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朗读对发展学生语言能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等都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的朗读教学存在学生缺乏朗读兴趣、教师指导单一等问题。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制定正确的朗读训练目标,精选朗读训练点,并采用多种形式,指导、评价学生的朗读,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训练内容,老师在朗读教学过程中必须正确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朗读要求,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朗读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3.
理解课文内容是朗读训练的基础刘玉堂语文教学中应重视朗读训练,而朗读训练的基础在于理解课文内容,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我的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把握文章线索.逐层深入指导在指导朗读时先不要讲授重音、停顿等朗读知识,而是让学生先理解文章的基本...  相似文献   

4.
训练朗读技巧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朗读能力,在训练过程中也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思考,是对语文教学素材的深度分析吸收,有效地促使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升。具体操作上,要做好朗读准备、指导与展示,利用科技技术做好教学辅助,优化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5.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眼、口、耳、脑协同一致的创造性阅读活动,是一种语言能力的应用过程。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当然,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科学的训练方法。加强朗读训练与指导朗读训练目的要明确,安排要合理,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初读课文时,学生朗读的目的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正确流利;重点赏析时,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培养语感,因此,除了读得正确流利外,还要能传达课文的情感…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朗读训练要有成效,必须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具体的指导。要结合课文的讲读过程、理解过程来指导朗读训练。学生理解了课文,才能读得有感情;有感情地读,又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因此较好的方式是把讲读课文和朗读训练融合在一起。 1.结合讲读过程进行朗读训练 如“注·提”二册《小壁虎借尾巴》的第七自然段,首先让学生明确本段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这段内容采用适当的语调去读,教师可指导学生想:妈妈为什么笑着说?因为它听了小…  相似文献   

7.
讲读课应注意加强朗读指导训练海南儋州市第一小学吴茵华朗读是语文教学最常用的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朗读教学的指导与训练,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加强朗读教学的指导与训练,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通...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教学角度:语言品味课。主要教学过程:朗读———品味———迁移。训练实施过程:一、导入回忆、背诵写“乡愁”的古诗词导入。二、朗读1.听配乐录音(或者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2.朗读指导。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深挚。3.分四小组朗读余光中的《乡愁》,让学生评点。4.指名读席慕蓉的《乡愁》,师生共同评点。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三、品味1.找出第一首《乡愁》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包括两个方面的活动,听朗读和学生自己朗读。朗读录音或教师的朗读是朗读者自己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的再创造性的表现形式。好的朗读可以把作者的所见所感准确地表达出来,使学生听了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进而从情感上与作者发生共鸣。学生的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教师以课文为凭借,从理解语言文字入手,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正因为如此,朗读教学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 ,朗读训练要有成效 ,必须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具体的指导。要结合课文的讲读过程、理解过程来指导朗读训练。学生理解了课文 ,才能读得有感情 ;有感情地读 ,又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因此 ,较好的方式是把讲读课文和朗读训练融合在一起。一、结合讲读过程进行朗读训练如小学语文第二册《小壁虎借尾巴》的第七自然段 ,首先 ,让学生明确本段内容 ;然后 ,让学生根据这段内容采用适当的语调去读 ,教师可指导学生想 :妈妈为什么笑着说 ?因为它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