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想常常难以预料,对于学生突发的异想,如果处理得及时除当,会给自己的教学过程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也会让学生受到思想的启迪。在学习《五柳先生传》一文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学生利用工具书翻译完课文后,我提出一个问题:“五柳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五柳先生是个不求上进的人!”一男生大声说道。“为什么说五柳先生是个不求上进的人呢?”一时间,我感到有些诧异,声音有些大地看着他问。“你看,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期在必醉,这多不好啊!家住着破房子穿着破衣服却不感到可耻。这不是不求上进吗?”  相似文献   

2.
新课改高一语文必修1第九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最后一自然段梁实秋这样评价梁任公先生:“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其中“有学问,有文采”在这篇文章中显而易见,但“热心肠”表现在哪儿呢?  相似文献   

3.
去年年底,笔者参加市散文教学研讨会.听了《老王》、《怀李叔同先生》、《祁连雪》等几堂课后,最大的感受是.教师很少(几乎没有)带学生领略文章中的人情美、风景美,甚至连真正的思维训练都谈不上.更多的只是明示或暗示学生如何快速、准确地捕捉文中的相关信息、整合答案。比如,“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王的不幸?”“不幸的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李叔同有着怎样的人格魅力?”“李叔同的认真体现在哪些地方?”  相似文献   

4.
朱玉翠 《教师》2013,(36):33-33
有这样一个故事:某先生看了一位学生的作文后说:“好,有进步,这才像作文。”过了些时候,看到另一位学生的作文.某先生又说:“太棒了,已经不像是在写作文了。”有学生就问:“老师,‘像作文’好,还是‘不像作文’好?”这样的评价搞得学生一头雾水,那么,作为一线教师如何正确评价学生的作文,在教学实践中润物细无声般地引导学生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  相似文献   

5.
下课铃响过很久,课室里人都走光了,陆妤才慢慢站起来。她觉得最近班上的气氛很怪诞。只不过是过了一个暑假呀,怎么自己学习第一的地位就不保了呢?是自己学习差了?显然不是,是因为排名在她前面的谢俊和熊杰,都是曾经有名的差生!难道他们的成绩会“高飞”?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加与减(二)——小小图书馆”一节.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书吗?生:(异口同声)喜欢!师:你们都喜欢看什么书?生:《十万个为什么》……师:你们都是爱读书的好孩子!这节课哪位同学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老师就把这些漂亮的书签作为奖品送给他.你们想得到吗?  相似文献   

7.
“悟空,这里有妖怪吗?”“让我来看一看。报告师父,附近没有妖怪。”瞧!我和爸爸正在玩“西游记”呢!  相似文献   

8.
上课了,余老师神秘地走进教室,在黑板上写了两个符号“+、-”,同学们包括我都有很多疑问。有的说,咦,又不是数学课,写这两个符号干什么?也有的说,既然写了“+、-”,那干嘛不写“×、÷”呢?  相似文献   

9.
曾经看到一篇文章中说“孩子说话就是在练口才!”惊讶之余恍然大悟,是呀,小学生都是孩子,孩子都爱说话。有时.面对满教室叽叽喳喳的“小鸟们”,头疼啊,无奈啊,还得厉声制止,怎么改变呢?如果巧妙地利用这一特征,是否能将此变成一种“资源”呢?之后.在教学中,我常进行实践,发现很有效。  相似文献   

10.
李强 《教育文汇》2014,(4):32-32
又是一节口语课。这学期刚从村小转过来的几位学生在口语课上还没有开过口。他们说以前没有上过口语课,害怕不能说好。真的不能说好吗?我想起了在书中看到的美国老师倡导“我能”教育的一个案例。在美国的早期教育中,许多小学老师在新生入学第一节课上都会在黑板上写上“我不能”三个字,然后问孩子们该怎么办。孩子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把‘不’字去掉!”于是,老师将“不”字擦掉,黑板上只剩下“我能!”“不”字不只从黑板上擦掉了,也从孩子们的心里擦掉了。从此,这些孩子们的心中就没有了“不”字。  相似文献   

11.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小学三周年纪念晚会上谈到了“每天四问”,其中第二问是:“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因为“学问是一切前进的活力的源泉”,学问怎么进步?陶行知先生认为,“集”是帮助我们学问易于进步的方法之一。“集”是“搜集”的集。笔者认为:可以收集以下方面的知识使我们的学问有进步。  相似文献   

12.
被黏贴的尴尬 2011年5月,鲁花食用油在浙江温州乐清的一家大型超市外做了一幅大面积的墙面广告,写着“鲁花花生油,人民大会堂宴会用油”及“你知道吗?送国宴油更体面哦!”两句广告词,就是这两句话引起了乐清清江工商所执法人员的注意。  相似文献   

13.
刘文典是当年清华名教授,出语新奇怪异。他曾说过:“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一次,有学生问道:“先生对写文章有何高见?”“问得好!”刘文典应声而答,然后朗声吐出五个字,“观世音菩萨。”众学子一听无不愕然,先生这不是答非所问?给我们念什么佛呀?  相似文献   

14.
我的徒弟虔诚地问我:“师傅,我的这节课小组发言的时间是2分钟还是3分钟?”我说:“3分钟吧。”小徒弟顿时紧张,“这,这……可怎么办呢?时间不对呀!”我说,“怎么不对啊?…‘你看15个小组,每组3分钟,仅发言就需要15分钟。再加上导人3分钟,第一环节5分钟,小组讨论4分钟,第二环节8分钟,环节总结3分钟,板书3分钟,升华4分钟,练习5分钟……肯定会超过45分钟的!”  相似文献   

15.
钱金鑫 《新读写》2014,(2):19-19
命运是什么?在对披着黑色面纱的命运一知半解时,我看到了它,那幽邃而神秘的声音响彻我的脑海:“你是被命运遗弃的失败者……”“为什么?”我对自己苦苦努力所换来的结果感到深深的不解。“因为命中注定!”短短的一句话,  相似文献   

16.
字"太差"     
王玉芳 《班主任》2014,(9):29-29
“王勃,字子安,所以也可以叫他王子安……”语文课上,我正带领学生学习课文《少年王勃》。我的讲解引起了大家的兴趣,陆小洋更是兴奋不已,把手举得高高的,说道:“老师,我知道诸葛亮的字是孔明,许多人都叫他孔明先生!”我竖起大拇指,表扬他说:“你肯定是个爱读书的孩子,了解的知识真不少。”他听后,摇头晃脑地坐下了。  相似文献   

17.
《少先队小干部》2010,(5):29-33
丁零零,“生活实践课”欢迎你!这可是增强观察力、判断力和行动力的好机会哦!你不相信?那就快进入与众不同的进行社会生活大侦查的——”蛛丝马迹”,咱们用事实说话!  相似文献   

18.
郜莹 《小读者》2013,(5):76-77
家里少了钱,确定是孩子拿的。这时,你会怎么办? 总是一回家就把皮夹随手扔在玄关柜上的丈夫,有一天发现皮夹里少了1000元,便问我:“是你拿了我皮夹里的钱吗?”见我摇头说“没有”,他便又依次问了家中其他的“嫌疑犯”——11岁的儿子与8岁的女儿,每个人的回答都是:“没有!”  相似文献   

19.
严丹 《父母必读》2011,(12):142-144
“快点上床,讲完故事马上睡觉!”“快点吧,我们要迟到了!”“赶紧买完菜回去做饭。”一直以来,你是不是已经对生活里这样永远忙不完的事情绝望了?!为什么不让自己喘口气呢?你又不是超人!  相似文献   

20.
生问: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结尾处说:“在这浅紫色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句话我们该怎样理解才正确?“芳香”怎会用“浅紫色”来修饰?这个句子是否有语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