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而服务业集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方式。在梳理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作用。进而在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内的区域创新网络体系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作用的路径和作用机制。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通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加强区域创新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集群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及地理空间的演变发挥着巨大作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带来重构区域产业空间布局及经济实体地理区域的转移、城市相关基础设施空间变动及土地资源使用类型的变更、集聚生态圈内产学研创新体系的形成、重塑城市空间结构视角下的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高速发展及集聚集群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空间重构战略实现的驱动力。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动力因素及演化路径分析对于研判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融合、空间地域范围的协同创新及产业结构的转型调整具有重要意义,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深入研究对于丰富空间经济学及新经济地理学内涵与外延的研究有一定的推动意义和现实参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的经济形态逐步由商品生产迈向服务生产,高速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日益彰显,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融合、吸纳就业、稳定增长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我国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及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的关键力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集群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及地理空间的演变发挥着巨大作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带来产业空间布局的重构及区域产业结构重组、价值链重序与附加值提升、促使城市空间格局的配套完善及其衍生发展、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更及核心功能区格局的转移,生产性服务业的高速发展及集聚集群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空间重构战略实现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0-2019年珠三角九大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面板数据,利用基尼系数、PC指数对九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进行测度,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的具体测量指标和固定效应模型的拟合,分析该类聚集现象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具体影响;探讨珠三角九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固定资产增加值、城市化水平和科技经费投入对经济增长有正向促进的作用.结合实证结论,从产业、资本、人才和科技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构造产业协同集聚指数,利用2006—2013年中国26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程度进行测算,并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垂直关联模型,构建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理论框架,从地区和行业层面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存在协同集聚现象;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影响因素的作用存在差异;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以2000-2009年的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从马歇尔、雅各布斯外部性及新经济地理的综合视角,采用基于面板VAR模型的动态计量经济方法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规模、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且存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生产性服务业多样性而非专业化集聚促进了城市经济增长.由于城市生产性服务业整体规模偏小,其对经济增长的规模效应尚不显著.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多样性发展,避免同一部门的过度集聚,扩大重点生产性服务部门的运营规模可能是较为理想的政策安排.  相似文献   

7.
林略  杨俊萍  但斌 《科技管理研究》2007,27(10):74-75,71
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发展的重点,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在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发展关系和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面向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专业化集聚的发展策略,并结合具体实例对面向制造业生产性服务的主要类型进行了集聚化发展分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内在机制出发,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提升工业效率以及产生空间外溢效应的理论机制。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3-2013年的统计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效率提升的空间外溢效应。研究结论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不仅可以提升本地区的工业效率,还能通过空间外溢效应提升周围地区的工业效率,而且这种空间外溢效应存在一定的区域边界。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外部性效应来看,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对不同规模等级城市工业效率提升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从国家战略层面推进江苏沿海开发,需要进一步增强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个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对外服务功能,强化其在区域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生产性服务业是当今体现区域中心城市对外服务功能强弱的核心门类,江苏沿海地区三个中心城市应紧抓国家战略机遇,通过优化区域分工、强化产业集聚、深化体制改革等途径,加快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努力增强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对外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新经济地理学角度,利用2003~2013年我国277个城市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通过距离衰减、经济距离和逆距离平方三种空间权重矩阵,检验了服务业及细分服务业集聚对于本地和临近城市技术进步的影响。三种空间权重矩阵一致表明:(1)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业集聚显著促进了本地区城市技术进步,而消费性服务业集聚抑制了技术进步;从地区层面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业集聚对东部、中部、西部技术进步的集聚效应呈U型结构。(2)在空间溢出效应上,西部地区生产性和公共服务业集聚对临近城市技术进步显示了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但全国层面、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在正向溢出和集聚阴影的共同作用下,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出台,积极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各个城市群提升竞争力的新目标。同时,在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第一动力的背景下,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特征的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加快动力转换的关键领域。城市群既是科技创新的集聚区,也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载体。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在条件较好的城市群集聚发展,是提升城市群创新发展能力、加快区域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本文考察了中国三大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特征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着重分析科技创新水平不同的城市群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是影响其经济增长效益发挥的两个重要因素,它们与经济增长的本地效应和溢出效应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孙超  王燕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2):139-147
在理清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我国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呈现稳步提升的演变趋势和东高西低的地区差异;我国技术研发阶段的创新效率高于经济转化阶段,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技术研发能力更强,京津地区在经济转化阶段更具比较优势;异质性产业通过创新要素耦合、技术波及与溢出效应等作用于区域创新效率,且能有效解决创新过程的脱钩问题;长三角地区能通过产业协同集聚实现创新效率的提升,而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集聚对创新效率的正向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温婷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1):143-153
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对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研究。以全国239个地级城市为样本,在地理距离权重和经济距离权重矩阵下分别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定量测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并比较其行业差异。结果显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整体集聚不仅能够对本地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促进作用,还对周边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正向溢出效应,且经济发展特征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相关性影响更大;不同生产性服务行业集聚对本地及周边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各异,其中信息服务业集聚促进作用最大,其余依次为物流业集聚、金融业集聚,科技服务业集聚和商务服务业集聚。  相似文献   

14.
本文构建了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基于2003—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指数对地区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提升的影响。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都对地区创新能力存在正面溢出效应,但是主要通过专业化空间集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创新;相对于制度创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地区科技创新提升力更强;同时,科技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也会对地区的创新能力产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对京津冀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现状进行介绍,利用投入产出法对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嵌入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实证结果进行解释,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城市空间维度及产业价值链维度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集聚外部性的角度理论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采用长三角地区2003-2018年地级市面板数据,基于地区异质性视角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三种外部性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总体而言,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发展主要受益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Porter外部性和Jacobs外部性,且Jacobs外部性的创新带动作用明显强于Porter外部性。邻近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Mar外部性、Porter外部性和Jacobs外部性均能推动本地创新能力发展。不同类型的集聚外部性在不同地区间存在“选择效应”。受地区差异因素影响,三种外部性的作用方向有所差异。这表明,Mar外部性、Jacobs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可以并存,结合地区特征的差异化、层次性的区域政策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关系为基础,结合生产性服务业的特点认为集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并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化发展的内在动因与外在动因进行了分析,最后立足于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实际,对以集聚方式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软科学》2019,(1):24-28
基于随机前沿模型对我国区域创新效率的测算,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衡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创新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创新效率相互促进作用明显,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后,提出了促进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和提升创新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在作用机制。文章首先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其次在介绍了经济增长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分工理论和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对其作用机制展开研究。研究发现:资本积累、服务外包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分别通过生产资料的转移和积累、培育核心竞争力、知识和技术外溢来推动制造业的发展,三者结合又可以共同创新服务形态,推动制造业转型。最后,还针对高科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低、生产性服务业自身创新能力低、金融机构对制造业支持力度低等问题,提出了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信息化、智能化,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集聚式发展、加大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支持等6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出发,基于生产性服务业异质性,探索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空间关系。利用京津冀地区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三阶段最小二乘法考察京津冀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区位是否存在协同定位现象。结果表明:总体而言,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在本地市场并未存在协同定位现象,但是随着空间范围的扩大,产业间的吸引力逐渐增强。高级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仅在本地市场存在挤出效应,不受周围地区的影响。低级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在本地具有挤出效应,但周围地区会对本地产业的集聚产生显著正向影响。降低贸易成本会增加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区位选择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