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大年先生的“版权观”张扬刘大年先生最近送我一本新书:刘潞、崔永华编的《刘大年存当代学人手札》。书籍装潢精美,却没有出版单位,也没有版权页和条码,在一般标有某某出版社字样的位置,印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字样。书中辑有刘大年在数十年中参加各种...  相似文献   

2.
宋庆龄思想研究的新贡献──盛永华《宋庆龄论》的出版价值吕明灼在学术著作“出书难”的呼声中,广东人民出版社于1993年推出了盛永华的30万字新著《宋庆龄论》。在困境中难得出版的学术著作,是要有特殊的出版价值,出版家才舍得赔本让它面世的。近年来,对伟大爱...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汉语中,“作”与“做”是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两个字。而且自“做”字在宋代作为“作”的俗字出现以来,两个字在书面语中的用法一直没得到全面而系统的区分,使得这两个字混用、错用的现象一直非常普遍。虽然《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1996年7月修订第3版,下同)中在列举词条时已有意识地对这两个字的用法进行了统一和区分,但直到目前,无论是普通百姓、学生,还是作家诗人、编辑记者、文秘人员、语文教师乃至汉语言文字研究专家,对这两个字的书面用法仍没有统一的认识,混用和错用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而且即使在许多汉语言文字大师笔下,这种现象也在所难免。例如:以博闻强记、洞幽烛微而著称的钱钟书先生和以殚精竭虑、律人律己都十分严格的李荣先生,在其文章著作中一般都使用“作”字(但也有极少数地方使用了“做”字);而以细腻缜密、清通如水闻名的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却多用“做”字(当然,在其作品中有少数地方也使用了“作”字);而且,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无论是在喜欢用“作”字的钱、李两先生笔下,还是在偏爱于用“做”字的吕先生笔下,竟然都可以找到在同一作品中的同样的语境下“做”和“作”混用的例子,如:……...  相似文献   

4.
“书”字解     
《图书馆》1980,(2)
“书”字是图书馆三字的简写,是我国图书馆学专家杜定友先生所造。按繁体字计算,“图书馆”三字有四十一划,简写成“书”,可以省掉二十八划,若用草书则只有  相似文献   

5.
“这”字杂谈商务印书馆马志伟当《屈原》演出三四场后,郭沫若先生在台下听到一句台词,感觉有点儿不够味儿。这句台词是:“宋玉,我特别的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郭老原想在“文人”前加上“无耻的”三个字以弥补,饰钓者的张逸生插口说道:...  相似文献   

6.
琴瑟和鸣     
这几年,我们这个小小的“书香门第”也积攒了几幅名人字画。但经年挂在客厅墙上的是爱新觉罗·溥杰先生惠赠丈夫的遗墨。那是1990年3月初,丈夫去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人代会采访。在那个春风清柔的傍晚,他采访完溥杰先生,先生准备送幅字给他。先生问道;“你爱人是做什么工作的?”他告诉先生在济南一家报社做编辑。先生思忖良久,挥毫写下“琴瑟和鸣”四个隽秀的大字。  相似文献   

7.
钱大昕(1728-1804),字晓徵,又字及之,号辛婚,又号竹江居上,晚年自称潜研老人,是清代乾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钱氏博通经史,于金石文物、天算历法、官制氏族、舆地年代、目录版本、语言文字、校勘辑佚等均多著述,尤长于考史。清人江落称其“学究天人,博综群籍,自开国以来,蔚然一代儒宗也”。钱大听在近现代学术界各受推崇,陈寅格先生赞其为“清代史学家第一人”,陈垣先生称誉其书是“近代学术之源泉”。戴逸先生《序言》说“钱大听学问渊博,考辨审实,造诣精深”,“最大贡献是运用实证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中国历代史籍”…  相似文献   

8.
本书基本按照粟裕一生的时间顺序,重点选取粟裕一生中有关战争、政治活动和生平逸事等珍闻片段,叙述了粟裕一生的政治、军事活动和杰出贡献,生动地反映了粟裕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和不事张扬、谦逊让人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9.
笔者责编的一部书稿最近从质检部门发回,质检员把书中所有的“前苏联”全部改为“苏联”,据说是因为有人在权威报刊上发表过文章,证明“前苏联”之“前”字不能用。带着疑惑,笔者查阅了中国期刊网上所有与“前苏联”用法有关的文章,发现其中大多数都主张“前苏联”中的“前”字应该删除。本文仅就其中最新和最典型的一篇文章——文有仁先生在《世界知识》2006年第4期上发表的《“苏联”还是“前苏联”》一文进行分析,并提出“前苏联”中的“前”字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保留,不能持有一概删除的主张。文有仁先生的立论主要有六点:1)有“…  相似文献   

10.
王冲 《大观周刊》2012,(8):237-237
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  相似文献   

11.
胡小石先生(1888~1962年)在书法创作中非常注重印章的应用。在先生的众多印章中,他最喜爱的大约有七枚。一枚是由先生自己设计并书写,著名篆刻家杨仲子篆刻的一方“胡”字印章。这枚印章布局奇巧,左边“古”字在下,右边“月”字在上,像一轮明月照耀在古老石头上。刀法细腻,古朴典雅,疏密有致,气韵相通。配在先生书法作品中,堪称珠联璧合,令人叹为观止。杨仲子是一位富有浪漫情调的才子,早年与先生既是邻居,又是同窗,还是文友,后来成为姻亲。杨仲子曾公费留学法国,学习音乐,回国后在法国驻华大使馆任职,抗战时在重庆任音乐学院院长。他擅长…  相似文献   

12.
《翻译论集》(修订本)之得与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论集》一书的封面题字,取自怀仁所集王羲之《圣教序》,其中,“翻译”二字的书写很特别:“翻”字少了一撇,而“译”字又多出一撇。对此,罗新璋先生别有新解:“(这)无意中点破了译事的玄机:翻译必然有得有失。”翻译有得有失,《翻译论集》的修订又何尝不是如此。  相似文献   

13.
1939年初春的一个早上,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粟裕迎着明媚的春光,正坐在办公室的窗前,一边晒太阳,一边细读着一张先一天送来的报纸。这时,一个身材高大的军人,轻轻推门进了办公室,没料到机警的粟裕还是知道了。他猛地回头一看,见来人是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马上丢下报纸,上前握手问候,又搬上凳子让陈司令坐。陈毅坐下后,两位司令员谈了一会儿工作,陈司令员转脸问:“粟司令,你今年多大岁数?”“32岁,怎么,查档案来了?”粟裕不明意图地问了一句。“粟司令,你早已超过了中央规定的结婚年龄标准,为啥不考虑个人的事?我已了解到,军区教导总队来了  相似文献   

14.
“建”的文化学意义与建鼓的来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陈寅恪先生的说法,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①这不仅因为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表征,而且每一字都包含着一种文化背景,折射出某些民俗风尚,甚至牵连出某种社会观念。况且,字的形态、声读乃至意义都处于不断演化之中,从而使其文化内涵在演化中不断地获得扩充。以此观念来观照“建”字,或许可使我们在释字中体味出更多的“文化”意趣。问题的提出缘自卜键先生的大作《建木与建鼓》。②该文从人类文化学的视角对与“建”关联的两件物品“建木”与“建鼓”作了新的审视,认为建木是“沟通天地、接引天神的圣木”,建鼓是“将灵鼓与…  相似文献   

15.
侯外庐先生的治学之道是代表着中国当代史学、哲学史研究方向的。他在《韧的追求》这部书的“序言”中说:“我半生所为,着力严肃评判古人,深知史学的美,只有‘朴’、‘实’二字。”这“朴”、“实”二字看似平淡,可其中的深刻蕴含是发人深思的。所谓“朴”、“实”者,  相似文献   

16.
溧水县境内的迴峰山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抗击国民党顽军的苏南反顽战役的主战场,2003年底建造在苏南反顽战役阵亡将士纪念塔旁的纪念馆正式落成。溧水县档案馆充分利用馆藏革命历史档案资料,为纪念馆布展提供了新四军和陈毅、粟裕等将军在溧水开展革命斗争的档案资料和实物,其中有陈毅、粟裕、王必成、江渭清等将军的照片、新四军一师师长粟裕致十六旅电文及抗战时期所用的文件箱、粮草票等等。同时还为黄南反顽战役中的“沈家山、上兴埠、铜山、观山、回峰山”等重要战斗提供了遗址图片和文字材料,使整个布展版面主题鲜明、史料翔实,全面…  相似文献   

17.
台湾学者林芳谷对大陆人常挂在嘴上的“搞”字很不以为然。因为这个“搞”字“在台湾不仅是‘俚语’,还带有一定的贬义”。林先生承认大陆与台湾语境的差异,因而又说“大陆这个习惯用语有它的历史背景,我能谅解”。  相似文献   

18.
复旦大学的杨柳老师在《关于近体诗“黏对”的定义》一文中对比了两种关于近体诗“黏对”的定义,分别以王力、张世禄先生为代表,并得出结论:近体诗的“黏对”定义中还是要考虑到诗句的第二、四、六字,即“黏”是指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第二、四、六字必须平仄相同,  相似文献   

19.
在英汉词典上“cable”一词的译义很多,在电工电子专业书上多作“电缆”用。近年来“光缆”普及应用,很多外文书上把“光缆”也简化写成“ca-ble”了,例如美国前年出版的一本“电工手册”就有下面的一个图例。FIGURE11.6Optical data transmission.在我国近年出版的一些英汉专业词典上,对于“cable”一词是否也可译为“光缆”,有不少的争议,有的作者认为绝不能译为“光缆”。前几天我到周光地先生家里去做客,请教了这个字的译义。先生说,这个字比较简单,用在图表上也方便,译成中文就要注意了,传输光的线路当然就要译成“光缆”,不然就出…  相似文献   

20.
在编辑先师魏建功先生文集的过程中,我认识了作为学者、语言文字专门家的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从先师的文章中我得知,仲甫先生在狱中写的《实庵字说》,每在《东方杂志》上发表,钱玄同先生即于东安市场书摊“争先寻求,津津乐道,喜至功家清谈。从违取舍,间有发明。”文字学方面的文章,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