文教、抑武事”的方针有很大关系。中国历史上许多大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均出于宋,朱熹就是其一。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的问题是:在中国现代大学建立初期,自西方移植而后逐步建构起来的学科制度是如何重塑中国学术的。论文以学科制度这一中观层面的概念为理论视角,以北大早期的学术活动为中心,力求在历史的脉络中考察中国现代学术在大学体制内的形成,探讨学科制度作为一种现代性结构的规训力量对中国学术产生的结构化影响,并以此形成对20世纪初中国大学学术发展使命的初步认识。“1898———1927: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本文选择这样一段时空,试图将西方学科制度与中国知识传统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学术演变的诸多问题聚焦于此。论文从知识样式和职…  相似文献   

17.
借助于西方现代学术的科学观念和理性方法,中国现代学术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格局和风貌。由于受西方现代学术的影响过于深重,也直接导致了中国学术语境的倒错和中国学术话语的丧失。这个负面的影响在今天已变得越来越严重。如果说在学术与政治过于密切的时代中,主要牺牲的是“学术本身的独立性”,那么在学术环境相对自由或半自律的状态中,如果没有一种独立的中国学术语境和话语,那么它在理论实践中必然要牺牲掉“中国学术的学术独立性”。一种中国学术的“学术独立”是如何可能的,就是对现代中国学术理念及其精神的真正继承和发扬光大。在《澄明美学》中提出的“非主流美学”观念及其研究方法,就是在中国美学领域中从事“当代学术独立”和“中国美学学术独立”的一种双重试验。  相似文献   

18.
索引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它的产生和发展受到社会变革的影响。20世纪初,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交融,形成新文化运动,各种文化论争纷纷出现。在此背景下,胡适作为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史上具有广泛影响的人物,直接参与了当时的“索引运动”。胡适通过自己研究国学的切身体会,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索引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对后来30年代出现的索引编制高潮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晚清学术文化在清代甚至整个中国学术史上都表现出鲜明的特色。在整个晚清社会,伴随着鸦片战争而来的近代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社会转型,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也随之经历了艰难的转型过程。在这个时期,晚清学术以“经世致用”为基本原则探索救亡图存的文化方略,学术发展复杂多样,各种学术派别和学术思想纷纷出炉。不过,在晚清学术发展的纷杂局面中,学术发展轨迹也并非无处可寻。概略地说,其学术文化内容大致包括依次演进的四种形态,即“旧学”、“西学”、“新学”和“国学”。  相似文献   

20.
告作者朋友     
本刊是一份严肃的学术刊物,一贯坚持“学术,学者之学术;观点,学者之观点”的务本精神,真诚与以学术为事业的朋友结缘,欢迎您加入我们的队伍,我们将秉承“支持真正学者研究,发展中国学术事业”的理念,以快速和重大力度为您的学术作品出版与传播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