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传播的场所     
刘宏 《青年记者》2006,(19):30-33
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理论假设,一个人在互联网展示自己的隐私照片,而另外一个人则把自己的隐私照片贴在了学校门口的公告牌上,这会有什么区别呢?换句话说,如果让一个人在这两种方式中做出选择,他或她会选择哪一种呢?看上去,他们做的是同一件事,只是方式不同,单纯从浏览的人数来看,网络的看客应该远远大于一个学校门口公告牌的阅读人数,照此推理,如果是出于展示的目的,更多的人应该选择网缗那么,反过来说是不是正确呢?如果是出于保护隐私的目的,一般人会选择学校门口的公告牌吗?  相似文献   

2.
传播的圈子     
熟悉与陌生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我们都是生活在一个个的圈子当中的,换句话说,整个社会是由一个个的圈子组成的.看一个人的电话联络本,我们就可以大致猜测出他所属的圈子,或者说他是在哪些圈子中活动的.  相似文献   

3.
张家烨 《声屏世界》2012,(6):124-125
电视的价值决定了CCTV-5的绝对优势体育能让人产生激情、兴奋和愉悦!体育,尤其是扣人心弦的体育比赛更是让人着迷其中。体育赛事本身具备的价值及有用价值属性决定了体育赛事本身也是一个商品。当我们把体育赛事看成一个商品存在时,其本身也一定具备商品的所有属性。  相似文献   

4.
社交网络(SNS:Social NetworkService)即为社会化网络服务,包括独立SNS(如Facebook、人人网等)、微博、博客、微信等。社交网络作为大众信息共享的社交平台,每天都传输着大量的网络用户的共享文件。美国心理学家米格兰姆曾提出社会学中的“六度分隔”理论,认为一个人最多通过六个人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即以认识朋友的朋友为基础,可以扩展自己的人脉。①通过聚合产生效应,通过互动与分享,形成舆论,各类社交网站逐渐受到关注。社交网络的基础是人际传播,而其凭借互联网超强的兼容能力,与电视、移动等以大众传播为主的媒体进行资源整合,使它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5.
杨惠 《新闻窗》2007,(3):106-107
一历史上的贵州,给人一种错觉,那就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或者叫“夜郎自大、黔驴技穷”。对贵州了解不多,或者一知半解的人,只知道贵州是一个瓶子、一间房子、一棵树。“一个瓶子”就是一瓶茅台酒,“一间房子”就是遵义会议的城楼,  相似文献   

6.
超出眼界的热衷有个人抬着右臂,仰头站在路边,好像在向天上看什么东西。这时有个过路人看到了,以为他在看天上的什么东西呢,就站在他的旁边,也向上望着。接下来,又来了一个人,也站在旁边向上看;又来了一个人——不长时间,路边聚集了很多人,一起仰头向上看着。这时,第一个人放下手来,看了看周围的人,你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由它所构成的拷贝世界虽然来源于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但不等同于现实的感性世界,而是经过传媒人依据自己的信念、态度和价值观等加工改造过的精神世界。这种由大众传播媒体所构成的精神世界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众传媒对人的社会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性别角色是指社会按照人的生理性别而分配给人的社会行为模式。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与发展是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心理学家关注的问题。一个人性别角色的形成是在生物性别的基础上经过社会…  相似文献   

8.
微博之传播     
《视听界》2014,(3):12-12
@舞美师V(电视策划评论人、娱乐评论人):国外公司都很重视版权,上周六看过北京卫视《最美和声》的人应该知道,创新增加了一个导师用机械手抓麦克风抢人并跟选手一起和声的环节,有点类似"好声音"的转椅抢人,就这么个小小创新环节,听说已经被美国迪斯尼公司买了版权。而反观我们有些制作公司,把国外版权模式稍微修改一下就直接拿来用了。  相似文献   

9.
沉浸传播是近年来才开始被传播学界关注的一个新概念,而且中外研究都尚属于前期建构阶段.然而现实世界是一个沉浸传播新技术正在使之革命化的世界.沉浸传播技术延伸了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正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工具.本文尝试对沉浸传播的形态特征即传播以人为中心;传播无时不在;传播无处不在;传播无所不能等作出归纳总结和具体阐释.  相似文献   

10.
传播与传球     
踢足球、打蓝球、玩曲棍球,都离不开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传球技巧。从哲学的意义上讲,传球是一种建立联系、沟通关系的过程。很像一个人的血脉,畅通了,人的身体才能正常健康,否则,什么地方堵塞了,什么地方就会出毛病。一个球传不到位,被对方拦劫去,对方就得到了一次反攻的机会,成败常常取决于丢球的瞬间。可以说,运动员之间的运动配合,主要在于球员之间传球技术是否娴熟和过硬,亦即球员之间的联系是否通畅,关系的配合是否默契。 说起来,传球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或三种形式):一是传错位──球没有传到同伴的手里,丢掉了…  相似文献   

11.
泛传播时代的注意力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雷 《今传媒》2005,(9):24-25
一、注意力经济:泛传播时代的普遍现象“传播无处不在”在今天的社会更具有现实性,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组织、任何一项活动的成功越来越仰仗信息的传播,传播在时间、空间上的扩张,几乎形成了“一切皆传播”的局面,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传播从原来的配角变为主角,传播的频度和力度已经开始向人类的极限挑战,这就是泛传播时代。泛传播时代是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也是一个注意力经济时代。在信息和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年代,注意力相对过剩,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和文化产品不断增加,吸引人的东西多起来,人们注意力开始不足。20世纪70年代,《报刊文摘…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阐发托马斯“情境定义”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对人类意识功能在接受信息过程中的介入作用表示很大的关注。作者认为:人际传播本质上并非是一个由“讯息”、“通道”、“噪音”、“反馈”等因素组成的,外在于人的机械过程,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相遇,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符号互动”。由于个体的创造性译解与既定符号世界或社会共同定义之间本质上存在的同构性,人与人之间沟通和理解便得以可能,但人际传播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所谓“沟通”或“理解”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是一个无限逼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李丹  王珩 《青年记者》2017,(20):25-26
城市形象是每一座城市带给他人的最直观印象,是城市内外部公众对城市诸要素的总体感知、印象和综合评价.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的品牌之一,其建立和发展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是多方面因素对人综合影响的结果.媒介技术的发展,让社交媒体等新媒体走进每个人的生活,于是公众开始多渠道对城市形象的相关内容进行接触.因此,遵循新媒介生态下的信息传播规律,制定彰显城市特色的形象传播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媒介传播的方式多,传播效率也很高,因而利用媒介传播,可在短时间内建立起社会公众对城市形象的较好认知,并于之后持续产生影响,达到传播者的意图,对城市形象建构与维护有理想效果.换言之,媒介传播更容易被公众接受,是塑造城市形象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由生产时代向消费时代的转变,人的需求,人的权利被强烈关注,媒体把这种变化予以集中,强化和放大,使人在一定意义上成了“万物的尺度”,因而也越来越明显地具有人本主义的倾向,人本主义倾向在对人的需求,权利,价值和个性的关注时,也有走偏的时候,就是把人建立在抽象化的基础上,人抽象成了一个简单的符号,而不是一个社会的人。这个倾向必须加以正视。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讨论跨文化传播的基本认识问题。文化是一个共享的系统,共同的历史和传统帮助每个人回答"我是谁?"这个首要的问题。关于对世界的认识,每个人都是通过自己所处的文化系统获得的。而跨文化交流指的是拥有不同文化感知和符号系统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流,他们的这些不同足以改变交流事件。应该认识到,在陌生人身上显现着社会距离、跨界生存、同质与异质的关系、开放与封闭的文化系统。跨文化传播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领域,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从各自的知识背景出发形成了不同的问题意识与理论关怀。  相似文献   

16.
吴琼  王峰 《报刊之友》2008,(8):65-67
加拿大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广告不是提供人们有意识消费的。它们是作为无意识消费的药丸设计的,目的是造成催眠术的魔力,尤其是对社会学家的催眠术。这就是广告潜移默化功能的一个侧面。”自电视来临以后,广告商在利用人的无意识中遇到了暗礁。电视给人的经验是偏重于对无意识更深刻的了解,电视使人对无意识的了解超过了报纸、杂志、电影或电台中的硬性推销术所给予人的对无意识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分析艺术形态发展史,力图说明和证明这样一个事实:作为人与人之间精神上交往的—种手段,艺术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其自身就有一种内在的传播张力,这种张力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由隐到显,始终紧紧影响、制约和推动着艺术形态的发展变化,推动了艺术形态由“韵味”艺术到机械复制艺术再到数字互动艺术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8.
信息是出版活动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信息过程贯穿了出版活动的整个进程,从信息的角度研究出版活动,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出版活动的属性、特征及其内在规律。 (一) 出版活动的读者和作者都不是一个人或少数的几个人,而是社会大众或其代表,因而具有社会性。这就賦予了出版以重要的社会功能。书籍传播的对象是广大读者,而非部分人或少数人。所谓广大读者,就是指社会系统的绝大多数的社会成员,尽管就具体的某一本书而言,其读者可能只有少数人(如某些学术著件),但从书籍总体及其历时效应来  相似文献   

19.
陆高峰 《青年记者》2016,(27):118-118
如果你想做一个离社会最近、关爱社会、报效社会的人,学新闻传播类专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人在传播中的主体地位是一个再强调也不过分的问题,尤其是从媒介这个角度.所有的传播都因人而起、随人而终;所有国家形象都要在经过人这道最基本的媒介的过滤、折射并在人心目中结晶."人媒介",即那些穿越不同国界、行走在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人群,所负载、所见证的国家形象的现实图景,本来就是国家形象传播中最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