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3 毫秒
1.
培育时代新人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关键环节,是高校立德树人和社会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国家和民族的瑰宝,具有历史之美、文化之力、工匠之道,能够赓续中华文脉,并以“求美”“求善”“求真”的生涯教育价值涵养时代新人。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育人在环境、认知、教育、传承等方面多重矛盾交织。涵养时代新人既需完善社会支持,共建家校育人共同体,又要加强资源共享,打造增强文化自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圈,通过多维共融,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育人新路,实现守正创新,赋能以文化人新阵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育人绽放时代光彩。  相似文献   

2.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与传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出有其起因,我国当前的现状决定了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措施的重要性。目前在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关键在于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河南部分高校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发现,几乎没有高等院校开设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文章在“活态传承”理念的指导下。分析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现状;论述了把高校作为传承基地,开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新领域,是一项意义深远而又紧迫的重要举措;同时探讨了在高校保护和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重申报轻保护”、“越保护越保守”的现状,采用高师“介入”方式,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策略.利用高校人才优势和科研力量,打造多渠道、多形式的沧州音乐艺术类非遗项目传播平台,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品格;规划非遗项目进课堂;增加青少年学生观摩、学习、实践非遗艺术的机会,做到普及保护与学习传承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由传承人传承的。但随着遗产濒危程度的加剧和各国政府的出手相救,除传承主体之外,又出现了一个由政府、学界、商界以及新闻媒体等共同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从表面看,保护主体与传承主体均基于遗产保护而生,但实际上两者功能完全不同。传承主体负责传承,保护主体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推动、弘扬等外围工作。如果我们弄乱了保护主体与传承主体职能上的区别,作为保护主体的政府放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做,而亲自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来,就很容易将自己所熟知的官方文化、当代文化等外来文化添加进来而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有基因使“民俗”变成“官俗”,使“真遗产”变成“伪遗产”。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破坏,许多都与各级政府亲自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改编风”有关。这种错位性制度安排,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6.
梅州客家拳派是广东省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梅州客家拳派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围绕“技艺传承”和“文化传承”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概念,阐述客家拳派的发展策略建议,为广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面临严峻挑战.学校音乐教育是实现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有效途径.通过借鉴楼塔镇中心小学传承和反哺国家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细十番”的成功经验,对各地方学校利用地域和人力资源优势,加强对本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正>为了让学生认识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相关知识,推动潜江市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潜江特校在潜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市非遗中心”)和市群众艺术馆的支持下,于2020年引进非遗项目“潜江面塑”“江汉皮影”,经过两年的尝试,现已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牵动着每一个燕赵儿女,而井陉拉花、常山战鼓、沧州落子戏、耿村故事等一大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淡出青年人的视野,面临着失传和断代的危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需要新的途径。高校在传承与保护“非遗”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在“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中发挥积极作用。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应建立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上,通过非遗项目与高校课程体系的融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纳入学校整体课程体系和学生艺术素质教育体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与传播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0.
以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及国家保护政策为背景,提出“在辽宁省高等院校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研究工作的重要性”的观点,并通过对高等院校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紧密联系的论述,证明了观点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
有效保护和传承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汶川地震后羌族文化工作的核心。为探讨电视传媒应用于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可行性和着力点,课题组基于对羌族、非羌族的问卷调查和对羌学专家、电视节目编导的半结构访谈获取的数据,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发现:羌族和非羌族就电视传媒在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作用和运用上存在认知差异;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不到位,急需有效的宣传方式;电视传媒是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且有效的方式;电视传媒作用于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最有效的作品形式是"电影、综艺节目和电视剧",其次是选秀节目和纪录片。  相似文献   

12.
学校教育是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有效形式之一,而美术教育则是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鲜活、最重要的载体.针对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教育传承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文中尝试在初中美术教学活动中引入创客教育理念,开展项目式学习,构建创客课程体系,设计“非遗创客学堂”“非遗创客工作坊”“非遗创客社团”“非遗创客竞赛场”“非...  相似文献   

13.
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具有双重的意义和价值。提高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力度,需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增强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的责任意识;构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完整体系;建立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在连云港市中小学已经实施了七年。目前中小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还比较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喜爱则出现多样化的倾向。笔者认为,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唤醒文化自觉的责任感、因地制宜地开展传承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协同创新战略的提出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结合通化师范学院“长白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在非遗保护中的成功经验,探讨了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实行协同创新战略的具体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6.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大学是文化遗产学习与传承之地。作为地方性的师范院校,也可以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接触和认知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培养他们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具有很重要的价值。文章以仡佬族的“哭嫁歌”为例,分析如何在旅游开发中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现代化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依存的条件受到强烈的冲击,如何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并处理好其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是值得深思的。  相似文献   

18.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近几年,随着我国现代化的飞速发展,我国已经认识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该同步进行。因为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失的危机,美术元素是非物质文化当中的一个层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就是让它不断传承,发扬光大。所以采取对儿童美术教育的传承,让下一代人爱上美术,爱上我们的文化。这为更好的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教育文化论坛》2010,(4):131-132
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于2010年6月2日上午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进展和成果”发布会上指出,“科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非常紧迫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的文化形态,让人们见证了历史,得到了宝贵的文化资源。宿迁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对其的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为此通过实地调查研究,针对宿迁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濒危状况进行了分析,对宿迁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进行了明确,指出宿迁地区非遗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保护与传承的意见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