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奇"在中国古代原本指一种流行于明清的戏曲文类,胡应麟在小说分类时使用了这个名称,主要是就一种题材而言,而非小说的文类概念.鲁迅在胡应麟和盐谷温的基础上,创造了"传奇"或传奇小说的概念,使之成为小说的一个文体和文类概念.民国时期的学者逐渐接受了鲁迅的"传奇"概念,而1950年以后的三十年中,由于鲁迅的崇高地位和巨大影响,几种小说史、文学史将其小说史观和传奇术语推广而成为常识.在现代学术史上,古代固有的小说的概念被扭曲,"传奇"的概念被建构,现在到了反思这些概念以及鲁迅建立的中国小说史观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2.
"汉园三诗人"之一的李广田,将其早年诗歌创作中的寂寞情绪和"秋天"意象融入了后来的散文中.寂寞感成为其创作心境的情绪基调和关键词.并且根据表现内容与寂寞感类型的不同,作家创造性地实现了诗歌、小说对散文文体的交叉渗透来加以最适宜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古典诗词中常有超常的"省略",从审美角度而言,诗歌语言中的省略与中国水墨画的"留白"有异曲同工之妙,语法成分的省略并未使诗句的整体语义减损,相反可使诗歌语言产生语义的扩展.因而,在诗学上,"省略"具有独特的诗学审美价值:从语言形式表层而言,可形成语言风格的简约凝练之美;从欣赏心理深层而言,使诗歌产生含蓄想象的艺术之美,拓宽诗意联想的空间,是形成汉语诗意的诗化基因.  相似文献   

4.
沈德潜"温柔敦厚"说继承儒家诗教传统,并加以具体化."温柔敦厚"说涉及人格、诗歌内容以及诗歌表现方式三个层次:主张人格为先,这是"温柔敦厚"说的前提与基础;在诗歌内容方面要求言之有物,有补于世道人心;在诗歌表现方式上,主张含蓄蕴籍、渊涵婉曲.沈德潜提倡"温柔敦厚"说,是清初以来诗坛重倡诗教、重整儒家诗学传统的必然结果.此种学说之所以招致批判.主要原因在于其存在严重局限.  相似文献   

5.
对于现代小说的诗性传统而言,晚清小说存在着两面性一方面,由于晚清社会"人的意识"整体性缺失的制约,晚清小说不可能表现出诗性"为人生"的本质性意义;另一方面,晚清小说存在的风景描写和美感色彩,又表现出了明显的诗性意义且和"五四"文学存在着勾连.在此意义上,晚清小说可被视为一种过渡性的"前诗性"阶段,预示了诗性的萌芽.  相似文献   

6.
王朔"新京味小说"的叙述方式彻底摆脱了以往"京味"小说的建构程式和审美规范,建构出一种迥异于旧"京味小说"的叙述模式.这一点在其小说文本对叙述者的设置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其小说大量设置的第一人称叙事者"我"是一种"另类"形象,从根本上颠覆和否定了传统的正面价值.同时,其小说叙事具有强烈的"倾诉性"特征,叙述者"我"本身反映出作家强烈的反讽倾向.这些叙事特征都从某些侧面拆解了王朔小说文本的深度.  相似文献   

7.
在文论史上,首次从纯文学的角度探讨诗歌艺术创作规律的诗论专著是钟嵘所著的《诗品》.他在《诗品》中提出了"穷情"的概念,其所论述的一系列诗歌审美标准也都是以"穷情"为核心展开的.钟嵘认为只有"穷情"的诗才"有味"."情"出现于他对上、中、下三品诗人的评价中,可见钟嵘对诗歌"穷情"的重视.以"穷情"为核心,分别从创作和接受角度阐述"穷情"要"自然",有"滋味"."穷情"理论的产生,对诗歌审美价值的张扬和"审悲快感"理论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小说发展史上,人们往往以"唐传奇"称谓唐人小说.实际上,传奇小说的创作兴盛于唐,而"传奇"小说概念命名始于南宋,这是小说史上值得思考的一个学术问题.本文以传奇小说的衍变作为考察对象,阐述了传奇小说发展的三个阶段,即唐人杂传体--宋人丽情小说--南宋末期传奇命名及其衍变,传奇小说的概念命名、文体题材特征逐渐明确,其文体类型也逐渐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的<边城>以其俊雅、浪漫的湘西故事,为人类的"爱"字作了恰如其分的说明.有人说,该小说情景优美,可作散文读;有人说,该小说语言含蓄,情思朦胧,可作诗歌读;更有人说,该文是心理小说.的确,该小说以其多方面的艺术效果,影响和滋润着我们几代读者的心.现就小说中主要人物翠翠的"哭",来谈谈该小说的心理描写.……  相似文献   

10.
舒婷诗歌以其特有的对于温情的渴望抓住了一代读者的心,她用诗歌唤起人们对独立价值的肯定和对个体生命的珍爱.但在其感性抒情背后,思想性的贫弱和"诗的思维"的局限导致她的创作缺憾和后来退出诗坛.文章通过对舒婷部分诗歌的分析,简要归纳其诗歌的思想价值,着重对其创作缺憾进行分析,并以此引发读者对于"舒婷现象"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1.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就这篇小说而言,它在小说修辞学方面的成就已经达到了非凡的高度,并因此形成了完全属于余华个人特点的叙事风格简洁而有力,其表现就是对重复、对白等修辞的成功运用,而这些修辞又无一不和小说的主题--"坚韧"相连.  相似文献   

12.
[作者简介] 托马斯·哈代是位举世公认的跨世纪文坛巨人.他既是英国19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的代表,又是英国20世纪的大胆探索和开拓的"现代诗歌之父".尽管哈代最初是以小说而闻名于世界文坛,他的挚爱却是诗歌而不是小说.在<苔丝>和<无名的裘德>遭到猛烈的抨击和指摘之后,哈代愤而将伞部的创作精力转向了诗歌.他的诗歌毫不逊色于他的小说.他的小说和诗歌相互渗透,相瓦影响,使得它们具有与其他小说家或诗人的作品不同的特色. 哈代一生笔耕小辍.以惊人的创作力写下了十四部小说、八卷诗集共近千首诗歌以及一部英国文学史上最长的诗剧<列乇>.哈代在小说和诗歌这两个领域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这首<被毁了的姑娘>收在他的第一部涛集<威克塞斯诗集>中.  相似文献   

13.
李贺是唐代诗坛上一位独具个性的诗人,其诗歌以幽冷奇峭著称.在其诗歌语言上,喜欢用色彩字,日本一位研究者曾指出,李贺的诗歌每30字中就有一个色彩字,约占其诗歌总字数的3.3%.在众多色彩字中,"绿"字出现频率较高,共有46次.从语言学角度考察这些"绿"字也颇有意味.  相似文献   

14.
梁宗岱的象征主义诗歌理论深受法国象征主义大师瓦莱里的影响,但他在自己象征主义诗论的建构中将中西方的"象征"理论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象征主义"诗论,体现了在"物我两忘"中追求"宇宙意识"的审美理想.他的诗歌理论虽然缺少"现实意义",但其对于诗歌美学理论的建设是有一定价值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可谓源远流长.众多诗人借助诗歌传情达意,或言志,或抒情.但诗歌讲究含蓄凝练,诗人们在表达自己感情的时候,往往会运用曲笔.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他们有时移情于景,有时也会运用移情于人的写法,也称"对写".明明是主人公对对方有所举动,作者却不直接描述,而从对方下笔.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婉曲含蓄.  相似文献   

16.
"天人合一"是我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经典哲学命题.沈从文小说中包蕴的"天人合一"思想无处不在,它首先表现在生命意识上的天命观;其次表现为人性的舒展和解放;还透过包容于"天"之中的水意象来预示人事的变化.解读沈从文的小说,挖掘其作品所包蕴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现照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无疑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熟参"与"细读"这两个没有"事实联系"的中西异质文化概念之间,有三同:两者都属于文学批评范畴,都必须借助主体视觉对文本进行反复阅读,都重视对文本语言形式的分析评价.也有三异:前者偏重主体,后者偏重客体;前者在功能上既作为批评范畴又作为创作范畴,而后者只作为批评范畴;前者在体裁上仅以诗歌为对象,而后者除诗歌外还包括小说、戏剧.通过比较,进一步强调从事文学批评必须反复阅读文本这个基本原则,此原则可以对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文学批评存在的弊端起到疗救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诗歌表意"祛魅"是当今诗歌"祛魅"书写的重要表征之一.当今诗歌表意"祛魅"主要体现为:在表意功能、表意行为体认上"祛魅",在语象和语素的采集与运用上"祛魅",在技艺策略、文体样式上"祛魅".上述几点"祛魅",既各自有其有效性和合理性,又分别有着缺陷和偏颇.因此,对其加以学理性的辨析、反思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李木新 《文教资料》2008,(20):16-18
本文从美学的角度来探讨汪曾祺的小说创作风格,通过对其小说代表作<受戒>揭示出汪曾祺小说创作的美学追求,即"真实"与"和谐"的美学追求.在<受戒>中,作者为了实现其对"真实"与"和谐"的美学追求,在创作中运用儿童视觉来表现,使作品具有独特的美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作诗如作文"是胡适为新的诗歌品种提出的艺术陌生化标准,其关乎百年中国诗歌发展却又利弊兼有、迭招物议.本文立足于世界诗歌主潮的大背景,借鉴陌生化的方法和理念,着重探讨宋诗的"以文为诗"对于新诗理论建构的意义,并对胡适为何要"旁逸斜出"地提倡"作诗如作文"试作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