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从藏独事件到汶川地震、从华南虎事件到瓮安事件,我们经历了太多的愤怒、震惊和感动。在这一系列事件中,互联网发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周老虎”在网民的穷追不舍下终于现出了原形;藏独事件中,外媒的歪曲报道也因网民的不断揭露而真相大白。这些事实表明,互联网已经成为大众讨论公共事务、表达利益诉求、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平台,网络民意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2.
全国“两会”期间,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站积极开展“两会”网上互动,有线无线全面应用,论坛博客全线出击,成为察民意、聚民声、集民智的网上平台。伴随着浓浓春意,互联网上民意涌动,广大网民通过互联网,为党和政府工作建言献策,传递对党和政府的理解支持,表达战胜危机、克服困难的信心。网络互动让普通网民走近了“两会”,也让“两会”更加贴近网民,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网络报道的一大亮点,互联网再次彰显出其独特魅力和强大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据统计,我国网民已达到2.53亿人,域名注册量达1218.8万个,网站150余万家,论坛60余万个,网民数量和域名注册量均已跃居世界第一,网民规模还继续呈现持续高速发展的趋势。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的电子政务推广迅速,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不时上网与网民对话,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主动借助网络征询民意。“市(局)长电子信箱”、“在线交流”、开设博客、公开个人的QQ号……一股“触网”之风正在各地兴起。一系列现象表明,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重视吸纳网络民意正在成为中国的执政潮流。  相似文献   

4.
《学会从网络上听取民意》认为:我们不得不承认,数量庞大、无所不在的网民正在成为重要的监督力量。可以说,网络监督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引人注目。它已成为畅达民意,维护权益,鞭挞腐败便捷而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的异军突起,“网络民意”作为一种史无前例的民意表达形态,成为备受瞩目的关键词。从Web2.0到政府2.0,这种由中国网民所发挥出的虚拟力量,体现了公众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其本质是原生态民意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本文试图通过对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的传播特质进行研究,梳理网络民意的特征和搭建网络问政平台的积极意义,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网络民意沟通存在的问题,并探寻优化网络民意畅通渠道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6.
崔伟 《新闻前哨》2014,(6):63-63
信息时代,网络已然成为社会公众进行意见表达、利益诉求、舆论发酵的公共领域平台.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和网民群体的不断壮大,网络民意随之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这给政府执政能力带来巨大挑战.为及时、有效引导网络民意,处理网络舆情,政府应采取网络问政的方式来与网民互动,实现与网络民意的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7.
网络问政     
《信息系统工程》2010,(3):12-12
截至2009年12月,中国网民人数达3.84亿,居世界第一。中国普兴网络问政,温家宝在“两会”前再次与网民交谈,广东省委书记汪洋邀网民“拍砖”建言,上海市长韩正在网上推介世博会,中部安徽则首次将“网络问政”写入该省政府工作报告。政府通过网络集纳民意、民智,网民以留言、博客、微博等参政议政,这种平等、互动的交流方式成为中国政治生态中的新亮色。  相似文献   

8.
"网络问政"中网民媒介素养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天再去回望中国历经大事的2008年时,无论是西藏事件、汶川大地震,还是北京奥运会,总有一个群体与这些大事随行,那就是"网民".网民是一种力量--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网民力量的作用下,网络监督、网络问政已经不仅是政府建设和谐社会、推进以人为本社会建设的措施,更是历史的一种必然趋势.总书记、总理多次与网民网上对话,地方领导亦是如此,网络问政极其火爆,"网络汇集民意,政府顺应民意"成为潮流,网民在推动社会进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话语     
《青年记者》2009,(15):4-4
网络问政是否被重视.体现出领导干部是否善于从新生的信息交流渠道中捕捉民众智慧。倾听民意民声。领导干部要养成上网这一“第五习惯”。既要“上网访民意”,更要“下网解民忧”.回复网民要制度化,解决问题要常态化。——青海省委书记强卫最近谈网络问政  相似文献   

10.
吴彬彬  杨晶 《新闻前哨》2009,(12):80-81
网民已是当今社会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已不只靠网络传递信息、知识和宣泄情感,更多地把网络视为表达思想、传达民意、建言献策的平俞,论坛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呈现形式。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所发出的声音都不乏睿智的观念,真实的民意,已经越来越引起各级政府及官员的关注,甚至已经影响着决策行为.  相似文献   

11.
微博微信的出现为中国民众的意见表达提供了新的方式,使受到压抑的民众社会参与热情得到释放。但是,随着微博微信的普及,人们对网络民意与网络民主这些新兴词汇的误读也越来越深。本文旨在对网络民意与网络民主的误解现象进行辨析。本文认为,网络民意不等同于民意,群言一致并不代表民主,网络民主只是中国民主的辅助手段,言论自由也并非无限制的,多数人持有的观点并不一定就代表正确,更不能代表公意,网络民主应该作为现实民主的辅助工具,起到批判性的力量而非破坏性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2007年被网友称为“网络民意年”。在这一年网民积极参与社会热点事件讨论,发出自己的声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推进了事件的发展。每一件重大的网络事件都可以看到网民的巨大力量。在数字时代,网民已经成为互联网中的“英雄”。  相似文献   

13.
网络时代的公共政策智库结构可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专家学者独揽向官方咨询机构与分散的网民并重.网民来源的广泛性、丰富性支持网络民意的理性与民智的科学性,网络表达的便捷性、匿名性保障网络民意的真实性与民智的专业性,网络民意足以充当公共政策的“民间智库”.本文通过分析“个税起征点”调整政策的出台过程发现,网络民意的活跃程度取决于决策者对于民意与民智的态度.本文认为,从政策问题建构到政策评估及反馈,网络“民间智库”全程充当咨询师和信息员;从常设民意平台到科学分析网络民意,决策者须主动利用和发挥“民间智库”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住青少年中迅速普及,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的重要生活方式和成长环境。青少年群体逐步成为网络发展的重要力量,青少年网民的文化需求和爱好取向成为网络文化及其产业发展的重要导向,在一定程度上,青少年网民的网络行为塑造着网络的未来。”  相似文献   

15.
我国网民以年轻人和学生为主,其中初中生占37.9%,高中、中专和技校生占25.5%,且有逐年向低学历、低收入人群扩散的趋势.这样的网民结构,使得网络民意与真实民意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偏差,比如占网民多数的年轻人,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意见时,存在着一种发泄和游戏的心态,以“愤青”的面目出现,激情澎湃、口无遮拦、全无理性可言.而真正的民意则是一种理性的、严肃的民意,它兼顾了国家策略与社会诸方面关系等因素.因此,网络民意并不能真正体现民意,如果让网络民意支配一切,就意味着主流群体意见的缺失,就意味着真正民意的消解.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网络媒体环境下,网络民意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本文从《人民日报》在新一轮的扩版中,增加"新兴媒体"版为突破口,阐述努力通过以党报为首的主流媒体积极引导网络民意,使之既能反映民意,在保障网民的言论自由权和知情权的同时,又能使其在法律的约束下规范运行。  相似文献   

17.
网络时代互联网越来越深入地渗入公共事务领域。但网络在给了民众一些话语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聊天室、论坛、博客上的谩骂、诋毁、人肉搜索甚至是偏颇言论“升级”到群体事件.让我们看到了我国网民在利用网络表达自己的声音时还有些不成熟,如何使网络比较准确而理性地反映民意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民意的表达方式是与时俱进的。远古的“国风”,后来的童谣,城郭中的街谈巷议,近现代的报刊与评论,都曾是重要的民意载体。在进入网络时代的今天,网络已成为汇聚、收集民意的最重要的载体,其重要性还将随着网民总数的突飞猛进而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9.
颜陈 《新闻前哨》2014,(5):67-68
当前。我国同时处于“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在这样一个特殊阶段.不少网民对公权力不信任,对社会公正缺乏信心,在很多突发事件或政策讨论中.新媒体成了民意的聚集地。同情弱者,对滥用公权、现有发展模式的批评.这些都成为新媒体语境中普遍的价值共识。综观近年我国社会的重要事件和热点话题.几乎没有一个能完全绕过新媒体。  相似文献   

20.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论坛、社区、博客、微博等持续快速发展,使网络成为信息聚集地,成为公民信息交流的公共平台。如"郭美美事件""药家鑫事件"引发了数百万网民参与,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力量,说明互联网已经成为展现民意,汇集民意的新通道。网络已经成为主流媒体之一。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一些地方政府已经相继采取网络实名制等的行政管理形式。然而,由于网络的交互性与匿名性等特性,又增加了行政管制的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